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自学、联想、解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及运
  • 浅谈借助历史人物进行美感教育
  • 用学习理论指导基于WWW的网络教学
  • 如何“网住”学生的心——对高中历史网络课设计的反思
  • 中共“五大”的历史功绩
  • 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 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网络课件”支持下的辩论式历史活动课
  •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
  • 建立学科教学网站的探讨
  • 最新热门    
     
    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的特点与能力培养

    命的历史意义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切不可说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相差无几,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培养学生准确无误的文字表达能力,首先应充分利用中学历史教材。教材是文字表达最优秀的典范,其遣词造句是精雕细刻之作。我们应最为细心地去琢磨它的字、词、句,[2]从中领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和意义。其次要正确掌握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知识概念和历史理论概念。[3]对于历史理论概念,则应在平时加深理解。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存在的,同国营经济相联系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因此,我们就不能表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如,关于“统一战线”的几种提法,是严格有别的,大革命时期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则称“爱国统一战线”。这些,我们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又怎能随意混用呢?再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在文字表述上出现的错误。


        二、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重在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又称为史论统一。它是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表达的最高要求和最大特点,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问答题都十分强调史论结合这一要求。史论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以论御史。即史实的罗列、材料的组织及逻辑推导必须体现自己的结论与观点,当然,你的结论与观点是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如在论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观点时,就必须运用“-、经济、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及性质”的变化的史实来加以说明。二是论从史出。即所提出的结论与观点是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得出来的。如通过对“隋唐文化”这一章基本史实的学习后,就可把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概括为“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喜欢像语文课写作文一样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文辞华丽,但却找不出“史”与“论”,更谈不上“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科文字表达之大忌。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史料引用要准确无误,观点要正确鲜明。一般来说,教材上所引史料,当属无误,但要引用教材以外的史实时,首先要注意它的准确性,一些未经考证或过时的材料,不能随意引用,同时,史料不能有悖于结论。观点要正确鲜明,是指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要注意:1.阶级观点。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我们在文字表达中必须具有正确的阶级观点和立场。如在评述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时,就不应仅局限于其爱民的一面,同时还应看到其思想抹煞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事实上这种“兼爱”思想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辩证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历史。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看到其功绩,又要看到其过失,且要运用充足的史料加以佐证。3.全面观点。即看问题应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如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除了规模不同外,还可从史料中分析出目的、性质、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对“史”“论”作有机的补充。教材限于篇幅和编写特点,有的地方重“史”的叙述,有的地方以“论”的总结为主。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对“史”“论”作有机的补充,从中体会其文字表达上的“史论结合”。如在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五条经验都是“论”,这就需要补充史实,予以说明,即中国-党成立后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由此可见,这是从“史”中得出的“论”。


        三、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妙在简明凝练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字表达上做到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字少句精,用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刘知几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4]可见,古人叙史是十分讲究简明凝练的。近年高考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都要求考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概括说明,其实这就是对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简明凝练的要求。


        培养学生简明凝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高度浓缩、概括课文基本史实。如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便可浓缩为割地、赔款、通商、定税八个字。同时,在文字表达上,要注意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5]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便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的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二)平时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历史术语,使提炼出来的内容言简意赅,实现科学性与概括性的统一。[6]如讲西汉王朝王国问题的解决,可把这一问题提炼为三个方面:刘邦封王、景帝削藩、武帝推恩。通过运用历史术语对内容的概括,使自己的文字表达多一字显得累赘,少一字则不足以表达意思。


        (三)平时注意用精练文字概述某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这是培养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明清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纷繁复杂,通过学习后我们就应该把其阶段性特征总结表达出来。即-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农民战争已达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经济上,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加强;对外关系上,进行了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明后期和清前期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总结性科学巨著出现,反封建并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小说问世。


        四、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讲求逻辑严密


        每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都有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每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时,应注意其前后逻辑联系;在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性质与经验、教训等问题时,必须揭示各个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学科文字表达上做到逻辑严密。缺乏逻辑的历史知识,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没有逻辑的文字表达,是令人费解的文字表达。


        培养学生逻辑严密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加强历史教材的结构教学,注意教材的层次分析。首先要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教材的目录充分展现了教材严密的编排思路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好了目录,也就获得了宏观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认清每一节下有几个子目,每一子目下又分为几个问题来论述,像剥竹笋一样层层分剥。[7]这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深刻体会并模仿教材逻辑的过程。除了掌握教材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外,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如讲清代“摊丁入亩”,必然要联系到前面所讲的“一条鞭法”“两税法”“租庸调制”及“编户制度”,以说明土地税的逐步增加和人头税的逐步废除这一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认真研读典型高考例题及参考答案,仔细揣摸其文字表达。高考试题是经过命题专家精雕细凿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属精品佳作,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这些例题及答案对于培养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很有意义。首先要仔细审题,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高考试题的设计,都有独特的意图,并通过文字合乎逻辑地显示出来。[8]因此考生答题,就要透过题面,理解题意,找准关键或重点,才能正确组织答案。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项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明确三点:1.时间:世界现代史;地点:印度;特别要注意“历次”两字,从而要抓住四个时间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作为组织答案的线索。2.求答项有三:原因、特点、结局,抓住这三个要回答的重点,用高度概括的文字作答。其次,认真分析高考例题答案,体会其文字表达。历史高考试题尤其是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无论在史论结合、语言简练、逻辑缜密,还是在格式的规范化方面都堪称表率。如1996年“唐文化”题、1998年“明清文化”题的参考答案即是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的上乘之作。教学中加强对高考试题答案分析,主要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表述,否则将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以此来加强学生语言历史化、合理运用标点等“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注:


    [1]陆建良,程文伟.中学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刍议[J].历史教学,1998,4.


    [2][7]胡军哲.读懂·读精·读深——从高考历史选择题看复习中对教材的运用[J].历史教学,1999,2.


    [3]于友西.名师导考·历史[C].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58.


    [4]刘知几:《史通·叙事》。


    [5][6]昌庆钟.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2.


    [8]胡军哲.归纳·选析·点评·检测——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四步四课法[J].历史教学,2000,3.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