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案例”的一个范例
  •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社会(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略谈
  • 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应避免的几个倾向
  • 初中综合文科探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探
  • 甲午战争帝国的沉沦
  • 刘永福的黑旗军为何会出现在台湾
  • 中日甲午战争对英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 试论创造性历史教学
  •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激励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最新热门    
     
    历史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P>

    3、五段式教学法

    第一段,复习提问,承上启下,约5分钟。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起到既能复习旧课,又有引入新课的作用。第二段,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自学提纲,启发学生自学。这一步约需10—15分钟,然后进入启发问答和课堂讨论,这是一堂课的高潮。对不同的见解可让学生争议,最后教师进行归纳。这一步约需15分钟。第三段,是归纳小结阶段。即把讨论的知识高度集中,理出纲目,指出重点和难点。大约需3—5分钟。第四段,是巩固练习阶段。提出的练习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第五段,是布置或处理作业阶段。一般最好是边布置边完成。

    4、程序教学法

    这是从现代控制论学说的观点出发,探索出的一种历史教学法。基本原则是,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教与学结合。根据历史课内容,把教材设计成许多项目(程序作业),按顺序加以排列,呈现在课堂上。其具体步骤有七步。第一步,组织教学。第二步,联系旧课,导入新课。第三步,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概要、线索告诉学生。第四步,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这一步又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教师进行启发;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完成作业;三是教师作出正确结论,学生对照自己答案,获得科学、准确无误的知识。第五步,是答疑阶段。在每个程序完成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作答。第六步,教师将所讲知识系统化。第七步,提出下一节课的复习要求。

    5、“三五”教学法

    “三”指的是三种形式,即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过程中,采取听读结合,观察思考,手脑并用的三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听、视、手和脑教能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五”指的是五种方法。一是讲授。着重讲清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难懂的文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产生的本质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是提问。可以是记忆性的知识,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性的知识,还可以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知识。三是演示。在教学中尽量采用自制的直观教具和各种插图、插画或图表。四是启发。要根据不同特点来进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同类事物的本质概念;比较不同类历史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别;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让学生靠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五是巩固。要向学生交待重点、难点,识记历史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要利用各种题型开阔思路,使学生手脑并用,这样可以促成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习跃。

    6、积累教学法

    提出积累法的教学意图,在于使学生对历史概念感兴趣,又不多化费时间,提高学习效果。积累教学法是穿插其它教学法之中,本身不是一种系统、完整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先排出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确定哪些是“只要求了解,不要求记住”,哪些是“必须记住和应积累起来。”这样,就使每堂课的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要积累那些知识,师生心中都有数。在教学中采取“读、讲、练”的方法。读,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先把课文粗读一遍,教师再提出提纲进行第二遍精读,并在教材中勾划出要点。讲,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描述,重点讲清知识点。练,就是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要点、列出基本训练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

    7、立体式教学法

    历史不仅有纵向联系和前后继承的系统性,而且还有横向联系和左右交织的统一性。这种纵横交织的关系,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根据系统原理,总结出了点、线、面的立体式教学法。

    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年代、地点、人物、史实、历史概念、典章制度,以及历史著作等内容。这是历史课最基本的知识。线,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如教材中的时间线索,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纵的时间线索;教材中每个独立章节、单元的线索,跨章节、跨单元重大历史问题的时间线索。面,就是历史教材的总体结构和局部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先从教材目录入手,了解各篇章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立体教学法多手于历史复习课。教学时先从面入手,而后扩展到线,再延伸到到点。运用时,应注意面、线、点之间的联系,如“线”上的问题。应在面上占什么位置:“点”上的问题,应在线上占什么位置等。做到既胸中有全局,又能抓住要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七步程序教学设计”

    程序教学法,是近年来国外学者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探求出的一种新颖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教与学紧密配合。教师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设计成许多项目(程序作业),再将这些项目排成序列,在课堂上呈现。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这些作业,经过反馈获取知识。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组织教学。

    第二步,联系旧课,导入新课。

    第三步,把七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概要和线索告诉学生。

    第四步,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这一步又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师进行启发;学生完成作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反馈检验,作出正确结论。

    第五步,答疑。

    第六步,教师串联所讲授的知识,将其系统化。

    第七步,提出下一节课预习要求。

    1、设计程序作业

    历史程序教学法的第二步骤:是设计程序作业,导入新课。

    程序教学法要求教师运用系统论中“整体原理”和信息论中的“有序原理”,来处理历史教材内容,作好“调控”准备工作,即完成设计历史程序作业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大致包括教师的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评和学生的自学和反馈的全过程。而“备”和“教”则是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历史程序教学法要求教师确定恰当的教学目的,依据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掌握教材整体结构中内涵的各种因素,周密考虑如何使这些因素按一定的规律转换为整体。同时,要求教师依据信息论中的“有序原理”,把设计的许多项目按合理顺序排列起来,而且要求这种序列既要体现出教师的“序”,又要同学生认识活动的“序”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程序作业教的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调控”作用。下面是丽水李仁美老师设计的两个不同年级的历史教材的程序作业例子。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西山会议派”;《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东征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蒋介石等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及其破坏革命统一战线的严重危害性。

    程序作业之一:

    (1)指出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的必要性、时间、结果及获得胜利的原因。

    (2)广东革命政府怎样平定刘、杨叛乱?程序作业之二:

    (1)国民党内部分化始于何时,其左派代表人物是谁?

    (2)怎样区分国民党内的左、右两派?

    (3)指出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斗争的实质。

    (4)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暴露:①-暗杀 ;②-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叫“ ”。

    (5)指出《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发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程序作业之三:

    (1)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

    (2)蒋介石开始篡夺革命领导权表现在:①策动了“ ”(作解释);②提出了所谓“ ”(作解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革命前夕英国的经济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克伦威尔和“新模范军”;纳西比战役;掘地派运动;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政变和《权利法案》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原因;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程序作业之一:

    (1)简述斯图亚特王朝和议会矛盾的根源。

    (2)试述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表现和资产阶级的要求。

    (3)简述查理一世同议会的斗争及英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表现。

    程序作业之二:

    (1)简述英国革命战争的导火线。

    (2)为什么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开始的?

    (3)1642年查理一世如何挑起内战?

    (4)简述1642年到1648年两次内战情况,初期战况,新模范军的组建、特点及其战绩;

    (5)1649年英国发生了哪两年大事?

    (6)归纳人民群众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程序作业之三:

    (1)克伦威尔独裁统治表现在哪些方面?

    (2)解释“掘地派运动”。

    (3)根据史实简要评述克伦威尔的功与过。

    程序作业之四:

    (1)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给英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危害?

    (2)《权利法案》使英国资产阶级得到哪些权利?它有何作用?

