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议新课程与历史创新教学
  • 学科渗透与历史教学的生机
  • 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
  • 质量分析报告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言的作用及教法
  • 反思新课的导入
  • 一堂未经设计的讨论课历史教学与关注时事
  • 试论创造性历史教学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课题教学改革的思考
  • 对一堂历史示范课的反思
  • 最新热门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效果要比干巴巴的讲述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扩大了教学容量,但并不是使知识成为压缩饼干,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那么学生首先得有知识,对于记忆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增强其理解力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夯实基础的手段之一就是构建历史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以往的做法都是买复习资料,教师印发总结材料,复习费时费事费力,学生复习总是张冠李戴,记忆不准确。如果将知识总结的提纲、结构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课件,并将知识结构图示化、形象化,边提问、边归纳,将重点资料印发,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

      历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包括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联系和迁移能力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们在文科综合复习时会总结很多文科综合的课题,涉及三个科目,以往就是教师单独讲述,然后选习题来做,但习题和专题并不一定吻合,如果制作课件,将习题与专题配套展示给学生,既节省了时间,又进行了及时的反馈。

      例如文科综合复习中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在课件中,可以用excel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几个阶段的人口迁移数字用柱状图表示出来,节选一些古文资料,设问一些问题;再将美国西进运动的地图和文字资料整理编制进去,同时联系我国目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很有意义。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进行历史解题方法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文科综合测试中,学生失分的关键在于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欠缺,因此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历史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往教学往往订阅一些历史课外辅导资料或印发篇子,由于题的分布零散,往往题都带答案,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针对性和直观性较差,不能做到方便实用。

      使用多媒体技术将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分类,从三种题型中找出典型进行分析。例如进行问答题分析的时候,屏幕显示事先选好的问答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按照顺序显示该题的提示词、限定词、中心词、求答词,让学生说明后再分析总结题的类型,从而教会了学生分析题型的方法,能够区分叙述型、比较型、论证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的问答题。然后再让学生总结题的答案,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屏幕显示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比上课老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再比如训练材料题的答法,使用投影用屏幕显示材料,在重要的语句下画线或是闪现,使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从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段落大意或是材料的重点语句再回归教材,根据各方面信息的总汇,去伪求精,正确答题。应该说,材料题的答题训练比较适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用POWERPOINT、AUTHORWARE、EXCEL等制作课件,简单方便。EXCEL还可以用来分析每次高三阶段考试的情况,对于教师深入的了解本学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很有帮助。

      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尤其是高三教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这要求我们在探索教育改革方面大胆实践。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直观、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可以及时进行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效果。时代要求我们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手段,我们确实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现代化的潮流。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