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史料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突破误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世界近代史的阶段特征
  • 对世界近代史有关教学问题的反思
  •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诱思教学与历史教学
  • 谈历史教学中良好形象的塑造
  • 论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 评一堂好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中学历史开放课教学简论
  • 最新热门    
     
    “大文科”才是方向——谈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题海战术没效,谁就没有真正理解应试教育。我们一线高三教师有句名言: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高考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什么概括能力、归纳能力、阐释历史的能力等,实际上都是披着羊皮的狼。你能脱离教材观点来概括、归纳和阐释吗?显然不能,所谓的能力其实就是应试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谈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似乎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但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时,我们也许会有另一种看法。

        历史教育究竟应该干什么?不把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搞清楚,谈知识结构就是无的放失。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历史教育显然就是传播生存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现实中,我们传播给孩子们的究竟是智慧还是愚昧?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这值得我们历史教师反思,在教材严重滞后的背景下,不加甑别地照本宣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学生应试成绩好,我也只能说,一批潜在的、优秀的愤青诞生了。愤青一茬接一茬,中学历史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既然谈到智慧问题,那么老师的知识面或者知识结构就派上了用场,探讨这个问题才变得有意义了。

        二、千万不要把自己仅仅当作历史教师

        关于经济学

        历史课中广泛涉及文学、-、哲学、宗教、经济学等内容,现有教科书在阐述这些知识时不无偏见,如果教师没有这些领域的大量阅读,怎么可能启迪智慧而不是使学生变得更加愚昧?比如:世界史有三条主线索: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运史。讲国际共运史的兴衰,必然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怎么回事,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些东西我们了解多少?自己中学-和大学公共课打下的马克思主义的底子够不够?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看,读了“西马”的代表人物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才发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读了悉尼·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才开始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问题;读了萨谬尔森的《经济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服务于-的动机——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鼓动工人革命,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行动学说,马克思并非像经院哲学家那样创立一门理论然后束之高阁,就像他的墓志铭所说,“哲学家只是试图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造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才能理解它除了对工人运动有指导作用以外,在国家法律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几乎就是空白的缘由。所以,单单靠读几本马克思主义的教材,无法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了解,没有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背景,我看不出一个历史教师在该问题上会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并且能够不含偏见地向学生讲解阐释一些思想。

        谈到经济学,不能不提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无形之手”,一下让人明白了计划经济的弊病;而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中针对古典经济学的弊端而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等观点,在讲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时,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当然,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阶段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总之,在讲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学做底子,毫无疑问,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这是增长智慧的前提。

    关于哲学

        教书以来,如果我写的文字居然有人说有点深刻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我对哲学的喜爱。我读过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但我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只有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对其民族文化传统的进一步了解。比如:叔本华的权力意志和尼采的超人哲学,让我理解了法西斯在德国的建立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诺斯的“路径倚赖”正好诠释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现代纳粹之间的联系,于是,对法西斯在德国兴起的原因,你就可以分析得比教科书更加深入,更令人信服 。当你通过哲学学习习惯了抽象思考、逻辑推理和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时,你认识问题往往能“高人一等”。

        关于文学

        历来有句俗语,“文史不分家”,不过,在我看来,搞文学和搞历史是两码事,文学偏重的是感觉、想象力和-,而历史偏重的是理性、客观和事实依据,拒绝感情和想象。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的文学修养可以让你如虎添翼,使你的表达更精彩、课堂更生动。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是在老师妙语连珠之时培养起来的。我读的书中,文学书籍占的比重最大,许多文学书籍往往能跟历史相互佐证,并引出在孤立地学习历史时无法想到或想到了却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反映了革命的两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尤其反映出革命对人性的破坏简直让人怵目惊心,很自然地会让人对革命抱一种谨慎态度,而历史则专注于宏大叙事,几乎完全忽略了文学所关注的个体苦难,使人对革命恐怖缺乏明确、直观的认识,非常容易让孩子们迷恋“暴力美学”。法国大革命为什么会直线式地深入?在非常时期,人性的价值何在?这就是文学提出的而历史提不出的问题。在学习法国大革命之后,若不能提出并反思这样的问题,那么学习法国大革命就失去了大部分的价值。就对历史的诠释而言,有时文学比历史更加出色。

        关于学术思想

        一个不关注学术的历史教师就和一个不读文学书籍的语文教师一样不可思议。了解国内历史的学术动态,是必须的;深入了解其研究成果,则不一定必要。我们可以多接触西方学术名著,这些书籍能让我们仿佛登上了巨人的肩头,对教师工作的价值、对历史中熟视无睹的现象等,会有全新的认识。如读《哈维尔文集》,让我明白了知识分子的含义,以及我,作为历史教师,当下应做的事情。这些书籍当然也有片面之处,但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认识西方历史和现状时,有助于我们超越偏见、-和利益。

        当我们不再仅仅为高考而教书时,当我们想唤起点什么,点燃点什么,批评点什么时,我想我们的知识越杂越好。在杂乱的知识结构中,它至少应该有四个重要的支撑点:史学、西方哲学和-哲学、西方经济学、文学。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