    (3)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以上两个教材的程序作业,都是用文字句式来设计的。教材的内容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有差别,还可以采用表格式、图示式、数字和符号表示,或把这些方式穿插起来设计程序作业,也都能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

    2、反馈控制

    程序教学法要求教师自觉地运用控制论之“反馈原理”,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同步活动。

    历史程序教学法的第三个步骤:是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线索告诉学生。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进行自学之前,就能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的和自学的主攻方向,并为他们的自学排除一些主要障碍。这一步是实行下一个步骤所必须的。

    历史程序教学法的第四个步骤:是教师展示程序作业(印发或事先写在小黑板上),指导学生自学。展示程序作业,就是教师(控制部分)向学生(受控部分)发出信号。继而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和积极思维吸取知识,准备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反馈检验。

    历史程序教学法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有反馈。学生在自学中获取的知识及积累的经验要同反馈系统密切相联系。中国教育学研究会编写的《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一书中曾指出:程序教学法认为反应(此指“反馈”)是学习的体现。没有反应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认为及时的了解反应的结果能提高学生兴趣、信心和能力。强化积极的反应是学习的动力。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创制的“最简单的反馈系统”图示,简明的表述了“反馈”的过程:

     

    国外有的学者对这个图示解释说:反馈是借助于由接收器输入的“不相配——相配信号”而起作用的。这就是说,控制部分(教师展示程序作业一发出信号),受控部分(学生)由自己的“接受器”输入信号,经过独立自学和思维活动,而后反馈信息通过自己的“效应器”及时回送到控制部分(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其实这一“回送”过程,即反馈起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历史知识能力的积极作用。反馈能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深化。因为控制部分通过对学生反馈的检验,肯定他们的正反馈信息(相配信号,即正确的答案),对他们的负反馈信息(非相配信号,即错误的、或不确切的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重新调控(即纠正其错误、或使之确切或使之完整)。

    当教师检验学生对某个程序作业的反馈之后,有的学生还可能提出质疑。因此

    历史程序教学法第五个步骤:叫答疑。在每一个程序完成后,给学生留出时间提疑难问题,教师再回答。学生的发问应被视为他们艰苦脑力的劳动的成果(不管是发现性的提问,还是因不懂而问,抑或是毫无价值的发问),是学生思维反馈的延续。教师应当热情与之商讨,以满足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样,每完成一个历史程序作业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自学和反馈,成为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和深化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教师及时检验他们的思维反馈是很欢迎的。他们说:老师导得妙,我们读得好,思考又反馈,是非得失都明了,学习尤见效。

    3、串联评讲

    历史程序教学法的第六个步骤是串联所学知识。历史程序教学法要求在学生完成全部作业后,教师应将本节课讲授的教材内容系统化。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按序列“各个击破”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串联,就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教材中内涵的各种因素转换为整体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理解的深化、记忆和巩固。正如学生所反映的:“一条线能穿一大串,记牢一大片。”

    中学历史程序教学法所依据的方法论是科学的,有利于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特殊规律性问题,它的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与教学的效应是统一的、一致的,它能锻炼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综合程序教学法

    综合程序教学法是近几年教学园地中出现的一朵新花。它要求教师在课前把课本储存的信息,严格有序地编成小中步子程序作业,以供教学时学生自学讨论之用。

    它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七项活动:

    (1)新课导言。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内驱力和兴趣。

    (2)展示作业。作业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容,是特殊的教材,不同于测验题。教师可作必要的学习说明。

    (3)指导自学。教给学生根据作业自学课文的方法。

    (4)讨论作业。包括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

    (5)串联讲授。对中小步子作业内容及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串讲。

    (6)质疑释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求异思维等能力。

    (7)要求学习。向学生提出若干学习的具体要求,巩固新学得的知识,明确以后学习的任务,开阔知识视野。

    上课时,教师在教学控制论原理指导下,排除干扰,保证教学渠道畅通,用及时反馈积极强化的办法,掌握教学平衡,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它不同于一般的程序教学,其程序作业、教学过程和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综合的。

    指导思想

    (1)改变传统的师生授受关系,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堂综合程序教学课,学生直接与活动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全体学生都参与自学活动,而直接参与讨论作业等项活动的可达30人次左右,这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时间和活动的人数上得到了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展示的程序作业展开讨论,积极地动手、动嘴、动耳、动脑,思维量大大增加。上这种课,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指导完成自学,必须在课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对于他们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有益处。

    综合程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即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以获取新的知识。教师通过编写程序作业,告诉学生自学的方向、应该获取的书本信息,以及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从而防止了自学过程中的“盲人摸象”。在讨论作业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采取调控措施,引导学生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2)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程序教学法,它注重教学过程的有序性,主要表现为:

    ①编写的小中步子程序作业注意了内在的联系,前面的作业常常是解决后面作业的铺垫,作业题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一般学生均根据作业完成对课文的自学。

    ②七项教学活动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只要积极而完整地参与各项活动,就如登上楼梯子,拾级而上,进入知识的殿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知识强化的功能得到很好发挥。自学活动中。学生可进行自我信息反馈,将学懂的知识在大脑中编码储存,将没有搞清的问题留在一边,以便在下几步活动中搞清。讨论作业时,将第一次获取的信息反馈出来,通过讨论,争论,使正确的信息得到强化。在串联讲授中,教师采取调控手段,使错误信息得到纠正,正确信息再次得到强化。在质疑解释的活动中,这种功能再次得到发挥。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综合程序教学法强调自学,没有这一步,以后各步就无法展开。这就给了学生一种自学的无形动力。这种坚持不断的自学训练,不仅使学生学得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过渡,使智能得到发展。

    教学原则和方法

    1、精心编制程序作业

    综合程序作业是实施综合程序教学法的关键。它的实质是运用程序编码理论,变教材储存状态的信息为输出状态的信息,为学生接受的动态信息,以便设计一个完整、有序、可自我调节控制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综合程序作业,将学生的认识行为引导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上。因此,历史程序作业必须精心设计,既要反映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历史事件的纵向发展的必然联系,又要反映事件内部结构要素的逻辑关系。形式要多样,除了常见的填空、列举、选择、排列、简答等题型外,还可使用比较、描述、讨论、判断说明、归类选择、材料分析、综合归纳等题型。一些小步子作业不要过于直截了当,可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中步子作业要难易适当,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灵活运用七项教学活动

    如高中历史内容多,依此编写的程序作业步子也多;加上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讨论时很能引申发挥,因此,往往难于在45分钟内完成综合程序教学法的七项活动。于是,可把展示作业与指导自学两项活动放在课前进行。再者,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可以根据程序作业进行自学的。这样作,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偏紧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内有时间对作业比较充分地展开讨论,质疑解疑,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作,教师也可以在课内有较多的时间进行串联讲授,从而增强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生动性。

    讨论作业和串联讲授两项活动,有时可根据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一步或几步作业讨论结束后,就进行串联讲授,并对某些人物、事物等作必要的描述,为下面作业讨论铺垫,使整个教学活动浑然一体。

