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1949国共军事战略及其得失
  • 浅析中学生心理因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网络时代整合课程的实践思考与评价洋务运动(1)
  •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及参加新教材、新课标学习的心得
  • 常用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模式与方法
  • 天人同德,和谐发展 —— 中学历史教育追求的灵魂
  • 史论结合的简单化及其纠正
  • 习题设计简单化及其纠正
  • 课堂提问的简单化及其纠正
  • 教学目标制订的简单化及其纠正
  • 最新热门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

    在西方,从智者学派提出的“七艺”教育到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文主义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但是我们发现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和对科学精神的信仰。可以说西方的教育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下,宣扬科学精神。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有对理性、科学精神的崇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在教育上,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时起,有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直到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的传授一直在西方的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这种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现象、规律的研究促成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过度注重自然科学,忽视了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因而促成现代西方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先秦儒家在很早以前就站在“仁者爱人”的角度阐发儒家的精神实质,无论是董仲舒的“性三品”、魏晋的玄学,还是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礼”和“性”,都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所以儒学就是一种“人学”。那么在“有教无类”思想指导下的儒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儒学教育关注人本身,但是并不像西方人文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无数莘莘学子追求的是“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的自省,儒家教育往往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修养的教育。这种对道德的过分注重却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忽视。我国不是没有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但是这些先进技术仅仅成为家传的秘籍,没有上升到理论成为科学,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在教育中更缺少科学的精神,从春秋到宋代逐步形成的《十三经》是儒家教育的经典,但是却从来没有涉及到科学与科学的教育。这种道德教育使中国成为古老的礼仪之邦,却没有使中国一直站在科学技术的顶峰。

    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单纯的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就是要吸取历史发展的经验,建立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我认为:今天的教育就是要发展人,培养人,在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不仅是思想性的,而且是行动性的智慧。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吸收东西方教育的精华,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一)历史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

    历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有了人,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有人类才会用行动书写历史。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发展史,历史本身也证明了人的伟大作用。凡是认识到人的力量,以人为本地采取相应政策的国家才会走向富强,反之,泯灭人性的存在、蔑视人的力量的时代终究会被历史吞没。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很注重人民的生活,实行与民休息,国家便逐步走向繁荣,“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这个道理。但随着统治者个人权力的膨胀,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政策相应出台,最终使国家走向灭亡。秦末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等,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人对历史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人文精神应当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二)历史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历史教学并非像历史研究一样,有弄清历史真相的任务,而是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正如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要为今天服务,历史教育更要为今天服务,历史教育必须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正如历史教学专家李德藻所说,“作为本体,历史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即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因而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今天,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让历史为人所用,为今所用,是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所以应当培养学生用现代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诠释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

    (三)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人文精神

    历史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实践的准绳。前面我们谈到了历史观念中的人文精神,但观念的转变最终只有体现在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才能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

    新的《课程标准》目标就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历史教学关注历史人物的奋斗,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

    (四)历史教材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教材是学科内容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中贯穿了人文精神才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历史教材编写的开放,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历史教材由原来的“人教版”一统天下,变成“内地版”、“沿海版”、“广东版”等多种版本并行。教材编写的开放在给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编写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所以在历史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不要求细求多。精选历史内容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有用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服务。同时历史教学的内容应当更加接近生活。历来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以-史为主要内容,以王朝兴替为主线。在今天,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增添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如科技、文化、音乐、艺术以及人际关系等,使历史不再成为过去的史实,而能为现实服务。历史教材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教学内容的接受者,而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内容的编写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历史的学习不再是教师传授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版本的历史教材应当更突出人性,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龚其柱先生主编的历史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展现的多样化、习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等特点代表着历史教材的改革方向。可见,新编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对人的束缚,认识到人的价值,以人为主地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五)历史教学的手段与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黑板、学生的教学形式。采取许多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现代的情景教学、快乐学习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注,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总之,人文精神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许多人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这表明,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一)“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创造性地提出“皇帝”一词,并延用后代;他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成为后代商品交换的标准;他修筑的长城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辱的重要手段。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就是对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改进与创新;宋明理学又是对汉唐以来儒学的创新。即使在同一朝代同一时期也分不同的学术派别,各学派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展示着自己的创新。

