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2)
  • 如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 初探角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军事失误与教训再探讨
  • 从心理角度看武则天为什么那么残忍
  •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
  • 浅谈“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
  • 最新热门    
     
    浅析中学生心理因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人,一次成绩考差了,就认为自己不行,然后就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封固自己,“与世隔绝”,导致性格孤僻。看问题的武断,因为某件事会对人和事全盘否定,也会对某事和人绝对肯定,看问题不全面,很片面。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存在矛盾心理,不是自己作答时,对别人的回答不肖一顾,认为很简单,自己答会比人家好,当是自己作答时,就会很紧张,答不出来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教学效果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要解决好,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输送转递、学生吸收储存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既是教与学适应的过程,又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教学效率高不高,主要看教与学是否适应。所以,教师不仅要钻研历史教材,而且还要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那么中学生历史学习有哪些心理特点?

        二,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应用操作,通过在纵、横两个系统中比较,以便来把握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纵向比较,是年龄心理的比较,即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历史学习心理进行比较。将中学生与小学生、-作如下的比较:

        (1)在“前结构①”及其作用方面,儿童的“前结构”很不完备,作用以顺应②为主;-“前结构”完备,同化③作用较强;中学生“前结构”已相当完备,顺应虽然仍很明显,但同化在逐渐增强。就拿三国来说吧,以前听过三国故事或看过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三国已有了一定了解,儿童由于“前结构”不完备,对老师的讲解易于接受,而改变自己以前的看法,表现为顺应。-会在教师的讲授和“前结构”进行比较,过滤,筛选,同化作用明显。中学生会比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既易于接受教师的讲授,也会自我对知识进行选择。

        (2)在内容接受方面,儿童习惯接受口头内容,-易于接受书面内容,中学生则两者兼顾,即老师的讲述与自己的阅读并重。

        (3)在思维能力方面,儿童接受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则多以抽象思维为主,中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但形象思维没有儿童细致,抽象思维不及-深刻。

        (4)在依赖性方面,儿童的依赖性较强,-学习历史基本上是独立的,不依赖别人的支持、帮助和指导。中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老师的指导,处于“半独立”状态。

    (5)在学习历史的目的方面,儿童多是因为好奇,有趣;-学习除应试需要外,多是因为兴趣;中学生在这方面较为复杂,其目的具有多样性,这直接影响了其历史的效果。

        (二)横向比较,是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心理进行比较

        (1)认识对象的过去性或者间接性。这种以现实的客观世界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中学生不能接触真正的历史。

        (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其他学科时,学生的动机往往比较明确,单一。学习历史的动机则较为复杂:有的是为了听故事,有的是为了开阔视野,也有不少人甚至更为模糊。这也正是中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原因之一。

        (3)认知能力运用的特殊性。比如在观察方面,学习历史主要是间接观察;在想象方面,主要是再造想象;在记忆方面,时间、人物、地点等的机械记忆十分重要。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力的运用明显地不同于其他学科。

        (4)认知结果的模糊性。历史学习主要是通过前人记载和考古发掘等去认识过去,这就使历史学习带上了间接性。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客观的历史之间就会有距离,有距离就会有模糊。

        (5)认知影响的综合性。诚然,每一门学科对学生主体心理的影响都不是单打一的,但由于历史包括消逝的一切,内容极为广泛。因此,历史学习对学生主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更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德育、智育、美育均蕴涵其中,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以上我们浅析了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哪么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特点,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学呢?如何具体操作呢?下面我们就以一堂课为例:(40分一堂课)

        三,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读书思考:上课开始用5~8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老师指出的问题,阅读教材,使其顺应继续延伸,同化作用进一步加强。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在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走动,发现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在前面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用20~23分钟的时间,抓住课文重点,将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联系起来,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在过程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板书。关于历史的基本线索,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材中划出或标识,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以加深记忆。在这一阶段,学生从熟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这时教师应注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讲解带有规律性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三)展开讨论:用4~7分钟,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回顾新课的内容后,想问题,提问题。由于学生学习水平有高有低及总结概括能力又有所不同,能力发展也不一样,凡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课堂的氛围就会被充分调动,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会踊跃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

        当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提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及时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议论阶段,既是提示法和演示法相结合的巩固性教学,又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使师生共同增长兴奋感和幸福感。比如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男同学,平时学生不是很认真,开始是,在历史课上不守纪律,要么讲话,要么看课外书,甚至上课睡觉,各科成绩都不行,怎么办?我并没有急于找他谈话,给他严厉的批评,因为我知道,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会使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反成为心理因素的障碍,引起其逆反心理。在后来的课堂讨论时,有意识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隋朝有哪些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凿运河、修筑驰道)对这些建设你的看法?(一分为二)这些建设与隋灭亡的关系?一次又一次有目的引导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渐对学习特别是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期末联考中成绩进步非常明显,特别是历史,考了110分的高分。

        (四)巩固练习:用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教师准备好的相关练习题(历年的高考题更佳)。练习要紧扣教材,少而精,以基础知识为主,但针对高三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探讨优化教学方法。教书和育人的结合,就在于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理想的心理环境,使历史教学真正走在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发展的前面。

    注:
    ①“前结构”:是指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对认识对象已有的大致的概念,这种认识或多或少,或对或错,或深或浅
    ② 顺应:是指学习者顺应客体的刺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创立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心理图式。
    ③ 同化:主要是指学生对接受的信号进行过滤,筛选,将与主体既存“前结构”心理图式相同的因素纳入,而将与“前结构”不同的部分排除或改变

     本文主要参考书:《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