    3、充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课的生动性

    使用综合程序教学法世忌呆板、散乱、枯燥、乏味。在对作业展开讨论后,教师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串联讲授,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补充理解中的不足,把知识有机地串起来,也可联系其他已经学得的知识,使知识更好地网络化。此外,教师还应适当补充具体生动的史科,扩大课的知识容量,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较好的发展,教师如能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精辟入里的分析,常常会使他们兴致盎然;讲授中可以使用谈话法、讲述法、朗读法、教具演示法等多种方法,以增加启发性和感染力。

    试图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去教所有课文是行不通的,老是这个模式、这个方法,学生易产生厌倦之感;教师编写、印发(或大字抄出、或幻灯、投影机映出)程序作业需大量时间,也会感到力不胜任;有些课文头绪多,内容多,难度大,教学要求高,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相反,有些课文内容少,难度不大,教学要求不高,可供讨论的作业也不多,就不适宜使用这种方法。据此,不能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包揽一切课,要根据课文特点,有些课可全部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有些课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有些课部分内容可采用综合程序教学法,其余内容采用其他教学方法。

    【教学实例】

    以南京市综序法研究小组陆中华、南京市廿八中历史组羌萍老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一节教学为例。

    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定本节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从教材的整体出发,严格地有序地精选信息,认真设计综合程序题,做好必要的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新课导言

    我们已学过了“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现请考虑回答下列二个问题:

    (1)、井田制为什么会瓦解?

    (2)、奴隶为什么起来革命?

    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奴隶革命斗争的巨大威力,使奴隶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于是一场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变法革新运动在不少诸候国内兴起,其中影响最大、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2.展示自学程序题

    教师将事先编写好的程序题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写在小黑板上或事先印好发给同学。程序题要求题型多样化、系列化,难度要落实在学生的智力发展最近区。例如:

    (1)战国时期是我国 社会的开端。

    (2)战国时期从 年到 年。

    (3)战国七雄是 、 、 、 、 、

    、 。

    (4)春秋以来 被破坏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逐渐为

    所代替。

    (5)哪些人成了新兴的地主?他们有什么强烈要求?

    (6)魏国的 变法、楚国的 变法、秦国的 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这种强烈要求下的产物。

    (7)商鞅变法发生在秦朝,时间是359年。对吗?

    [1] [2] [3] [4]  下一页

    >(8)有谁能简要地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9)商鞅变法后,秦国的 被废除了, 得到了发展。

    (10)在历时一百多年的变法运动之后, 的自然经济占着主要地位。掌握着国家政权的 ,被剥削被压迫的是 和 。

    3.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程序作业

    程序题出来以后,引导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

    在自学解决程序题的基础上,学生互相讨论,公布他们自学的结果,通过各抒己见,反复思维,动用眼、手、耳、脑、口等各种器官,使刺激反复得到强化。对于自学进度慢的或不认真的学生予以指导和督促,排除各种干扰自学活动的行为和现象。学生按程序,积极进行一系列的自学动作,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程序题。

    4.串联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中出现的情况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解,对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行串联分析,使学生重点明确,难点变易,获得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讲解时要求言简意明,生动有趣,具有针对性和诱导性。

    5.质疑释疑

    串联讲解后,教师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培养求异思维力,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新的高度。例如:

    (1)在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句话对吗?

    (2)

     

    对质疑问题,教师应立足于发动学生进行辩论,善于捕捉学生的创见,予以鼓励,然后教师小结释疑。有些问题教师可暂时不解答,留下悬念,课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解答这些问题,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

    6.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这是综合程序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要求鼓励学生自学精神,批评各种不利于自学活动的现象和行为。课后作业不宜太多。就本节内容来说,让学生将教材43页习题1完成就可以了。习题2可以放在下一节课中的新课导言中复习。

    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法

    这是由宁波师院葛国培等老师设计并实施总结的。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认识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结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是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法,包括学导式、单元型和双循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学导式: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历史知识是由教师“教会”的。因此,往往造成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知能背离。学导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实践中自己获得历史知识,增长才干。这样,由教师“教会”变成主要由学生“学会”,由“知能背离”变成“知能并进”。

    单元型:

    传统教学方法是按章节进行教学的。从认识论着眼,一节要完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客观上是很困难的。从历史学科着眼,逐节教学也难以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突不出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因此,以纵(即时间顺序)为主,纵、横(即历史阶段)结合型的教学要比单纯纵线教学更合理,更科学。单元型教学的实质就是纵横结合,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双循环:

    传统教学方法虽然也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但一般仍是期末一次循环,复习全册内容。结果,造成学生前学后忘,张冠李戴,既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又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循环,是单元循环和期末循环,一个单元一次复习,期末又有总复习。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逐步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抓住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三个主要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历史教学不断科学化。

    【教学程式】

    怎样进行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教学呢?以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为例,全册可分为四个单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个单元,封建社会中战国、秦、汉一个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又一个单元。学导式教学贯彻始终,而每单元又分引导、自学、启发、单元复习、小结五个环节,单元复习为第一循环,各单元学习结束进行总复习,为第二循环。

    第一循环:

    1、引导学生自学。

    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学习秦王朝的建立和秦末农民战争,可以向学生展示秦始皇和大泽乡起义的大幅彩色画,告诉学生秦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创造了两个“第一”,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一系列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对以后二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极大;又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封建社会数以千百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由此开始。因此认真学习秦朝历史对今后学习全部封建社会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然后挂出预先写好的自学提纲,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要舍得在这开端上下功夫。

    学生自学提纲,一定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对低年级的学生,提纲要详细一些,并在提纲后附有提示;对高年级的学生,提纲可简略一些。当然,都要详略得当。对大专学生,教师在引言中扼要讲明历史发展线索和教材的重点,自学提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编写,有时不要自学提纲,仅列几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

    一要逐步授以自学方法,二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由于学生智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关于自学方法的介绍要逐步深入。在自学要求方面,对初中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阅读课文(包括地图),能划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讲得出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其评价;对高中学生除上述要求外,增加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和本节知识归类两项要求;对大专学生再增加对重点教材分析研究的要求。对初中学生的自学,仅要求反映在课本上;对高中以上学生的自学,还要求记自学笔记。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自学情况,加强个别指导,并经常检查学生的课本和笔记,督促他们自觉学习。

    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他充分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是怎么思考的,有什么意见。教师把握了学生的思路,然后简洁明确地予以指点思考方向,帮助其扫除障碍,端正思路。在个别指导的同时,要注意收集学生自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供课堂启发教育时参考。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总是参差不齐的。对好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对程度差的学生更要热情鼓励和具体帮助,使他们也能愉快地完成自学任务。在自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小声的互相议论,提倡互相帮助,但不能名办代替和相互抄袭。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质量,养成互相学习、研究的学风,很有作用。

    3、启发教育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启发教育,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本课教学内容基本线索,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是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节省时间,一般由教师用概述法几句话予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比较简洁,教师一般围绕重点要补充一些生动典型的材料,以加深学生的历史表象,然后运用谈话法,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解决。对高中、大专学生,在教材叙述比较具体的情况下,也可由教师指点方向,让学生自已开展讨论解决。教材的难点多由教师讲解。

