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落实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 初一历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及实施
  • 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
  •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新知识的学习
  • 历史教育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 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新探——主题课“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的教学实践
  • 质量分析报告常德市2003年高三水平检测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分析
  • 浅谈“教学后记”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浅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 最新热门    
     
    论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

    BR>
        社会不断科学化的同时,社会也在不断人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发展问题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也包括人文方面的因素。因为,随着科技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关键因素,人们长期迷信于科技的神奇力量,企图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科技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它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物质革命和科技革命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些革命已犹如脱缰的野马,需要对其进行驾驭和价值导向。人文精神就承担着这种“驾驭”和“导向”的作用。

        “科学应该是人的伺女”,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百多年前向人类发出的忠告,这一思想无疑昭示着科学必须服务和遵从于人。人们也日益认识到,人文精神于回答“是什么”的科学陈述不同,它要回答“应当是什么”,也就是它要包含价值导向。因此,从教育方面讲,必须确立一个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完整的教育目的观,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人文的片面的教育目的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才能凸现人在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偏离正轨。 

        (二)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家园

        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但是,现代教育曾一度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偏向。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所培养的人,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和工具性色彩,由于缺乏人文精神对心灵的呵护,他们虽然熟练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未必真正理解“人”的蕴涵。这种教育在强调人对社会的适应、强调人面向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人的精神家园,忽视了“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教育的永恒使命。

        人文学,是个人和群体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反思最贴切、最直接的学问,它始终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中心,以追问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人文精神的培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建,它通过人类积累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精神如同火种一般点燃人心灵的火焰,教会人去爱、去恨、去感受,去拥有对自由、梦想、未来和幸福的追求。孟子说“得我心之所同然。”人文精神正是有力量打动我们的心弦,有力量搔动人性的痒处,它才有唤醒和呵护人的心灵,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神奇的教育力量。

        (三)抵御科技理性的膨胀和物质主义的侵蚀

        在我们这个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引起很多人的深深忧虑。正如叶朗所说:“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这样发展下去,人就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当代世界的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短缺、道德滑坡等问题无不与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和物质主义的盛行有关。许多人已认识到,今天人类自我毁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本身并不包含罪恶,罪恶在于人对科学的非道德运用和人的物欲的恶性膨胀,在于人成为科学与物质的奴隶。一个拥有高科技而没有情感、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危胁。病态社会的根源只能归咎于人自身。因此,高科技的发展与物质主义盛行带来的人性扭曲必须用人文精神的教育来缓解。

        上个世纪兴起的对人文精神的反思和对它的呼唤,是以批判“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偏失为总旨的,其目的在于批判科技时代科技的过度膨胀而造成的对人的“物化”或是奴役。人文精神强调在功利追求的基础上提倡超功利的境界:敢于面对物欲功利而又有能从物欲功利中超脱出来的勇气、胸怀和气魄;不再把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异化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再以道德的代价换取卑微的利益。无疑,用这样的精神教育人有效地起到抵御科技理性的膨胀和物质主义的侵蚀的作用。

        其实,人文和科技是统一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陀思妥也夫思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老子的著作对自己的建筑思想的影响远胜于其他事物。可见,人文精神并不否定科学技术,它强调的是把人作为科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寻求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用文化界的两句话来比喻两者的关系:“科学为人文提供了面包,人文为科学启示了方向。”

        (四)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今天的教育要发展人,培养人,在教育中就必须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出色的才能加上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社会的不断进步,愈来愈需要我们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也要关注人内心世界的健康与和谐。缺乏人文精神对人内心世界的恒久呵护,会使人们在利益的角逐中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精神的约束,就会有对金钱赤裸裸的无耻追求;缺乏人文精神对人的熏陶,会使人畸形发展,丧失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或专业的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陶冶情操,培养合乎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教育价值在于“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才”;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在道德与才能上都达到一定水平的人。

        (五)关怀他人、群体与社会

        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等朴素的人文思想。现代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对自身及生存环境有起码的认识,有道德感、公民心,要关怀自我实现,更要关注社会、他人与人类的未来。

        新世纪人类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人类能否乐观地走过新的世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成功的树立人文精神。1989年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就是“学会关心”,会议公报这样指出:“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超出了个人的范围,青年一代要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培养面对挑战的责任感、意志、信心和能力”。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这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人生技能,而且是我们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无庸置疑,人文精神蛰伏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怀,隐含着人类的文化理想,它的关怀他人、群体与社会的教育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