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
  • 如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 初探角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军事失误与教训再探讨
  • 从心理角度看武则天为什么那么残忍
  •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
  • 浅谈“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浅谈课前提示的教学作用和使用
  • 最新热门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

    、难点、疑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要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还要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做人。

    5.变过去的轻过程重结果为轻结果重过程。

    设计问题,不只考虑问题的结果,关键是看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落实基础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

    6.要有“度”,要“适时”。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要及时,解惑要适时。课堂提问固然是体现主体性与参与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决不是唯一的手段,一节课的思考题,若是大问题,一二个足够,若是小问题,三四个足够,精选勿滥。

    二、九大思路

    (一)哲理性问题的处理

    面对历史上比较深奥的哲理性问题,有时课堂思考题可从以下思路去设计: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入手,化难为易,使学生能用体味到的哲理去指导自己的人生。

    如:对于老子的思想,我从学生都知道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的故事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哪位同学能讲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福──祸──福──祸这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立面,任举一个你知道的或遇到的对立面互相转化的例子。

    3.在学生真正懂得了老子的思想后,让他们结合老子的思想,谈谈怎样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好事与坏事。

    学生争相发言,兴趣盎然地关注、搜集自己和别人的现实生活经历,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抽象、难懂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教师的启发下,在积极、主动的讨论、思维中,领悟到遇事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养成“不以物喜,不以祸悲”“宠辱不惊” 的冷静的人生观。

    (二)用自身认识化解教学难点

    例如:《汉朝和匈奴的和战》一课中,很多学生对历代北方少数民族屡次南下、侵犯中原的原因不理解,我就从学生已有的对汉、匈奴两族的了解入手,作了如下设计。

    1.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汉族、匈奴(可参考蒙古族)这两大族在衣、食、住、行方面各有什么民族特性?

    2.总结他们各自的特点?

    3.这两大民族共处时,极易发生什么事儿?

    4.那你认为,什么时候匈奴最易南下?

    5.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现实中哪些战争的爆发原因与此相同?

    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认识到汉和匈奴两族经常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族物质丰富,但相对文弱,匈奴族凶悍、强壮,但物资贫乏。顺着这条思路,学生兴趣盎然地说了很多,他们谈到了匈奴在战国时期的南下,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还给汉高祖、汉武帝出了很多“主意”,用自己的想法化解了难点;还谈到金兵统帅读了柳永的词《仙吕洞·望海潮》后,毅然率军渡过长江;甚至谈到了日本的侵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把很多事串在了一起,串起这些事的“主线”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规律。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想由自身认识到自然消化历史内容,再升华到了历史规律。

    (三)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神入”历史

    历史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改灌输为启发、引导,驰骋想象,利用相关的资料、证据,穿越“时空隧道”,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神” 入历史,想象古人的想法,体会古人的感受。

    例如,《大统一的汉朝》,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位-家,怎样帮助他解决王国问题?

    2.你认为你们提出的建议中,哪个在当时最可行?

    3.比较你们和汉武帝的措施,哪个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设计首先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一下子拉近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被推到主体地位,“口欲言而不得” 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神入其境,在为古人分忧时,思考历史,多角度思维,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发挥创造力,重建知识结构,给汉武帝出了很多“主意”,如:派军队消灭这些王国的势力;赏赐给国王很多东西、很高官职,笼络各国国王;派钦差大臣到王国监视他们;撤销各国国王及其封地;把国王调到中央……在分析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与汉武帝的策略相比较时纠正了思维偏差,理解了历史,感受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要依据当时时代背景的辩证史观,体会到了终身受用的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四)利用突发事件化解难点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也可以随机应变,利用突发事件,巧妙转移,成为点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解决历史知识疑点、难点的设题契机。

    例如:在学习“清派军队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 时,一个平时经常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可耻”,我当时火气和批评他的话一齐涌上心头,但冷静下来,就设计了如下思考题。

    1.请你说一说你认为郑成功后代“可耻”的原因。

    2.请同学们讨论:台湾归顺清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该归顺还是拼死抵抗,为什么?

    3.这件事对中华民族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4.怎样评价郑成功的后代归清之举?

    5.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时郑氏政权已成为割据政权,台湾面临着被外国侵略的危险,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有利于台湾的开发,祖国海防的巩固,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郑成功后代归清是明智之举。随后,我又在表扬该生勇于发言的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谈谈对该生观点的看法。

    某些学生上课的“捣乱语言”,也许正是很多学生共同的“心结”,这个“心结”也正是我们教学需要解决的难点,这样的处理,使学生们共同努力,自己打开了“心结”,理解了历史,提高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自己思考、处理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效果很好,此后,这个学生很少再出现类似行为。

    (五)授之以渔

    梁启超说:“教员不是拿结果教人,而是拿方法教人。”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从教材提供的材料中,启动思维,多角度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知识的中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盲从教材,不盲从权威,试着摸索研究史学的方法,长此以往,不盲从的批判意识、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慢慢形成,史家的研究方法也会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学生身上,以实现“授之以渔”。