    第三个问题,一般由教师在关键地方予以指点,或者由学得好的学生来讲一讲,对其中难度较大,而且对全面理解教材或开拓智能有重要作用的问题,则由教师作示范讲解。通过启发教育,加深学生的历史表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启发教育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花些时间阅读归纳课文或继续思考问题,并做一些必要的习题予以巩固。

    4、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不仅要把单元自学、启发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形成系统,而且力求提高,学会实际运用。如果把自学、启发看作是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个飞跃的话,那么单元复习则是由认识再到实践的第二个飞跃。单元复习时间一般是一至二课时。

    单元复习的内容,一是理清本单元的历史发展线索;二是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本单元知识归类;三是解题练习。整个单元复习,学生按照单元复习提纲,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进行。

    单元的历史发展线索一般用简明的示意图来表示。单元知识归类用分类表、分时、地、人、事四大类表。时间归类用年表,有纵线的阶段大事年表、横线的列国对照表、中外对照年表;地名归类用中外古今地名对照表(古代史专用)或地名一览表;人物归类用人物表;历史事件归类用各种分类表。如列各代经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国内民族关系和疆域、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简表等。这里,科学设计各种表,并指导学生正确填表,十分重要。在初中阶段,分类表一般由教师设计,以后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逐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通过知识归类,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综合分析、对比研究,加深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搞清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区别,把握其共性和个性。

    要围绕重要基础知识,顾及一般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解题练习。同时,一个单元的解题练习应集中解决一、二种题型,逐步提高解题能力。还可围绕同一重要基础知识,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可出:

    名词解释性的简答题:何谓商鞅变法?

    叙述题: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论证题: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

    比较题: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三次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评析题:试评商鞅变法?

    借鉴题:商鞅变法为我们今天进行改革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等。

    题目类型不同,要求也不相同。教师先作解题示范,告诉学生怎样分析题目要求,怎样运用历史知识分步思维,最后达到正确解题,然后组织学生练习。通过解题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使知能同步发展。

    5、单元小结

    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师生都要进行一次小结。学生的小结应要求小而实,能够发切切实实地说出一点进步,总结出一、二点经验,以此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教师也由此得到宝贵的经验教训,借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循环

    第二循环是在第一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各单元第一循环的综合和提高。一般安排三至四课时,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由学生按照总复习自学大纲进行。

    首先抓“线”,即从整理各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入手,明确全书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并能用简明的示意图表示出来。

    其次抓面,整理各种历史知识分类表,掌握各个块的发展情况。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疆域、对外关系等各方面,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第三,在上述的线、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点”的复习,即历史重要问题的复习。它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就“点”本身进行复习,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

    第二步跨单元进行点与点的联系对比复习,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

    第四,一定数量的由浅入深的各类典型试题综合练习。这时教师要加强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

    第五,期末总结。较全面的总结学生在这学期所取得的进步,指出还必须注意哪些薄弱环节,鼓励全班同学努力复习迎考。教师教学总结则放在考试以后。

    进行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历史教学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感情。

    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学习历史的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历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开阔视野,对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及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为“有用”的。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向他们展现千百年来中外历史舞台上种种引人入胜的话剧,引导学生去逐步揭开许多千古之谜,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要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十分“有趣”,逐步养成对历史学科的感情。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增长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确实“有得”。只要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历史“有用”、“有趣”、“有得”,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攀登。

    (2)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学习习惯。

    学习历史要提倡“多读”要广泛阅读各种历史读物,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扩大知识面。要“多思”。凡是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如公元前三世纪后期我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的趋势?这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后由秦国担负?等等。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很有帮助。当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提倡相互多议论,以便集思广益。要“多练”。我们主张的“多练”,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能。例如,学习初中历史秦朝的疆域,可以概括为“北逐匈奴修长城,南并珠域置三郡”两句话,以简驭繁。对有些较复杂的试题,还可以用简明的示意图来解。诸如此类,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技能训练。

    (3)督促学生“自学、自得、自进”。

    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自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并使他们获得成功。不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得”,对那些学生独立获得有困难的新知识,正确的做法就是教以方法,使学生自己求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学会怎样举一反三,以后可用这一方法求得更多的新知识。要求学生“自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长才干,求得进步。

    单元总结历史教学法

    单元总结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它的重要作用在于:

    第一,通过单元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巩固历史的基本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二,单元总结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的分析、比较、归类、使之条目清楚,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第三,单元总结时,选择重点习题进行解答,可举一隅而反三,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总之,作好单元总结,对于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高效能的智力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元总结常用的几种作法是:

    1、编制提纲,浓缩教材,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要环节,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单元总结时,提纲编制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问答式提纲,即根据单元总结的内容和所要涉及的主要环节,设计一连串连贯性极强的问题,使学生在依次弄清每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譬如在总结巴黎公社一章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①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有那些工人运动?六月起义有何意义?科学-主义于何时诞生?它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②巴黎公社革命的经过怎样?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有何经验教训和伟大历史意义?

    ③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第一国际是怎样对待巴黎公社的?从中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通过第一个问题,把巴黎公社革命和已讲过的历史知识以内在关系上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通过第二个问题。首先可以突出巴黎公社革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揭示巴黎人民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其次,通过阐述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既可使学生牢固掌握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以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区别,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既突出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同时也阐明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则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通过第三个问题,既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在巴黎公社革命前后的主要革命事迹,同时也能启发、帮助学生去认识作为革命者应当怎样对待革命的新生事物。

    编制提纲的另一种形式,是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章、节按逻辑顺序分成若干部分,下含若干要点干要点,分别加上标题和作出简要的注释。提纲中应当包括基本的历史事实、事件、重要年代,要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譬如总结“英国工业革命”一章时,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提纲:

    (1)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在确立。

    条件:①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扩大:贩卖奴隶、对印度和其它殖民地的掠夺性贸易和掠劫;②大量雇佣劳动力的涌现:圈地运动的强化,自耕农被消灭;③工场手工业时代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④打败法国后,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2)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工业革命的开始:纺织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②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用作纺织机器的动力;

    ③大机器生产推动运输工具的革新。

    (3)工业革命的后果:

    ①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②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疯狂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③两个主要的敌对阶级开始形成,斗争日益明显和尖锐。

    提纲的编制,可先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先由教师写出简要提纲,再让学生扩展为详细提纲。通过循序渐进,不断引导,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提纲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自学能力培养,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运用图、表,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来表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使之条目清楚,重点突出,使学生便于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譬如在总结中国古代史“南朝和北朝”一章时,重庆市中区教育局钟永玲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图解:

     

    通过这一图解,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南北朝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认识和掌握这一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的原因。以及在民族融合的趋势下,考文帝进行改革和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结果。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文化的杰出成就,是各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产物。同时,本章涉及的重点在学生心目中也留下了极其鲜明、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单元总结时,除图解之外,表解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譬如在总结北宋和南宋两章时,就可将两宋按时间、开国皇帝、都城、经济、-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阶段关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诸条,列表进行总结。

