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案例”的一个范例
  •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社会(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略谈
  • 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
  • 质量分析报告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 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言的作用及教法
  • 反思新课的导入
  • 一堂未经设计的讨论课历史教学与关注时事
  • 试论创造性历史教学
  •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激励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最新热门    
     
    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此以外手好像也成了多余的了!这样,教师的自身作用就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这种教学是否具有实效呢?在实践中我们曾经运用过北京市某重点中学一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他的课件内容非常丰富,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 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为什么?师生之间 的交流互动大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语文。 -、地理等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讲,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管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二、应退克在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同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深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 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 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 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 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像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 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扭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用一句俗语就是“外行看 热闹”,热闹之后学生记得多少,理解多少呢?恐怕教 师本人都没有把握。所以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亟须纠正。古人所 说“文质彬彬”,“文”是指形式,“质”是指内容,绝不能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程和 信息技术整合中,确实存在一些盲点和误区,比如,网络上有大量的课件和历史知识同页,但是比较实用、内容充实的历史题库和学生能够自学、评价方面的却非 常缺乏,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在周围和网络中找到几套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自学自评、操作性强、内容充实、 有时效性的课讲和相关网页。而大量内容类似、技术运用复杂、以演示为主的历史课讲倒洋洋大规,成为主流。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对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 馈的倾向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历史教师在运 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而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 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 到的相关阿贾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德工作和必要的剪切, 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国特同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 创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同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 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基础知识的掌握固然是基础,但是对史实的把握、理解和认识,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即使是实用性很强的历史 知识,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教师点拨,大多数学生也很难形成系统认识和思维结果。因此,盲目追求大容量 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是弊大于利的。
      当前,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会越来越普及,尽管存在上述 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看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以推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的健康发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