    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我让学生根据出土的文物,书上的小字部分,以及《北京人追逐野兽》《北京人生活》图,四人一组讨论:假如你是一个考古学者,推测、想象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状况,写一篇描述北京人一天生活的短文。

    (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梁元帝一生博览群书,死抱着古书“夷不治华” 的教条,导致都城失守,结果痛不欲生,焚烧14万卷书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不同的结果?究其根源,就在于唐太宗懂得从别人的错误中剖析、理解、洞察错误的原因,使自己避免失误,而梁元帝只知读史而不会思考,使历史与现实分离,不懂得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借鉴历史、运用历史。所以,以史为鉴也好,读书使人明智也好,形成终身受用的历史观也好,其实都是指能正确运用历史、借鉴历史解决面临的新问题,而这一能力的形成,必须先通过练习大量开放性思考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的训练,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起步的。在《秦王扫-》中,我通过问题,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替秦始皇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又如把“仁”推广到孔子生活的时代,给当时统治者提几则行为规范。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这样设计课堂思考题,促使学生搜罗经验及相关知识,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挖掘创新潜能,进行创新思维,试着用己学知识、已有经验作为钥匙,创造性地解决课堂上面临的问题,在不断纠正、总结、提高中,学会怎样借鉴历史、怎样运用历史,从而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做“模拟训练”。

    (七)运用历史陶冶情操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历史学是穿着范例外衣的道德哲学”,翻开历史长卷,育人素材比比皆是。对此,教师不能停留在历史事件的一般叙述中,当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活动震动学生的心灵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提出问题,启动思维,让学生分析历史名人为后人所敬仰的原因,归纳这些名人道德情操的感人之处,寻找他们成功的秘诀,把历史知识的教育素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要寓教于史,从具体的史实出发。例如:历史上有岳飞“精忠报国” 的爱国主义,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有资产阶级革命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主义,有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改变” 的爱国主义,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虽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们的共性就是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慷慨赴难,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荣誉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今天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八)归谬引申法化解难点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我国古城洛阳时,看了一场豫剧《穆桂英挂帅》,事后对陪同人员谈自己的观后感时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还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的女将军有损-的声誉。陪同人员立即反驳:“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蒙哥马利一怔,当即不吭声了。蒙哥马利怎好吭声呢?按照他的观点,再往下推就是,女王也是女的,让女王当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损英国和武装部队的声誉,为女王效忠的英国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为女王效忠的英国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这种先假设对方的观点为正确,然后把他的观点有意推向极端,暴露出其中的谬误,这种方法就是引申归谬的方法。在设计课堂思考题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例如:西安事变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党主张释放蒋介石。对于学生的思维偏差,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很难一下子讲透,我就用了归谬引申法来启发学生。

    假如按照你们的思路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握有重兵的亲日派何应钦会有怎样的企图?国民党内部极易发生什么事?导致中国出现怎样的局面。

    学生思考、分析后指出,杀了一个蒋介石,还会出现“何介石”“李介石”,何应钦一上台,就会公开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爆发,削弱抗日力量,给日本灭亡中国提供时机,而不杀蒋介石可以逼他抗日。

    学生通过归谬过程,由假设结果,体会到了中国-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宽大胸怀,达到了“析史识理” 的目的。

    (九)运用比较法

    比较也是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可以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或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区别。所以,教学中采用比较法,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例如,对于大运河的开凿,最典型的看法有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尽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焉得汴淮利脂多”;又有胡曾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虽同是唐朝诗人,两人却观点迥异,孰是孰非?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在对比、讨论、争论中认识到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开凿大运河的确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这又加速了隋的灭亡,经过比较、分析、对比这些对立的观点,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抓住了历史规律、本质──隋亡于滥用民力,而非亡于开凿大运河,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本质。

    历史思考题的设计思路灵活多样,远不止这些,如和时事的结合,和乡土历史的结合……但不管怎样设计,都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且应适时、适度,以学生为本,以启发为手段,以创新思维,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尤其注意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能真正变被动为主动,正如布鲁巴克说的那样:“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三、多种形式

    以上这些思考题,基本上是“生从师问,问问答答” 的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维,加强学科渗透,课堂思考题也可设计成如下的形式。(以小组的形式,大约10分钟左右。)

    1.当堂出一期板报,让学生当堂出一期纪念司马迁的板报。

    2.根据本节课的一部分内容画一幅漫画或写一幅对联或一则谜语。

    3.当堂出一期关于某些内容的报道。如中共一大的报道,写一篇纪念李大钊的悼文,等等。

    4.写一段模拟当时人物的对白或历史小剧本。如当堂写小剧本《杯酒释兵权》。

    5.课堂小辩论。如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

    6.历史小论文(评价人物、事件、展现研究成果)。如评价孔子。

    7.一封书信。例如: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都──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

    8.一段导游词。例如:长安名胜古迹很多,请你为长安写一段导游词。

    9.把历史内容绘制成图形。例如:画出清朝的疆域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课堂思考题激活了历史课,也给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思路要开阔,知识要“精”“博”,还要不断研究教法、学法,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科学严密、灵活娴熟地组织,及时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控制教学进程,设计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的课堂思考题。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