    这类综合式表解,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的全貌,使重点突出,线索明晰。无论是图解或表解,均不应有定式的格局,应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使之形式多样,而又有章可循。

    3、归类总结,以新代旧,以旧促新,使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以加深理解历史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这类总结尤其适用特定的、重要的典型制度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譬如在总结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这一单元时,赋税制度是值得注意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因此有必要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合乎规律的必然发展。为此,可将赋税制度按朝代、名称、制定时间、制定者、内容、特点又列表作了总结。此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可采用如上形式进行总结复习。

    在单元总结时,不应是已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对已学内容的概括与强化。此外,为了提高单元总结的质量,还应同时适当布置多类型的作业,并安排必要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单元总结的质量。

    历史五步逆反教学法

    为了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改变那种上课听、考试背的陈旧教学方法,丁骥良老师设计了“逆反教学法”。即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逆向变动,先让学生自学探索,然后作业,接着同学评议,最后,教师综合各种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讲解,采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大大增强,记忆效果十分显著。它的主要环节有下面五步:

    第一步,公布目标,自学探索。

    学习新课前,教师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的承受度,拟定出合理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自我检测作业,把课文作知识点与训练点的分工,具体地提出要求,应学会哪些知识,掌握何种能力都用文字表达出来,向学生公布,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反复读课文,想想、圈圈、画画、独立地感知与理解课文内容,区分懂与不懂的部分,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第二步,独立作业,形成技能。

    通过对照教学目标自我探索后,要求学生做自我检测作业,通过试做一定的作业,从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和扩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具体化,形成与新知识相应的新技能,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第三步,交流评议,自尝自结。

    交流内容一般是: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情况、自我检测作业完成情况、自学中不懂的问题等等。交流的形式一般先在小组交流(最好由好、中、差各两人组成),后各组推举代表到班级交流,有什么就谈什么,必要时教师要求学生评议,教师参加到谈话中去,在适当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以肯定、否定、指点、解惑、批评、表扬等反馈信息,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再投入新的尝试。

    第四步,质疑问难,重点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作业和评议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调控课堂教学信息流通频率和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作业中经过反复思考难以解决的一些共同性问题进行画龙点晴的点拨或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整理等手段,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价、校正、筛选或优化,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自我矫正,复习巩固。

    学生根据同学老师的反馈信息,结合自己自学、作业情况,进行矫正;然后对照教学目标,看有没有达到,还要采取哪些措施;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突出知识的纵横联系,使知识在头脑中“竖成线,横成片”。

    历史“交替教学法”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不可忽视的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断地交替和转换,这是一般学生的心理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无意注意却占着很大的优势,而有意注意则正开始发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有计划地采用“交替教学法”,则可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不断交替,克服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的各种分心,从而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促使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1、课堂结构模式

    充分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促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这是良好的学习开端,但并非涉及到学习的本质,而且这种兴趣,也不可能保持长久;再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教学失去了丰富多采的吸引力,反而会导致学生因疲劳而出现消极的学习情绪。因此,考虑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者有节奏的交替,使课堂气氛时而活跃,时而沉思,严肃、活泼相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如在讲授《金田起义》一文时,采用变序讲授法:先由教师以讲故事形式简要叙述金田起义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浓,但还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接着教师趁学生情绪最饱满、精力最集中的时刻,提出: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洪秀全为什么要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金田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教材的实质部分,让学生思考、讨论,把教学过程拉回到文首,从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当学生了解了金田起义发生的原因后,紧接着,教师凭借“太平军进军南京路线”放大图,对起义经过进行具体述说,从中穿插一些太平军英勇战斗的小故事,利用直观教具和绘声的具体描述,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进入高潮。这样,学生的情绪又回复到无意状态,学习轻松愉快,不至于过分疲劳。正当教师利用学生兴趣吸引了学生注意力的时候,话锋一转,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节,去充分讨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间长(前后进行十四年)、作战地域广(扩展到十八个省)、影响大(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学生凭借感知的史实去细细体会“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律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的句子含义。这样,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地交替转换,有张有驰,自然和谐,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诱导了学生不断克服学习历史课文时的各种分心,组成了这样一个课堂结构模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2、操作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之向有意注意方面过渡。

    所谓无意注意,即是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既定意图,无需作出意志上的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它来自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法或直观教具演示法,使学生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引起情绪上的激动,从而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这种无意注意,使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仅仅停留在“感知”上,一旦兴趣因素消失,注意也不再保持了,所以映象并不深刻,甚至会倏忽而逝,当然有的也可能保持较长的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及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渡到有意注意方面去。

    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文,当教师有系统地讲述黄海大战的具体经过,并参阅《黄海大战》的插图讲授,出于学生的好奇心,会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了高潮,这正是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给了学生以感知的映象基础。但是,一旦这个故事讲完,学生的兴趣也会锐减,所以,正当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情绪出现活跃状态时,教师即要因势利导,及时把学生引向有意注意方面去,即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接着思考:学习了黄海大战简要史实后,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说“黄海大战”的悲状历史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在这次被迫的自卫还击战中,我国舰队损失不小,但也给了日本舰队有力的打击,而清政府又是怎样处理这一事件的呢?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后果如何?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一下子引起学生连贯性的思考,分析,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本质方面。学生的注意一集中,在他们的意识中,会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全貌,注意力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这样,学生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大义凛然的正气和清政府一味向侵略者让步的卖国行径以及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后果等方面的体会就会显得深刻,挖掘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巩固的记忆。

    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

    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是江西兴国师范朱家鼎老师针对图示教学法的一些弊端而设计并实验的一种综合性历史教学法。

    1、图示法批判

    历史图示教学法问世以来,很快就以其直观性强精炼简洁等优点,为广大历史教师所偏爱和采用。然而,图示法也有其局限性与弱点,并非是万能的教学方法。

    其一,它不能发挥历史课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图示的使用,虽然突出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并清晰地表明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各种联系,但却把那些催人泪下的或令人热血沸腾的情节隐于干巴巴的条块之后,降低了历史课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影响了历史课所肩负的思想教育任务的完成。

    其二,会造成知识的缺漏,甚至可能使历史更抽象化。由于图示是简明扼要地把重要史实罗列出来,并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样就有可能与某种图示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历史知识被漏掉,造成知识空缺,同时也使本来就因时空跨度大而造成的抽象的历史课更加抽象。

    第三,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图示教学的过程,主要是运用归纳、综合、判断、对比、分析等逻辑思维的过程。但历史课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形象思维的内容,没有形象思维既教不好历史,也学不好历史,而良好生动的形象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动机。在教学中过多的使用包容知识太繁、形式欠美观的图示形式,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及书面表述能力。图示教学把文字材料变成以图示意的精炼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理解、记忆、运用时,均以图示为线索进行思考。头脑中装的不是活的历史,而全是简单的图示,这就不利于学生语言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2、教学基本特点

