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学科课程难点初探
  • 谈如何提高历史学科高考质量
  • 如何实施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中共“五大”的历史功绩
  • 改革初中历史课课外活动的探索
  • 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网络课件”支持下的辩论式历史活动课
  •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
  • 中学历史学科文字表达的特点与能力培养
  • 最新热门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于戚姬,唐宗-于弟妇。吕氏武氏几危社稷,飞燕太真并污宫闱。”(冯梦龙:《警世通言》)

      “鹿台黯黯烟初灭,又见骊山血。馆娃歌舞更如何?唯有旧时明月满平芜。笑是金莲消国步,玉树迷烟雾。潼关烽火彻甘泉,由来倾国遗恨在婵娟。”(凌蒙初:《三刻拍案惊奇》)

      “香径留烟,蝶廊笼雾,个是苏台春暮,翠袖红妆,消得人亡国故。开笑靥夷光何在,泣秦望夫差谁诉?叹古来倾国倾城,最是蛾眉把人误。”(凌蒙初:《三刻拍案惊奇》)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赵翼:《唐女祸》)

    第三组: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喜否,不愁宫里有西施。”(王安石:《宰》

      对学生来说,这三组材料是新鲜的,很有吸引力,也是典型的,包含历代流行的某些重要观点。作为高三选修历史课的学生,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更有必要学会对这些观点进行正确的评析。

       2.赋予新立意 主要通过设问,赋予新立意,让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培养学生解决课本以外的历史问题的创造能力。针对上述材料,教师要给予简单解释,在扫除阅读障碍之后,进一步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代对王朝衰亡这类问题曾有过哪些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让学生概括出第一组的观点是“天命论”,第二组的是“女祸论”,第三组的可称为“谋臣论”。学生基本能辨别是非,指出“天命论”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女祸论”不分青红皂白,把祸水一律泼到女人头上,也是错误的。而“谋臣论”有正确之处。通过材料与命题,赋予新的立意,从而使学生对课本孤立、分散、表象的认识增加了一点系统性和理论性,为学生把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提高到新高度奠定扎实的基础。

       3.提到新高度 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单有新的材料,新的立意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教师应针对学生概括出的上述三种观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更高理论层次的剖析,以培养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及运用这些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创造能力。

        比如,说“女祸论”是错误的,是否可以因此得出另一个结论:凡是女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在此,教师再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试结合上述有关材料,简要评价武则天、杨贵妃和慈禧太后。”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大体都能把这三个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具体分析各人的表现和作用。如对武则天,应持肯定态度。因为她在当政期间,奖励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治承贞观,政启开元”,为唐朝的全盛打下了基础。对杨贵妃,课本虽只书其名,未涉事迹,使唐朝由盛转衰的责任主要在唐玄宗,而不在杨贵妃。因为杨贵妃不揽权,没有-野心,只是唐玄宗的玩物而已。试看马嵬坡前,唐玄宗“鱼与熊掌难兼得,为了江山舍美人”,杨贵妃终成牺牲品,即是明证。所以,“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对近代的慈禧太后,则同日而语。她为了个人的权位和私欲,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使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在她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下,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她完全是历史的罪人。我们不能因为批判“女祸论”,而为慈禧太后的历史罪责开脱。在此,学生学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之一----生产力标准;而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具体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引进新材料,赋予新立意,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提到新高度,这种复习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历史复习课的质量。如果单纯按“专题”把课本上不同地方的内容再照本宣科的复习一遍,毫无新意,那将可能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要想达到满意的效果将是困难的。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节课都有新教材,但复习课“贵在求新”,应是高三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这大概不应算为过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