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落实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 初一历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及实施
  • 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
  •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 甲午战争帝国的沉沦
  • 刘永福的黑旗军为何会出现在台湾
  • 中日甲午战争对英国远东政策的影响
  • 历史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 说课
  • 浅析图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最新热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新知识的学习

    bsp;   在静态的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例如讲述几个朝代中的农民起义时,我注意从中揭示该农民起义所处朝代阶级斗争背景及其各阶层之间在生产关系中矛盾,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各朝代农民起义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初一、二年级学生要回答此类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同时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相同点”。这样的设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发现规律,积极参与到每一步的探索中去。

        3.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从大家关心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入手,使学生自觉感到亲切,从中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长知识的需要,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讲到某些朝代经济生产措施中修筑水利、强化农业中粮食生产等问题时,我就会联系解放前后不同社会、不同统治阶级在处理这两大问题的情况,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党领导的英明伟大,同时把课本史实化为活生生现实史,也激起学生探索历史问题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欲望。

        4.利用悬念,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探究。例如讲及封建社会这个长阶段时,皇朝之间更替的导火线往往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差不多成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曾几何时“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而告终,这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让学生在疑难中产生悬念,在合作学习中补充解决这类疑难问题。

        5.说明意义,动手操作,唤起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爱动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内的图片之后,即要求学生自行绘图或制作一些历史材料的模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参与学习的动机。

        以上各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灵活运用的。此外,还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因情感的驱使而不断去探究历史新知识。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如上文所言,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自己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多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1.充分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参与。

        在教学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时,我按照教材内容章节,相应地安排时间播放大型歌舞诗史《东方红》。先让学生观看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小片断,然后紧扣文章内容思考题或练习题开展探究、思考。

        2.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该章节提出思考与练习题,或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机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外来传教到我国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定性为“邪教”,这和我们提出的“宗教自由”是否有矛盾呢?类似这样重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作结、最后明理,比老师单纯说理好得多,相反让学生参与教学,既提高思想又获取新知。

        3.指导看书,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参与。

        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内容,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从每课教材的命题(题目)、阅读提示和小标题都必须全神贯注全情投入,边看边读边进行圈点勾划,划出重点、作出批注,牢记要点,提高读书质量与水平。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