    多维信号示意历史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多种教学信号,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自我启发的基础上,完成教师的主导讲授;二是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

    具体来说,就是在图文示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电影、录像、录音、唱片等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文字、符号、图形、声响、银屏形象等多维的信号手段,向学生显示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语言情感等,用有声和无声两种语言,同进调动学生大脑两半球的活动,化平面的视觉接受,为立体视听接受,用艺术的形象和音响,把感人的情节、语言、音乐融入干巴巴的图示,激发学生的情感,既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和对假恶丑的恨,使学生既能得到美的熏陶,又能完成历史课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的教学任务。

    其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的长处在于能最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完成思想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任务,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的一般程序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理。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调动图示、电影、录像、录音、唱片、讲述等教学手段,把大量教材组织起来,以再现、简化、有效的理想结构形式将活的历史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交替穿插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一般程序为:

    (1)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可用前节课的图示。导入新课,可用以前与新课有关的图示,或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注意。

    (2)出示新课图示。可边讲边画,也可出示图示后再讲。要注意强调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图示,把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化为有实际内容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

    (3)穿插安排有关的录音、录像、唱片、电影等音像材料。这种穿插要注意时间上适时,分量上适量,以不断兴奋学生学习中枢,引起学生探求欲望;同时使整个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有简略线条、符号组成的图示,也有声像并茂的历史再现;有冷静、理智的逻辑思考,也有热烈、奔放的形象感染。

    (4)对教材中一些不易用图文示意或音像表现的内容,教师要注意用讲述法进行补充。

    (5)图示小结,以巩固新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全节课的内容。小结要做到既有画龙点晴之巧,又有惜墨如金之精,并要注意上下左右周围的联系。

    4、注意事项

    ①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运用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和实用。同一历史问题,可用各种各样的图示来表达,也可选用不同的音像材料来显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选材,合理剪裁设计,科学穿插,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②图示设计要求教师周密的逻辑思考,而形象的音像资料则主要靠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教师在备课时除要设计好图示外,还要将有关的音像材料按课程要求的先后次序统一录制好,以备上课时使用。

    ③历史教学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在教学中,既可先进行形象的讲述,再出示图示;也可边讲边出示图示;或先出示框架,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填出内容,但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和教师的讲述、音像材料的播放有机配合,灵活处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给枯燥的历史图示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形象。

    ④图示所用符号、格式要注意前后统一、简洁、准确、明快,才利于学生懂图、识图、记图。

    ⑤新授课一般要求一个小节内容用一至二个图,不宜用整节课的综合图示。

    ⑥要求学生笔记图示,并用彩笔把不同色彩的图例照抄下来,并标记出播放音像之处,以便记忆和复习。

    历史课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方法。它牵涉到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逻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为此它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提高教学水平。

    “两点三步”式历史教学法

    这是由兰州三毛厂学校乔甘颍老师实验并总结的一种程序教学法。其设计模型和操作程式如下:

    所谓“两点”即点明重点、难点和点题。

    1、点明重点、难点

    每上一节新课,先向学生点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需要下功夫思考、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心中有数。

    2、点题

    每上完一个章节,结合课文点题,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课本的目录大多是该章节的高度概括,与课文的每一子目内容密切相关。由于上课时是按教材顺序一个一个子目进行,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不容易得到一个系统和完整的概念,所以复习时往往不得要领,点题则可弥补这一不足。

    如《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这一节有两个子目:“春秋五霸”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两个子目实际就是奴隶社会瓦解在-和经济上的表现。可学生的思维是很难建立起这种题与目之间的联系的,需要教师加以点破,在小结时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内容一概括,然后与题目相呼应,说明“为什么说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这一课讲完课就用课题提问:“为什么说秦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引导学生从秦灭六国统一国土、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北攻匈奴南打越族设郡置县这几个方面进行回答,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较系统的知识网络,便于记忆。

    “两点”只是一节课的部分;“三步”则是解决新课的主要手段。

    第一步 自学讨论

    (1)阅读教材

    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系统性精心设计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纲(亦是讨论题),让学生用约5至8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教材。这一段的要求是必须读思结合,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充分开动大脑机器,边读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并用铅笔(好涂改)将自己考虑的结果写出来或在书上标出来,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小组讨论。

    大约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大家可各抒己见,在小组取得基本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选一人为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提出的问题写成简要的发言提纲,以备下一步教师提问用。针对有的学生不善动脑,总结概括能力差的实际,可要求各组的发言提纲尽可能准确、精炼。用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议,在讨论中学生能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长处,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把大家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步 精讲解疑

    精讲解疑是一堂课最重要的一步。由于有了第一步的学习。学生对教材已大致了解,教师完全不必再将教材的每句话、每个字搬给学生,而要在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厚积薄发,把学生在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还要对学生普遍不能够准确回答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得出正确结论。一般多采取师生双边活动的方式,而且由学生唱“主角”。即先由各小组的代表按教师提问将小组的讨论结果讲出来,并允许本小组的学生优先补充纠正。对各小组的回答结果当场评分,小组代表的得分代表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如果发言不准确,本小组又不能加以完善,而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的,将影响这个小组每个人的课堂得分。因此,代表发言时,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听,发言一完,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要进行补充纠正。由于在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中都潜存着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潜动力。采用这种带有竞争色彩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上课时处于一种亢奋、紧张的氛围中,这样做

    一可促使学生在自学讨论阶段认真思考,努力得出尽可能准确完整的答案;

    二是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进行概括,对重难点的问题着重讲明,边讲解边把教材要点及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板书出来,精讲可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解疑是使学生知识升华、加深认识的关键。学生在自学中对老师有意布置的一些思考题即那些跳一跳才能够着的“苹果”,不一定都能得出准确答案。如“为什么秋收起义的队伍要挺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汉初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安事变后为什么不杀蒋介石”等等。象这样的问题一般要指导学生再认真阅读教材的有关章节、句段,或进行全班大讨论,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学生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的,或是靠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能解决的,就尽量由学生自己互相解决,如有的学生提出“秦始皇为什么把自己改称为‘皇帝’?”就可指导学生利用自己在课外读物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解答。对于那些学生们接触较少,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尽自己所知讲给学生,或是指导他们读一些课外书籍来解决。如“为什么党的‘一大’召开是7月23日,而党的生日是7月1日”、“人类为什么是先经历母系氏族公社而不是父系氏族公社”等等。通过解疑,教师可以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步 练习巩固

    讲完课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是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教师由此获悉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由此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或是阅读课文中与重点、难点有关的内容;或是进行问答,强化所学知识的记忆;或是做课文后面的习题或填由教师自己设计的一些表格。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智力竞赛的形式,这个时候课堂气氛也最活跃。题目是教师在板书时就有意空出来的关键词,在学生抄完笔记后教师将需要回答的内容擦掉改成的。竞赛采用抢答,要求学生将书和笔记本都合上。老师每指一题,都由最先举手的学生回答,(当然还要照顾中差生),当即给分,记入记分册。当堂练习,当堂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

