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题和研究步骤
  • 小论文(调查报告)撰写规范
  • “国际关系研讨”选修课程课题研究或研究性学习参考选题
  • 探究活动的自主开发在历史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运用
  •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 联系家乡实际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一节初高中衔接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我从教四十年的历史教学观
  • “诺曼底登陆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
  • 历史辩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 最新热门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及其培养》

    取得一些突破。

      二.研究内容

      首先进一步研究“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外显行为,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原则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研究历史意识的内涵和外显行为

      1.      研究历史意识的内涵

      2.      研究历史意识的外显行为结构表现

      (二)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与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关系

      1.      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中学历史教育的关系

      2.      研究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过程和方法

      3.      研究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评估方法   

      三.研究方法

      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借助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选题富有挑战性。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其方法,是中学历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一个新颖课题。

      第二,大胆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历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目的性。  

      四.研究成果及其鉴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论文《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2、历史教育个人网站;

      3、结题报告;

      4、学生历史论文集;

      由学校组织专家、教师给予鉴定。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1.2000年10月-2001年1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2001年2月:开始第一轮实验。

      3.2001年2-6月:教学实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2001年8月: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论文)。

      5.2001年9月-2002年6月:进行第二轮实验

      6.2002年8月:完成结题报告和历史教育网站建设,出版学生历史论文集。

      

    2000年9月

     

    附:部分参考资料:

    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1999年1月首都师大出版社。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赵恒烈《历史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华工商联出版社

    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

    莱纳:《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白月桥译,北京,1989教育科学出版社

    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面向21世纪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倪传荣《主体 创造 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小兵:《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对历史思维的论述》――《课程 教材 教法》1995年11期

    叶小兵:《关于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历史教学》1996年3期

    廖耀良:《思维能力、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广州教研》1997年第7期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