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学科课程难点初探
  • 谈如何提高历史学科高考质量
  • 如何实施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诱思教学与历史教学
  • 谈历史教学中良好形象的塑造
  • 论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 评一堂好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
  • 最新热门    
     
    史料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是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阶段由于设备电气化、教材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兴趣不可代替的一种手段。史料通过用多媒体手段来表现,会更直观、形象、生动,极大的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如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只靠单一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将这些史料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上,就会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教材中的史料作为正文内容的补充,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新危机中,涉及到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的问题。教材中提供了一则史料,即左宗棠说:“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通过这则史料学生只能从抗俄这方面来了解左宗棠。要全面了解他,教师可以补充另两则能反映左宗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史料。如:一则为,上喻:“左宗棠既须剿办瓶颈之贼,又须赴杭州城布置,兼须进剿湖郡,用兵出所甚多,且距浙省边界渐远。所有浙江及江西交界边防,着曾国藩、左宗棠会商兼顾,严断贼匪窜越之路,断不可为其所乘,致掣全局。”[ii]另一则为“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诸邦以机器轮船横行海上,英法德俄又各以船炮相互矜耀,日竟其鲸吞蚕食之谋,乘虚踏瑕,无所不至,此时言自强之策,又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不可。”[iii]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在洋务运动时期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俄国的侵略,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在此基础之上就很容易形成对左宗棠的完整的评价。

      三、 探究史料,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事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解喻则是活的,与时变化的。”[iv]因此,历史教育应有活跃的品质。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强调的是对未知信息的假设,以突破原有结构和思维方式的禁锢。在史料教学中,除了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同时,应更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学会初步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观点,具有主观性。教师如何应用这些史料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阅读各种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观点和解释;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直接探究,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例如: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说:“当借凉山一战之威,与谛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他又在一份电报中说:“若不乘胜即收,不唯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在课堂上采取讨论,辩论等方法。探究这两则史料出台的背景,言论的正确性,导致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指出:镇南关大捷之后,法军在越南尚有几万人的军队,总体来说,在越南清军仍然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之下。法国议会同时已经批准大量的军费准备扩大战争,日本这时对中国也有所威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鸿章主张议和是正确的。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以后签定的《中法新约》中,法国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特权,法国侵略势力侵入中国,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和李鸿章的“法人必不再妄求”的言论相距甚远,李鸿章的这种政策是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之一,所以,李鸿章的这种政策是错误的。其他学生也各抒己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纠正归纳总结,拨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中法战争相关知识巩固和加深的基础之上,对史料的探究进一步深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会研究历史的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新编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的编辑,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
      [i] 《思维奥秘探索》 卢明森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ii] 《曾国藩传》 王安定 重庆出版社 1998年
      [iii] 《学艺说帖》 《左宗棠全集?札记》
      [iv] 《李大钊史学论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