    中学历史课本,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线索纵横交错,教材分量重。然而上课时数却很有限,学生不易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兰州一中齐续恪老师在历史课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细读”、“精讲”、“实练”相结合的三步骤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细读

    根据心理学实验证明,中学生看书要比听讲的记忆效果好,记的内容多,而且持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历史课本的方法十分必要。

    课堂教学中,要穿插着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注意从阅读方法和掌握知识内容两方面进行点拨。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的,有时要求学生快读、粗读,有时要求学生细读、精读。

    快读、粗读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了解所学内容。怎么快读、粗读呢?一种是每进行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先指导学生快读、粗读章、节、目以及大事年表,使学生弄清标题含义、教材结构和内容重点;另一种是以快读、粗读方法,让学生了解教材的一般内容;还有一种是课堂讲解以前,让学生快读、粗读本节课的内容,达到预习的目的。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时,让学生先快读、粗读,大致了解大战进程的三个阶段以及主要历史事件,为教师的讲解创造条件。

    细读、精读,是让学生在快读、粗读的基础上,用分出点、理出线、连成面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在指导学生细读、精读时,先将每一章节结构要点告诉学生,指导学生阅读,或者以历史人物为点,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为线,以联系当时社会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面;或者以历史事件为点,以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联系为线,以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典章制度等的有机联系为面,使学生能对课本内容,有个整体轮廓。如指导阅读《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一章时,要求学生先找出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国人暴动、平王东迁等点,再理出西周建立、发展、结束这条线,通过连结分封制、井田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制度和历史现象,最后形成西周是一个疆域空前广大、奴隶制高度发展的强盛奴隶制国家这一历史概念。

    通过阅读训练,特别是细读训练,学生逐渐克服了肤浅和不会读书的毛病,学到了独立阅读课本、增长知识的一种本领。

    2、精讲

    精讲,是指教师在一般讲述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

    精讲时,力求把主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讲准确、具体、清楚。

    (1)讲史实。

    历史史实浩若烟海,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一一交代清楚。有些史实可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解决,无须细讲。需要细讲的是那些在历史上对某一国家、地区、民族和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历史课本里出现的大约900多历史人物中,需要重点讲解的只有200余人。如马克思、孙中山、康熙帝、黄巢、祖冲之等。

    历史史实都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有具体化的特点,因此,在讲课时要十分重视准确性,并尽可能讲得形象具体、适当补充内容,辅之以必要的教具(如历史挂图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可利用“遵义会议会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和“红军过草地”等插图、挂图,还可补充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引用学生学过的《七根火柴》等内容,再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进行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的场面。这样,不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

    (2)抠概念。

    即讲清楚历史概念。为此,必须讲清与这一历史概念有关的基本史实。

    如“萨拉热窝事件”这一概念,要先分别交代清楚下面几个因素,时间:1914年6月28日;空间: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人物: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特征: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到波斯尼亚指挥军事演习的极端军国主义分子奥匈帝国皇储;结果:这一事件成了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说,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历史概念按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形成概念的时间跨度,一般可分为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对于复杂概念,则需要先分析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清历史线索,然后,引导学生把许多简单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逐渐形成复杂概念。

    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概念,讲解时,依据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把许多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并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个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在讲清它们各自产生的背景、内容、后果的基础上,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把三个条约的本质特征中“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有机地贯穿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在帝国主义入侵下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概念。

    在讲课中,要注意用比较方法,教学生了解新旧概念、相近概念之间的不同点,避免知识混淆。如讲“八王之乱”时注意与“七国之乱”比较,让学生既可温故知新,又不会张冠李戴。

    (3)理线索。

    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防止学生混淆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理线索,一种是,理清每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现出一个阶段历史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了解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学完《中国历史》第三册后,整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八十年历史基本线索,一方面,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五次侵华战争,强迫中国封建统治阶段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史实,理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条线;另一方面,通过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主的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史实,理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前赴后继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这条线。这两条线就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基本线索。

    另一种是,理出跨阶段同类性质的事件之间前、后联系,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在讲完“地丁银”后,引导学生通过按顺序列举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理出封建国家剥削农民形式发展的线索。

    (4)解疑难

    指解析教材中的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课本中的难点各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生疏的和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如隶农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的是复杂而难以概括的内容,如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有的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如《资治通鉴》和《资政新篇》;有的是难写易错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如《权利法案》,等等,针对各类疑难问题的不同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就抓住本质进行分析比较,如隶农制,主要解释清楚录农与奴隶和农奴的区别,并可引用恩格斯关于隶农是“中世纪农奴的前辈”的论述,说明隶衣制是奴隶社会的封建因素;复杂难以概括的内容理出线索讲:容易混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概念用比较法来讲;难写易错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加强练习,反复订正。

    (5)教方法。

    指教给学生学习和记忆方法。这里着重说说记忆方法问题。

    记忆,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然而历史课本里的历史知识,一般都是讲过一遍后不再复现。这样,提高记忆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讲史实、抠概念、理线索、解疑难以及练习,考试等手段,使历史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留下较深的印象,增强记忆。此外,在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外,在机械记忆方面,要结合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

    ①中间突破上挂下联法。记忆典章制度、条约等内容,学生最感困难。因此,要打破常规,选其难点进行重点突破。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记内容,然后,按照所记忆内容,上挂背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下联“作用”、“后果”,加深理解,从而加强记忆。

    ②浓缩法。将较复杂的历史内容浓缩成若干要点,学生看后一目了解,容易记忆。

    ③谐音特征法。即用谐音记忆年代。

    ④顺序记忆法。是指把历史事件内容用数学顺序编织起来记。如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记忆的重点也可用顺序连起,即一(一次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二大侵略集团参战)、三(三条战线)、四(四大战役)、五(战争跨着五个年头)。

    这些方法的交替使用,都能达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目的。

    3、实练

    实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示,确立若干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的实际练习。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指导学生边读边练、边讲边练外,还在学完每一章节、每一阶段、每一册书后指导学生进行思路不同的各种练习:

    (1)局部专题练习。

    即作教材上的习题。要求学生逐章逐节地通过一个个知识点的练习,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2)纵连横比练习。

    为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综合、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界限,用列举、列表等方式,把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及相关事件进行纵连横比。连比过程也是一个理清线索的过程,它使知识归类,形成系统。譬如,把中国古代史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按阶段、朝代分项(-、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列表,然后在这些断代史表的基础上,把同类内容归纳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其发展变化线索。如从生产工具的演变,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

    (3)编写提纲练习。

    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出发,选择重点章节或头绪多的章节,指导他们编写提纲。先通读课文,然后按现象和本质、原因和后果的关系提炼出要点,分别加上大小标题。

    (4)看图、识图、填图练习。

    这对学生是一项基本技能的训练。由于历史地图和挂图等直观、形象,可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起思维活动。所以这一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读、讲、练三结合的形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三段式历史教学法

