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题和研究步骤
  • 小论文(调查报告)撰写规范
  • “国际关系研讨”选修课程课题研究或研究性学习参考选题
  •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及其培养》
  • 历史课中辩论比赛规则
  • 历史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 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 社科类论文构思与分析论证方法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课题教学改革的思考
  • 历史辩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 最新热门    
     
    对一堂历史示范课的反思

    国古代一位大数学家,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继三国时代的大数学家刘徽之后,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王老师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祖冲之采用‘割圆术’,运用计算工具算筹,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项研究成果。”“割圆术?算筹?”一年多时间?”从同学们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迷茫,看到了他们急于求知的欲望。王老师继续说道:“同学们都知道圆周率就等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精确地测算出圆的周长呢?祖冲之采用‘割圆术’来测算圆的周长。下面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将它6等分、12等分、24等分。”同学们立即动手操作起来,同学们边操作王老师边提问,“如果分别测算出6等分、12等分、24等分圆内接多边形的长度,那么它与圆的实际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了起来,但老师能清楚地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分割的份数越多,所测算的长度越接近圆的实际周长。”“同学们可知道祖冲之把它分割到多少等份来测算圆周长的?” 同学们又把不解的目光集中投向了王老师。王老师告诉大家:“通过现代计算验证,如果按照割圆术计算,要得到3.1415926和3.1415927,必须求出圆内接12 288边形和24 576边形的面积。” 同学们表现出了异常的惊讶。我想,这种惊讶有来自对老师知识渊博的折服,更有来自对祖冲之科学精神的敬仰。正当同学们情绪高涨时,王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当时是没有今天的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算盘和计算器的,那么祖冲之是怎样把一次次的测算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计算的呢?他就是用今天我给大家发的这种竹签来记录和进行运算的,下面同学们就来体验一下当时祖冲之是怎样进行这项研究的。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本自己动手用竹签在桌面上摆出1到9的数字。” 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摆了起来,仿佛自己就是祖冲之,那种执着,是无法用语言所能描述的。一会儿同学们就完成了“这项研究”,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表扬:“同学们正在从事的是祖冲之的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大家非常聪明。下面我们继续进行研究,请同学们用算筹表示下列各数;137、32 591、60 937 924。” 这个问题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同一个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方法是不同的。王老师及时地向同学们提示:“大家一定要分清数字在不同数位上是用纵式还是横式表示。”她边提示边走到学生当中指导、纠正同学们的操作。同学们已感知到了当时记数的困难与繁琐。看到大部分同学已完成,王老师又出示用算筹进行加法计算的两道题:“2364+4789、574924+864357”。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同学们的相互切磋下,大部分学生很吃力地完成了这两道加法运算。这时王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用算筹仅仅进行了加法运算,减法、乘法、除法和开方运算就更复杂、更繁琐了,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继续进行研究,但就从今天的动手操作中,同学们对当时祖冲之进行圆周率的研究有何感想?”很多同学左右观望了一下,便踊跃地举起了手。一位男生说道:“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进行这项研究需要有顽强的毅力。”一位女生说道:“祖冲之很伟大,我深深感到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耐心和恒心,需要有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下子有近十位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那种感受是亲自体验后发自内心的真实表白,是从同学们心田里流淌出来的,而非教师强加的、灌输的。

        此外,郦道元的《水经注》在地理学、经济学、文学方面的价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科技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王老师的精心引导启发下,在同学们的独立思考讨论下,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一一解决的。

        一堂课就在这样的积极活动、热烈的讨论、主动的思索中结束了,给我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思考,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教学目标只定位于知识目标,所以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归纳整理、完整系统,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灌输为主要手段,是满堂灌、填鸭式、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注重结论和结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利用知识的发生、演变、形成过程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及能力、情感、品格、价值观的培养。像本节课,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楚下列问题,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祖冲之是南朝人,他最突出的成就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为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学生只要准备、完整、熟练地记下这些内容,就能足以应对各种考试,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王老师的这堂历史课,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不仅定位于知识目标,还定位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手段不再是单一的讲解灌输,王老师也不再是讲解员、裁判员,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考者,学生也不再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感,主动获取知识、升华认知、获得灵感、体验情感的主人。比如,对“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的成就”这一内容的处理上,如果仅以教师的讲解灌输,告诉学生祖冲之的成就,再将他研究的过程进行一番滔滔不绝的宣讲,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情感上体验到祖冲之进行科学研究的那种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正如在课后研讨中王老师所言:“让学生对圆周率地行推算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对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因此,历史课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诚然,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希望,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我也深深感到实施新课程标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基础教育变革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部门一声令下就能完成和实现。首先,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第三,要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保证;第四,实施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才能重新定位学校教育的目标,才能还原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才能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