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运
  • 浅谈借助历史人物进行美感教育
  • 用学习理论指导基于WWW的网络教学
  • 如何“网住”学生的心——对高中历史网络课设计的反思
  • 中共“五大”的历史功绩
  • 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 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网络课件”支持下的辩论式历史活动课
  • 构建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
  • 建立学科教学网站的探讨
  • 最新热门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

    个学生对辩题的理解。教师则需要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需要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信息资料的线索及理论方面的指导,将辩论和交流引向深入。该模式改变了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机械地运用课本现成结论的状况。

        合作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意识到当他们的同伴也达到学习目的时,他们自己才可能成功”。辩论具有竞赛性质,要取胜,辩手必须在准备阶段有很好的交流,才能配合默契,获得成功。

        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论。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及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历史上不同时期涌现出的不同特征类型的人才群体都带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他们具有的特殊才能正是其所生活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的真实写照。现今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具有独立见解、创新与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辩论学习模式为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所。  

        二、学习策略

        针对学生而言,辩论式学习的核心是双方充分运用史实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学生需要明确的是:

        (一)剖析辩题

        辩题的文字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主体部分和被评价部分。首先应确定被评价部分的含义、主体的被评价部分的含义,明确当前学习主题的具体内容。然后围绕这一内容搜集资料,即学生根据主题列出完成给定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例如,“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这一辩题,“是否成功了”是被评价部分,其含义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辛亥革命”是主体部分,其被评价部分的含义即是否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即辛亥革命是否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能证明“是”,即成功了,能证明“否”,即失败了。然后,围绕这一主题确定查找资料范围。

        (二)运用材料 说明观点

        通过剖析辩题,学生已明确了学习主题,下一步就是寻找说明论点的论据。

        1.收集史实材料的渠道包括课本、课外书籍、论文、互联网等,其中要特别重视材料的综合。

        2.对史实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一方面明确如何运用史料、从哪些角度去论证论点,力图全面、深刻地表明己方观点;另一方面也应把握支持对方观点的史料,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例如:在准备“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的辩题时,正方同学注意到,有的论文中认为“军阀割剧混战是辛亥革命造成的”,反方同学会用来证明己方的观点。正方同学作好了反驳准备,即造成军阀割剧混战的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史论结合。如何组织庞杂的史实,使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呢?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史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据逻辑严谨、观点明确。随着辩论的深入,逐步完成意义建构。例如,在“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这一辩题中,涉及到了“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把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考察”、“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理论。

        4.熟练掌握史实,力求灵活运用。辩论课的魅力在于学生在对手的压力下,妙语连珠,多角度地、深入地阐释问题,给同学们以启迪。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学生应把史实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一书本上。例如:辩论“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反方四辩做总结发言时,把三民主义的内容逐项与实际结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不符,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他吃透了知识,发言时对知识运用自如,有理有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被评为最佳辩手。

        (三)协作学习 获得成功

        辩论式学习是生生之间合作的过程,除主要辩手及其他参与者的个人努力外,还需辩手之间、辩手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在准备阶段,持相同观点的学生们要有若干次的集体交流。如分配每个人完成一部分史料的整理工作,以求细致深入;集体讨论,交流信息,以求全面统一;拟定辩论提纲和框架等。在此过程中,应随时得到教师的指导。

     

    [1] [2]  下一页

     

        三、教学设计

        (一)辩题的选择

        历史辩论学习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其前提条件是辩题的选择。选择辩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可辩性。辩题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具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第二,具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辩题应涉及丰富的课内外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材料来说明论点。第三,学生感兴趣。对于接近现实,且影响比较深远的辩题,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第四,具有较高的辩论价值。辩题要有助于学生完成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意义建构。第五,时间性。辩题的选择要紧密配合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要支持辩题。此外,还要注意公布辩题的时间。在开始进入有关辩题内容的学习时,给出辩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在讲完相关知识的时候,进入辩论课实施阶段,实现知识的重组再生。例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就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成功了,有人认为它失败了。辛亥革命覆盖了课本中六节的内容,且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书籍、影视作品。学生对辛亥革命比较了解。因此,全面、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有助于学生对近代中国发展历程的把握,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地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选择在讲完北洋军阀统治和新文化运动后辩论,配合了教学内容,注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综上所述,一个辩题诞生了:“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在正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历史辩论式学习的教学目标也同样具有一般教学模式的内容,即知识、能力、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辩论式学习中,学生还要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指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即对所辩论的问题有着全面、深刻、辩证的认识)。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这一辩题的教学目标分析,在确定三方面内容后,分析、判断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位置。从性质看,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它与类似历史事件的关系如何?从时间上看,它在戊戌变法后,与戊戌变法有继承、发展的关系。如,目的同为发展资本主义,但方式不同,辛亥革命不是改良,而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目的。辛亥革命后不久,进入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反封建必须反帝等。由此认识到,辛亥革命承前启后,是近代中国探索强国之路的一个阶段,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从而完成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建构。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的指导

