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论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
  • 初一历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及实施
  • 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
  •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新知识的学习
  • 历史教育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 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新探——主题课“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的教学实践
  • 质量分析报告常德市2003年高三水平检测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分析
  • 浅谈“教学后记”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浅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 最新热门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构建新型的教与学关系

    手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追求和定式指导。所以,他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那么在以往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的组织和开展也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学习什么和怎样去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中学历史课堂也往往是“讲授法”一统天下。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很容易滑入“满堂灌”、“填鸭式”的陷阱。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地讲,学生机械地记,很多老师都总结性地把历史学习说成是 “背多分”的学科。这真是对历史教学的一种误解,是历史教学的悲哀,也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悲哀。这种观点错误地理解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就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回归主体”成为当前中学历史课堂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过程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虽然不应该是教育的主体,但其重要作用是不容抹杀的。虽然现在大家都一致同意教师应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容易的。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要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观念转变是最重要的。
        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许多学者都做过精辟的论述。如卢梭就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得更为明确“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自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以上这些说说容易,但具体落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却并非易事。我认为,一旦教师的思想观念真正得到转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不再是先钻研教材,后考虑学生的状况和问题;而是先考虑学生会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去思维,去回答,然后有所针对的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贯彻教学目的、处理难点和重点、落实教学要求,实施教学任务。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启迪、激发、指导学生的历史性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阅读、记忆、思维、表达等中学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等。笔者曾在20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中,尝试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多年以前,在学习高中《世界历史》中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章节时,我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然后发动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准备讲稿,走上讲台,结果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我大开眼界,后来不仅这节课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们所收集的资料还成为我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挂图,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在一次高三文科班的毕业教学复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了解高考试题的模式,我与学生们一道像解剖麻雀一样地解剖高考试题,学生对高考试题由陌生到了解,最后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拟订模拟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从而规范了学生在答题中的基本要求,在高考中获得了较好成绩。
        所以,只要教师的观念有了真正的改变,就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教学改革的动态,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落实
        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应当是:教师主导作用正确、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是一种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高对包括他的奖赏、惩罚在内的外部刺激,就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在传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关系中,往往没能真正从“学生”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方面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仍然是“教”的需要,而不是学的需要。同时,即使对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却仍不能真正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的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仍然是“学科体系”和教学目标。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常常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往往造成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学生默默无声一听到底的局面。偶尔有些提问,也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这种教学方式肯定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与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方法,更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与素质教育的开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的一边,应当成为中学历史课堂的改革重点。2000年春,教育部颁发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和同年8月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进一步传达了历史教育目标转轨的信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意向,需要对教师的影响做出反应,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逐渐认识自己的发展状态,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意志,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点体现在教育观上表现为“教”转向“学”,尽可能变“注入式”为主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为主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当前,在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40分钟,利用课本教材,既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分析和掌握。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的两次鸦片战争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国内背景,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这一结论,从而让学生掌握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有时,我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再从教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往往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的问题,迫使我不断地去深造,去学习,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使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
        三.教师的主导地位及作用要体现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当成为中学历史教与学关系的新理念在明确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关系的前提下,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构建教与学的全新理念和教学方式。而在这一全新的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怎样才能得到体现呢?
        首先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传统的中学历史以“主知论”为核心,强调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教学目的,往往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答题正确与否,成绩是否提高等。新的教学关系则转为以学生的内在变化作为教学目的,即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的知识结构,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学习和认知历史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历史后思想感情的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历史后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机械地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现成的结论。如在处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我先让学生联系戊戌变法运动的有关知识来阅读教材,找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维新变法运动的不同之处,并最终说明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找出了两个阶段资本主义都得到发展,但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资产阶级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维新变法时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同时也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依靠清政府实行变法;而辛亥革命时以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为主,由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所以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还有学生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都在外来侵略下不断产生发展,但同时也不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和摧残,所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有革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每当学生能自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我都感到无限的欣慰,深感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当我们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后,以学生为主体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同时要实现由“以课本为本”、“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局面。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类型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单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是单向传输,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容器,机械地储存教师给予的知识和书本要求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不出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来。更培养不出具有正常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才来。在明确了新的教与学关系之后,这就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还必须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为追求学习的过程。重学习的结果是传统教学观的产物,因为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看作是课堂的第一要素。而素质教育的理念则把学习动机、兴趣和思维能力看作是基础教育的首要因素。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演绎、归纳、概括,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及其规律。中学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学习的结果”,必须会走到死记硬背教科书“知识”的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去。既然历史不可能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经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时光隧道,所以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才有利于历史思维方法的养成。
        最后,教师还应该掌握最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在网络的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可能有时学生会提出许多新问题,甚至学生还会成为老师,这样,作为教师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信息,适应新变化,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才能真正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历史性任务。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