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2)
  • 浅析中学生心理因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1)
  •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及参加新教材、新课标学习的心得
  • 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模式与方法
  •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
  • 浅谈“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初中历史学科创新性教育的定位
  • 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课堂思考题的设计
  • 最新热门    
     
    天人同德,和谐发展 —— 中学历史教育追求的灵魂

    可持续发展),把很多精力投入在容易操作的硬性、显性的方面。如“废电池污柒治理”等这些器物层面,还没有上升到 EPD 实验的文化心理、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恰恰是制约 EPD 实验可持续进行最重要的瓶劲。吕型伟说:“人类最大的危险不在于核盖顶,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在于道德的堕落。“此公斯言,正指出了 EPD 目标的灵魂和支撑的基础。

      中学历史教育能不能在 EPD 实验中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怎样才能发挥作用?(特别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本文略作一孔管见。

      二、 目前制约中学历史教育在 EPD 项目目标实现的因素

      1 、历史教育学科自身特点的制约

      历史学科过去性、一维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学与 EPD 不能像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那样在教学中内容的关联与重合,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重现,也不像地理有那么多的现实事例进行演示。所以在历史教育中,人们通常将它当作一门阶级性很强的服务工具。同时我国的历史学科课程,其独特的学科体系、认知结构、逻辑结构和学科方法决定了我们历史教育不可能把与人类有关的所有事物搬进教育过程。所以,在 EPD 的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是有弱势的。

      2 、多数师生偏科错误观念的影响

      历史学科在中学实际教学中地位被弱化,很多师生认为历史是副课,不按照国家要求按排课时,而是大量削减。但教材本身又规定了很多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讲授内容中根本无暇顾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3 、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和内容上的缺陷,对 EPD 目标重视不足,挖掘不够

      我们的历史教材更多的注重-制度等方面的演变,而对人类在历史中的人口膨胀和生态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多避而不谈,只从社会角度去诠释中国、世界社会的历史进程,忽视人地关系的分析,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绝对对立起来,很少同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关系深入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用现代生态学去分析历史问题。这样,贯穿于中国历史教学中的多是对无休止的垦殖、拓荒和人口膨胀绝对褒扬,特别是对一些主要因人为不合理开发和气候变化造成生态环境变坏而衰落的分析多仅从社会角度加以分析。

      如:①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作用。“人定胜天”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狂妄地宣称人是自然的主人,扬言人类可以征服自然。将“耕地面积的扩大、滥开乱伐”作为衡量生产力是否进步的表现之一。

        ②将人口数量的增加作为褒扬君王与官吏的政绩的标准之一。

    [1] [2] [3] [4]  下一页

     

      三、中学历史教育在实现 EPD 目标中的地位

      历史的主体永远是生活着的“人”。由时、地、人三维编织的历史屏幕上,凸现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艰辛历程。历史教育在 EPD 中价值取向,是由历史或历史学的意义决定的。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中学历史教学最关注人的发展(历史上人的活动和现实中受教育的学生)。这种极强的综合性和包容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在 EPD 实验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历史学包含着历史上丰富的关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尼采曾断言:“历史和自然科学——整个以往时代遗赠给我们的奇异财富,预示着我们未来的瑰宝,独立构成了我们可以在其上面建立冥想塔楼的基础。”

      历史学中凝聚了史学家对人类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揭示社会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规律、法则的理解。这些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学生理解今天的现实,还可以指导他们未来的行动,为现实服务。所以,历史教育在 EPD 中的真正意义在于将来——为未来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寻找智慧与准则。

      首先,历史教育体现着人们需要的理性思唯,用批评的眼光来判断人类的活动。既尊重“人对自然改造的胜天思想,又肯定人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法则。

      其次,历史教育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倡借鉴和启迪支持。美国 1996 年颁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中提出: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已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钇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识奇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中国 EPD 教育项目的基本宗旨是,提高广大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进行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领域构建素质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培养青少年在校期间掌握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有关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与相关能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主体精神与相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应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历史学以它蕴含的丰富史料和无穷哲理,为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天人同德,和谐发展”是历史教育追求的灵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四、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实现 EPD 的各项目标

      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绿色、环保意识

      ①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针

      要转变历史教育在 EPD 没有作为的思想,树立历史教育在 EPD 中排头兵意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教学过程。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树立以人为本、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和“天人合一”,立足现代,放眼末来,通过现实和发展结合建构的历史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②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科渗透。