    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同样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但不同的角度却有同一标准,那就是历史史实。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如果从-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无道的君王;从文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却是才华横溢的词人;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看,他又是中国“小脚”制度的始作俑者。不同的时代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评价,例如岳飞,今天我们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不同的角度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这都体现着学生的个性自由,有利于创新教育。

    从研究性学习来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例如,以新课标中中国古代史部分(三)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秦汉历史。在这段讲述中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喜欢-风云的变幻,他可以从秦灭六国入手,探索秦建立的-机制以及以后秦巩固国家机器的措施,直到秦的灭亡、汉的建立。有的学生喜欢外交风云,他可以从秦的“远交近攻”立题,研究到楚汉战争中刘邦收买人心,再到西汉的“和亲政策”。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军事,那么可以以秦国大将蒙恬为突破口看看秦灭六国时的宏大场面,以及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及四面楚歌的困境。或许还有学生喜欢社会生活,那么可以从秦汉饮食、服饰入手到张骞通西域后习俗的改变……如此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觉可以立出不同的课题,他们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带上自己的个性,每段历史的掌握都有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完成了这一段历史内容的学习。

    (二)情感教育的体现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历来我们培养人才的情感重点就在这几方面,所以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

    关于科学情感的培养: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怀疑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体验则是一种科学的情感,也就是对真理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

    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而且要具备科学情感。历史中古人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体验。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形成良好的人格,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这种科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出历史问题,解决问题,历史才会进步,时代才会前进。

    个人奋斗情感的培养: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是有价值的,强调个人奋斗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奋斗的艰辛,这有利于发挥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的讲述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同时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学会正确塑造个人未来的能力,增强自信,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提供精神动力。追求个人的成功是历史中许多人物名垂青史的原因,西方的历史人物更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情感毕竟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

    (三)公民教育的体现

    人不仅是单个的“人”,而且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所以在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民主、公德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历史上的-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凡是有所成就的无不关注着社会,并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实际困难。在他们的著作与作品中时刻都体现着作者对所生活时代的洞悉观察,只有这样他们才对历史有所贡献。所以增强公民意识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美育教育的体现

    美育教育不仅存在于美术、文学作品的欣赏中,而且存在于教学过程始终。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教师讲述语言的美妙是激发学生审美的开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贯穿着教师美丽的语言。从教学内容来看,在无数生动的历史画卷中,虽然没有客观的线条,但是却用鲜活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历史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雄壮,更应该是无数劳动者建造的辉煌和先烈们为保卫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如此,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去感受它们,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

    美不仅是对历史事物外表的赞美,更应是历史是非衡量的标准。历史上许多奸臣都拥有美丽的“外衣”,但是他们都是邪恶的化身。美应该成为学生价值观的标准。在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情景给人联想,使学生用想象贴近历史,感受历史。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美的理念联系历史,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上述人文精神的体现仅仅是笔者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更多地表现为口号,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理想的实现还存在许多阻力。就历史学家来说,作为历史学科的代言人,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因此强调历史教学中对学科的重视,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一些受传统-历史观影响的历史学家,一提到人文就把它与人文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或者简单地把人文与文科教育混为一谈,而加以反对。再从中学教育的实施者──中学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难。加上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同时,对师资的培训没有同步进行,造成师资力量薄弱,所以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困惑。至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被动的学习,高考体制的束缚也使他们不得不被动地应对,主体精神得不到发挥。因此人文精神在历史教育中的实施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排除阻力,加深社会、教师、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禹阶.中国传统思想与思维方式论集──—中国文化的“共生”精神[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6]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念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

    [7]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

    [8]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 李德藻.历史学科的特征与教学创新[J].历史研究,2002,(7).

    [12] 蓝之春.历史教学遭全面质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1).

    [13] 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 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15] 李萃英、赵风平主编.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

    [16] 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收稿日期:2002-11-29作者简介:朱琳(1978—),女,辽宁铁岭市人,重庆师范学院历史系2001级研究生。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