    由九江市一中达践老师实验并概括的三段历史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大纲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的程序式教学法。具体说来,即把一堂课大体上分解为自学、精讲、解疑三大段组织教学。

    第一段:自学

    自学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第一,认真阅读教材。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项基本功。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不注意认真阅读教材,只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有些“差生”甚至从来也未认真阅读过教材各章节。因此,在组织自学时,首先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认真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时必须注意:

    (1)精读与粗读结合。

    在掌握了基本论点、抓住了要点的情况下可以粗读。

    如《世界历吏》上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子目下的第一段,学生阅读能抓住“作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天主教会,垄断了社会的全部知识教育,而它又用封建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普通人民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束缚”等要点,从而认识到教会势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首先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反对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斗争。至于精读,那是相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而言。

    (2)读思结合。

    即不光“眼到”还要“心到”。学习历史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光读不思,不动脑筋,等于没读。不论是粗读或是细读,都必须开动脑筋这个机器,边读、边运用大脑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多项加工活动。

    (3)读写结合。

    自学应当体现出一个“练”字,而让学生都动起手来,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可让学生先进行接触,并在书中作上标记。如遇名词解释、问答之类练习,在其现有水平基础之上,结合教材,恰当地组织书面语言,力求解决那些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二、列制简明提纲。

    历史知识同其他知识一样,都有其系统性。列制简明提纲是体现历史知识基本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能获取完整的、系统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帮助记忆。

    怎样列制简明提纲呢?

    一是由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就此列制提纲。

    二是让学生围绕各章节下的子目自己动手。各子目(黑体字标题)一般是教材依据史实说明的中心论点,紧扣这些中心,所列提纲就不会只反映出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

    三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习题列提纲。各习题一般反映了该章节的重点、难点。习题列提纲同第一种方法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明显的解决问题的性质,任务明确,效果较好。列制提纲必须注意既要知识全面完整,要点不漏,又要简明扼要,即文字精炼,少说废话,还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和速度。

    做好这些的关键在于通过不断锻炼,使学生善于提练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恰当地将历史概念、历史知识嵌进、挂在提纲上。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提纲,重新在大脑中形成鲜明而牢固的历史知识的完整结构,搭牢“房子”的架子。

    第三,思考积累问题。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材,列制提纲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紧张的脑力劳动,有些问题他们凭现有水平已能独立解决,也还有些问题仍不能解决,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样的矛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自学时,如有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可随手在书上作上“?”或其他标记,留待后面解释。

    自学十五至十八分钟比较适合。时间太短,很难保证自学质量,但考虑到后两段教学,自学时间不可能太长。

    第二段 精讲

    精讲,即用约十七至二十分钟的时间讲授历史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采,千头万绪。不是历史教材中的每句话、每个字都要照本宣科地搬给学生。历史课中的精讲,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的厚积薄发,把最基本的要点,最概括的内容,最有条理的线索,最准确的概念交给学生。当然,结合实际,授课时被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必要的。

    精讲的关键是突出重点。

    如讲授“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国”一章时,将“封建农奴制俄国的兴起”子目下的彼得一世的改革作为本章的重点,把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内容、实质、影响等讲深讲透。”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部分的内容头绪多,是本章的难点。在学生已经结合课后习题“列表指出十七至十八世纪俄国在欧洲和亚洲占领的那些地区”,进行了自学的基础上,可以把该部分内容整理成条理的线索:沙俄在北方对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占领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沿岸地区;南下夺取黑海出海口和土耳其等国的领土,寻找从中亚到印度的通道;西进兼并波兰;向东侵占西伯利亚广大地区,掠夺、奴役当地居民,同时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内河黑龙江流域。至于俄瑞战争中的纳尔瓦战役、波尔塔瓦战役、彼得堡的兴建、清军两次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等历史知识,可分别挂在各自线索上略讲。对于叶特琳娜二世,可补充介绍有关内容。”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为什么能在十八世纪晚期,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这是一个潜在问题,如有意识地不先讲,解疑时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加以讨论解决,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自然很有意义。

    精讲必须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始终。如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彼得一世。精讲也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讲到十八世纪晚期俄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时,应将“封建农奴制俄国的兴起”的有关内容串起来讲。又如讲普加乔夫起义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欧封建国家有过哪四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回答,注意到了历史的系统性。精讲时,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解题、记忆等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精讲时,还应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运用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等,增强教学效果。

    精讲通常可采取设问、自问自答(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根据历史教材的内容,合乎逻辑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用“什么?”刺激学生的定向反射,诱发他们进行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活动。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时,可用以下一些连贯的问题编排精讲的过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

    “这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革命开始于哪一年?”

    “革命战争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其中经历了几次内战?”

    第一次内战是怎样开始的?其中哪一个是转折性的战役?哪一个是决定性的战役?”

    “革命战争是怎样结束的?”

    “运用史实说明人民群众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

    “你怎样看待克伦威尔这个人?”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为什么能够复辟?这是怎样复辟的?”

    “英国是怎样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的?”

    “什么叫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它又有何局限性?”

    通过这样一环套一环地不断提问题,层层剥笋,解决矛盾,尽管教师主讲时间不长,学生也有不少收获。

    第三段 解疑

    经过自学、精讲前两段教学活动,学生对于存留的各种问题,迫切希望获得解决。这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解疑。具体说,

    (1)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不忙作答,注意看其他同学的反映。有些问题,其他学生会举手作答,教师应予鼓励和指点。对于某些难题,教师可以稍加点拨,再看谁能回答。同学回答错误、不全面的,仍由他人补充纠正,教师再作简要归纳。总之,尽量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智能。对于某些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亦应注意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教师所提问题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要求有一定难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想到如何开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3)适当布置一些精练的练习,让学生在余下的时间内完成。

    “读、讲、析、练”史籍补充四字教学法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是好的,不少同志在改革的潮流中奋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的,一是满堂灌,整堂课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听起来抓不住要点,如坠五里雾中;二是照本宣科,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讲得不具体,不生动,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为改变这种现状,万县宋燮平老师根据传统史籍注读方法实验并总结了一种“四字教学法”,即“读、讲、析、练”的方法。

    什么是读、讲、析、练?又怎样运用史籍呢?

    第一步:读。

    就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层次,掌握教材要点,依照课本精心设计出阅读提纲,印发给学生自读。这提纲开始由老师编,以后也可由学生边读边编,教师讲评,借以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步:讲。

    就是老师师在学生参加提纲自读后,补充讲解。现行的教材,由于篇幅限制,不得不编得很简单。老师只照本宣科,就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听起来就如同嚼蜡,没什么兴趣。因此教者必须运用史籍,选择那些具体、生动、故事性强的材料,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而又写得抽象概括的地方加以补充,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乐于接受。通过学生读,老师绘声绘色地讲,就形成了学生的历史表象。

     

    上一页  [1] [2] [3] [4]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