        历史辩论式学习中,辩手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对全体学生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指导。指导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指导原则。要引导启发,而不是灌输和包办代替;对正反双方应分别指导,为双方保密;指导时要公正;注意全体性,虽然辩手是少数学生,但需要完成意义建构的是全体学生。

        指导内容。给出史料的收集方向;把握史料的科学性;调整论证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辩论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并逐步加以运用;强化辩手的辩论技巧,即学会认真听取双方的发言,及时补充本方的不足之处,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注意语音语速等辩论的基本技巧。

        指导时机。确定辩题并剖析其内涵后,在学生已收集史料并对其进行初步加工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科学性、论证角度、理论问题及辩论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2.学习环境的布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根据这一理论,课前要进行学习环境的布置。

        在学习环境的布置上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场景布置。如辩论现场内布置一些学生为完成辩题而收集的资料、书籍、图片及辩论提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辩题相关的内容上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入历史情境,感受、体验历史。二是学习氛围的渲染。如安排真实的辩论情境,辩手与“观众”分开而坐,辩手的发言有时间限制。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促使他们加快思维速度,引发灵感,以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课堂实施

        l.以学生为中心

        上课后,教师用精炼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辩题之中,双方辩手开始辩论。主席由学生担任,任务是主持辩论按计划进行,以减少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和干预,避免影响辩论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把课堂变成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将学生在准备阶段“内化”的知识在一定压力下创造性地“外化”。

        2.体现全体性

        一般教学班的人数在45-55之间,辩手只占全班人数的1/6 左右。课堂实施中,如何体现全体性?将非辩手根据所持观点分为正反方“观众”队参与辩论。其方式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通过递纸条出主意,为本方辩手提供帮助;教师就辩论中没有深入下去的话题提出问题,展开“观众”队辩论;“观众”队找出对方辩手的错误,并向对方提问。“观众”队辩论的时间依据教学设计而定。“观众”队能否真正参与到辩论中,并有所收获,还依赖于准备过程中的全体性。

        3.教师的总结

        教师要根据辩论过程中辩手的表现——对知识理论的运用、语言的表达、心理的状态等迅速做出判断、评价。其中生成性因素很多,这无疑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般辩论课的小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史实的表述是否科学准确、理论运用是否恰当有说服力、语言表达是否有逻辑性、交锋中关键的问题是否辩论充分、是否完成意义建构等。教师对上述内容应有所侧重,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此外,课后总结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看课堂录像、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总结。

        (五)教学过程

        辩题: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了?(高中二年级。时间45分钟)

        教师导言: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孙中山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全国范围的收回利权的群众爱国运动,在以上三方面合力作用下,1911年月 10月 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很快政权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强国之路的又一次努力,对当时、对后来乃至现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众说不一,同学们对这段历史也比较感兴趣。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文化运动,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辛亥革命。所以,今天安排了这个辩论。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正方观点: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以后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的丑剧都以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纵观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都出现过相当一段封建王朝复辟的日子。其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但再也没有找到能控制整个中国的代理人了。辛亥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三,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他们欢欣鼓舞,焕发出极大爱国热情,为此,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方观点: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方辨友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我方认为,恰恰相反,辛亥革命不但反封建不彻底,反帝也很无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首先,从-方面看,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袁世凯死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对方辩友认为,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失败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比较彻底的表现,而我方认为,这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造成的,试想,辛亥革命如果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度,就不会出现复辟的丑剧了。其次,从经济角度看,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虽然“三民主义”中提到土地问题,但根本没有实现。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去,“毛”就有了生长的地方。第三,从思想方面看,正是因为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才有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反帝也不彻底,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上就不反帝。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涉及反帝的内容。革命派同保皇派论战中,特别提到“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换取帝国主义承认,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辛亥革命没有赶走帝国主义,而且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剧。孙中山在《大总统誓词》中说“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主观目的好,但实际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效果,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正方、反方辩论。教师引导观众队辩论。而后教师总结发言)

        师:我发现支持、赞成正方观点的同学比支持、赞成反方观点的同学多十几名。值得肯定的是,双方辩手们在辩论时,基本做到了史实准确、语言流畅、逻辑严谨、史论结合。如,把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肯定了前者在反封建方面的贡献,运用了“把事物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考察”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此外,还运用了“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等理论结合史实说明问题。不足之处是,对辛亥革命的影响阐述不够全面、深刻,如辛亥革命对中国-党认清革命的主力军、斗争目标的影响等。还有一些可辩之处被放过,如,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是不是等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呢?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是否得到真正发展?其他同学可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课后,可以继续辩论,也可以把你们的新想法补充到我们的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中。

        学生对辩论课的态度:“很赞成”,20人,占38、5%;“赞成”,24人,占46%;“一般”,8人,占15%。“赞成”、“很赞成”的理由是一致的,认为:形式活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活跃思维;对课本的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准备过程中扩展了知识面;进一步掌握了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

                

    摘自:《历史教学》2001.4.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