      控制世界人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全球共识,历史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国策能够、必须担负和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应该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的沉思,吸取先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和提高他们为促进国家、民族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培育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关爱地球、关爱他人、关爱人类的自觉性,开阔他们以自然为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胸襟,树立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使其不至于掉入为了获得个人得益可以全然不顾破坏自然环境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陷阱,从而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和作为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现代人必须拥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作好准备。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课程”,参与合作,张扬个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开放性的内容为历史教育中人口、环境等方面内容的不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实现的视角、目标、切入口、方法、手段,极大地发挥学生主体和个性特长。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辩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在 EPD 目标实验设计上,探究性表现在选取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如:大西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源,请学生考证,西北怎样由于“人化自然”的破坏,“沙遍人退”淹没了古代灿烂的文化圣迹,导致历史上经济、-中心南移的。新角度思考,新观点形成。如:“中国古代城市的扩大与城市布局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等。

      实践性主题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人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认真总结中国传统历史教育中重自然之德的优秀成份。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无”,到董仲舒的“天亦有喜怒之气、天人一也”都在强调“天地与我根,不得万物与我一体”。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地数》)他提醒人们保护山湖草木,注意防火,按时封禁和开放,反对过度采伐。荀子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孟子则以齐都临淄东南的牛山从森林茂密到光山秃岭的变迁,从反面论证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可以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未来意义。它可以直接成为解脱地球危机,人等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精神。

      3、历史教学内容上:挖掘与整合

      ①以现行课本为基础,充分挖掘 EPD 的隐性内容。在宣扬人生的创造力时,要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透彻分析人类的破坏作用,以“颂扬”为主,但又不能舍弃必需的“批判。”“颂扬为主,批判为辅”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中学历史教育,凭借学科优势,为进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以义务教育初中历史古代史内容为例,经济史、-史、文化史中可用来进行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教材中讲述了大量经济史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包括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例,教材内容许多地方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密切相关。

      与以农为本相辅相成的是为灌溉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中国古代很重视水患的治理和水利的兴修,初中教材先后介绍的有:秦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在关中修建六辅渠和白渠,发明了井渠;诸葛亮在成都西郊筑成“诸葛堤”等。这些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少数用于航运或其他用途,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的因设计和使用不当,对环境造成过破坏。

      -史在古代史教材中不少直接或问接地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统治者无节制的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大肆兼并土地,既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文化史的许多内容都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拿这些知识作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简便易行。

      ②加强与地理联系和努力寻求史地知识的交汇点。人的一定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地域内展开的,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地理条件。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十分注重历史与地理关系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有十六部编有专门的地理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和发展水平,还制约着国家政权的形式和职能。教学中多从历史与地理联系的角度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如从地理环境和经济生活方面,分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和战关系;再如,结合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全面分析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可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把一些现实问题编成与真站史地相关知识的应用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4 、重视乡土历史教学中有关人口、环境、土地等方面的内容

      镇海地处浙东,是甬江出海口。经济发达,外来人口比重很大。人们之间的语言、意识、性格都被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生活方式上呈现着非同步性。各具个性,风彩迥异的学生在龙赛园中学习,用伴有浓郁地方生活气息的乡土历史作为 EPD 实验的内容,可使学生可亲可信。

      如:镇海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与传统社会之间的矛盾愈益明显: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社区的打破与重新组合;人逐渐的被物化;某些传统的农本主义消逝;耕地减少、环境恶、化等等。在这些变革与稳定、现代化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冲撞中如何提高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关爱;如何使镇海文化真正形成容纳百川的多元文化;如何通过使地域历史的回瞻,增强镇海人的凝聚力等等。乡土教材以其浓郁的地方性、生动的教育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体验性,在历史教育中,实现“天地人”合的目标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开展 EPD 各项实验活动和设计方案的最好素材和突破口。

      5 、加强学科整合,编写有关 EPD 的专题史、校本教材,在学校开设专题选修课或讲座。

      实现历史学科的综合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 EPD 内容的综合性,要求打破学科的框架,采取“课程生态学”理念,实现历史教育的整合,通过两方面来整合:一是与其他学科互相配合,发挥总体优势,争取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二是有效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中历史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潜质。系统归纳大至世界、中国,小到宁波、镇海历史中有关环境、人口、资源方面的内容,吸纳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专题史,编写出校要教材。同时以校本教材为依据,在研究性课程中开设有关“人与经济,人与自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

      学习与探课之一:《从农民起义看中国古代对人的压迫》,通过教师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农民所受的阶级压迫,封建社会对人权的践踏。

      学习与探究课之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与局部自然条件的改变》、《人口变化与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农业》等。

      愿历史教育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使我们的心灵纯洁,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上,人与自然契合互动、与时俱进。

    上一页  [1] [2] [3] [4]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