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议新课程与历史创新教学
  • 学科渗透与历史教学的生机
  • 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
  • 质量分析报告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言的作用及教法
  • 反思新课的导入
  • 一堂未经设计的讨论课历史教学与关注时事
  • 试论创造性历史教学
  •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激励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案例”的一个范例

    绩总不理想?

    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的课我非常适应,也很对我的口味,就是考试考不好……

      师:是不是对历史不太喜欢?

    生:有点,高一高二时历史总考不好,文理分班时,想着进理科班,后来你们动员我读文科班,说‘英语、数学较好,以后有竞争力,历史科只要重视就会学好的’。

      师:把你这次试卷分析一下,主要是选择题得分不高,你是怎么想的?

    生:做选择题时,我基本上能做到把哪两个选项排除(基本思路是对的),但剩下两个选项我就分不清哪个更对?做题时,找不到感觉。

      师:是否对历史有点恐惧?

    生:有点,以前不觉得,但现在读了文科后,每次成绩拿出来,人家都很可惜我历史太差,特别是现在高考,要有总分观念,不能偏科。

    师:课后化多少时间。

    生:(有点不好意思)几乎不化。

    师:为什么?

    生:平时数学、英语化时间较多(比较喜欢,不自觉得经常去做做),逐渐把历史排挤掉了,好象不太会想着去看历史,可能不太有兴趣……

         通过谈话了解,张英之所以历史偏科的症结主要有两点:

      ①一直存在着恐惧感,一向认为历史考不好。

      ②由于对历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化时间学历史,致使对历史没有感觉,形成恶性循环。

    三、问题的解决

    (一)对策与方案

       针对张英学历史存在的症结,制定解决的对策与方案:

    第一步  让她主观上真正认识到考重点大学绝对不能严重偏科,要有危机感,让她主观上努力。

     第二步 帮她找到感觉,对历史有兴趣。

    第三步 帮她考出一次好成绩或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她有较好地发挥,并在全班中表扬她,让她体会成就感(对历史),树立学历史的自信。

     第四步 作业面批或单独答疑,进行实质性的辅导。

    (二)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 辅导性谈话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比以前更多地留意张英,设法接近她,寻找与她闲聊的时机。

     师:想过怎么学好历史吗?

     生:很想学好,不知怎么下手?

    师:平时化一节自修课或零碎时间多整理,晚上睡觉时多回忆,多想想……

    生:(点点头)。

    师:其实没什么可怕的,象你这样,只要主动地学,很快会提高的。这样好了,你每周日、四晚自修第二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问,平时把不清楚的、有疑问的记在小本子上。

    生:(很高兴地)好的。

    第二步  恢复其自信

    ①拿些参考书给她

    师:复习书买来了吗?

    生:不知道哪种好,你帮我买。

    师:这样吧,我这儿有些杂志,上面有一些专题知识,并有一些题目,你先拿去看看。

    生:好的。

    ②上课多提问,答对及时表扬,答不出时,多引导,帮她寻找灵感。

    第三步  实质性辅导

       每次批阅作业,特别是选择题部分,特意把她选错的题号与选择摘录好,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修答疑时帮她分析,哪些是技巧问题?哪些是审题问题?哪些是知识不落实的问题?哪些是上课讲过而没有理解的问题?哪些错误是难免的?

    (三)实施效果

        多次交谈及方案实施之后,每次碰面,不象以前逃避我了,而是主动地与我打招呼,课后能主动整理历史知识,做做历史练习,逐渐解决了害怕心理,历史成绩也逐渐提高。

    四、反思与讨论

        其实,在重点生中偏科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他们只是一味地凭着兴趣在学习,假如不及时地敲响警钟,教师不主动地加以发现并及时采取弥补性措施,这一偏科现象是不可能有改观的,对学生来说,在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是不利的。

        这一“个案”研究旨在通过一个典型事例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广大教师提供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与方法,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良性变化。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