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2)
  • 浅析中学生心理因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初探角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的军事失误与教训再探讨
  • 从心理角度看武则天为什么那么残忍
  •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
  • 浅谈“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
  • 最新热门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1)

    运动,是近年史学界讨论比较活跃的一个专题。上半年,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涉及洋务派及相关事件的篇幅颇多,也曾在大众中引起广泛的争议,而且,洋务运动本身既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最早尝试,也是一种特殊类型。它贯穿晚清史数十载,也宜于涵盖半个学期的中国近代史学习,分散以2或3个课时来完成,也不会让人感觉游离于常规历史学习的常规进程之外。另外,我们发现,教材中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也留有一定的开放性空间。

    题目嘛,就叫《认识洋务》好了。我打算这样作开场白:

    洋务运动,实际开始了古老中国第一波近代化浪潮。致力“中兴”的一批清廷官员,将学习西方的触角伸展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希冀再度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一个个百年中国史上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是非成败,难道真的转头已成空?

    三十年洋务梦,到底给晚清中国带来了些什么?给后人留下哪些思考?其间多少风云人物,今人如何评判?
    让我们结合历史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作支持,做一次课程整合下的系列活动吧!

    教学设计中,我这样确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全面认识洋务运动。
    通过阅读课内外书刊、搜寻相关网络信息,培养阅读和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在甄别、归纳和比较历史信息的基础上的分析、综合、概括以及表达(口头、网络、书面三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模拟小组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自主选题、自主建组和自主学习,培养基本的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研究、表达、合作和交流意识。

    通过网络资源的搜索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表达历史研究成果以及网络交流的能力。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简易历史专题网页,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研究,客观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史上的地位,形成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入客观历史背景中认识和把握的科学的历史思维品质。

    考量洋务人物的历史作为,思考如何看待历史作为与历史潮流间的差异。

    学会筛选有效网络信息,拒绝不良信息,以及注意网络语言文明。

    课上活动,当然是在网络教室进行,过程和成果的描述,自然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

    超初,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启蒙。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如《高中研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上海科技教育版 2000/10)、《探索与研究——学生课题的设计(文科分册)》(上海科学技术版 2000/10)、《研究性学习学习包》(上海科技教育版 2000/08),当然可以访问相关的网站,如“惟存教育网”、“K12”等,或者刊物,如《信息技术教育》,它可是目前国内对中小学课程整合关注颇多的一份新刊物!

    对学生的启蒙,要立足于通识性,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方法、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网络搜索常识、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要求、用于网络交流与表达的网址链接等等。

    确定了《认识洋务》这一大的主题,还应当设计出围绕这一主题的一系列小型课题,备学生选择或参考。例如,我设计出这样一些小课题:

    1.“寻找洋务的足迹”。从地理角度,搜寻洋务企业或洋务派重大活动所涉及的地点或地区,分析洋务运动并揭示其地理特点。结题形式:A、一篇谈洋务运动地理分布特点的小论文;B、一份计算机制作的“洋务运动地理分布图”。

    2.“洋务老照片”。搜集与洋务有直接关系的老照片,制作一个简易的主页,分类展示,插入相对清新活泼的说明文字。结题形式:专题网页。

    3.“洋务与中国之最”。回顾洋务运动在各个领域的主张和措施,比较后归纳罗列出洋务运动在哪些领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适度点评。结题形式:一张清单或表格。

    4.“甲午战前中日海军实力之比较”。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多角度讨论对比中日海军实力。结题形式:A、一篇讨论中日海军实力对比的小论文;B、制作一份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表。
    5.“重评李鸿章(或其它某洋务代表人物)”。小组合作,搜集研究相关史料以及历史著作,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格式模仿学术论文,即有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出处、参考文献、感谢栏等。结题形式:小论文。

    6.“洋务运动大家谈”。多方面查找并整理相关资料,在整理的基础上准备一次网络论坛的所备用的素材,以及一定量的提问提纲。结题形式:小组轮流或集体承担一次网络论坛的主持人。

    当然,学生可以在《认识洋务》这一大主题下自主选题,只是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和定位,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可行性论证。特别要防止大而空的选题。

    划分小组嘛,是本着学生自愿组合的基本原则自由进行的,教师只给予宏观调配,原则上打破男女生界限,避免学生成绩差异性造成学业优异生或后进生相对集中于某一组的现象。同时,应考虑到每小组应当确保有计算机或网络技术“高手”,组长则由小组自主推选。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与洋务运动相关的书籍,如《筹办夷务始末》,至于网站,教师也可以提供几个,最好是教会学生用搜索引擎,如www.google.com、www.baidu.com等。

    然后,教师还要设计一份课题研究流程表,让各小组做研究进展的跟踪记录。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目标、研究方法、小组成员及分工、组长和报告人、课题研究大事纪、主要参考书目与网址、成果形式与内容概要、心得与反思等。要求网上下载以及提交。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做跟踪指导流程记录和教学实录。
    这节课的最后,要留给学生提问和交流的时间,教师提供网站留言簿的地址,供学生网上交流和提问,教师在线或面对面地解答或和学生讨论。

    第二课时,其实就是汇报和讨论课,许多实质性的研究工作以及教师的指导工作,都是在两节课之间的课余时间进行的。教师跟踪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书刊和网站的介绍与提供,网络教室使用的联络,答疑等等。至于经费,只有争取学校财务支持,小额的,只好教师自己掏腰包喽。

    注意,个别小组可能存在的合作不快的问题,个别小组可能出现研究进行不下去的问题等。教师应当做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并可能对个别小组成员或课题作适当的微调。

    汇报和讨论,主要是以多媒体网络的方式进行。学生制作小组课题的主页,将所有课题成果先期上传至本主页,开辟虚拟论坛或借用校园网留言簿,并链接到校园网,寻求学校网管的技术支持,并做好运行前的调试。

    教师还要特邀学校资深历史教师、教科研人员、计算机教师各一名,出席第二课时的汇报和讨论活动。
    汇报课上,教师介绍特邀教师,宣布汇报顺序以及讨论方式。鼓励大家尽力展示课题成果,并特别提请大家注意网上论坛中的语言文明和规范!

    各小组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做简要汇报。特邀教师或其它组同学可以中途口头提问,或在网上论坛发帖提问。

    在进入论坛讨论和问答阶段,主要是三位特邀教师对各小组课题及成果点评,以及各小组成员回答大家的提问。

    最后,教师建议各小组委托同学在论坛中写下心得体会,教师也相应在论坛中写下“课后记”,尤其是要对各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作出细致而客观的点评,将这次的研究水平等第记入学生历史科的平时成绩。可以考虑请本班志愿者整理论坛内容,主要是删除可能出现的灌水帖和不文明语言,汇集“‘认识洋务’之‘论坛精华’”,重新链接到本专题主页。教师告知同学们,本专题主页将长期保留在校园网内,以供参考和交流。

    在这一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有几样原则,是一定要坚持的,在这里作个说明。一是主要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的形式,但不排斥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二是教师贯彻在研究过程中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原则,但也要根据客观事实指出学生们研究过程中和汇报的成果中的不足,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三是始终劝导学生不要浏览不良网页,不要发灌水贴或是趁机进入网络聊天室消磨时间。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