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1949国共军事战略及其得失
  •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
  •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 文科班的历史教学
  • 大流士与秦始皇-思想及实践比较研究----兼论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之原因
  • 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选择——从清末改革到邓小平新政
  • 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 运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 最新热门    
     
    论宋庆龄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

    时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妇女也将成为同男人们地位相等、平起平坐的伙伴”[1],明确提出了为妇女争平等、争自由的思想。此时她所向往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美国资产阶级式的妇女自由,其指导思想是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观念,但这是她首次论述妇女问题、宣传男女平等的文章,表明她对封建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不满,倡导妇女自由解放。从此之后,研究妇女解放问题,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就成为她一生革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活动家和领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1921年6月,第二次护法运动期间,为支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的战争,宋庆龄与何香凝等发动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并亲任会长,由何香凝任总干事。慰劳会成立后,她们辛苦奔走,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和慰劳品,并率领慰劳会亲赴前线慰问讨桂部队,对鼓舞士气、支援前线起了重大的作用。“出征军人慰劳会”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第一个组成的慰问义师的组织,为发动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特别是支持反对军阀的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

        二、妇女解放应以-解放为前提,男女平等应以-平等为基础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宋庆龄也真正投身于妇女运动。她论述了妇女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为发动妇女积极参加国民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24年11月,她随同孙中山北上途经日本,在神户高等女子学校讲演强调提高妇女地位的重要性时指出:“妇女地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尺度。当今世界上,只有意识到这点的民族,才能成其为伟大的民族”[2],并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妇女,争取实现那个人类不为动物本能所支配,而由理性所指导的日子”[3]。当时日本的舆论界评论这篇讲演是“世界妇女日益觉醒的有力证明”[4]。

        开展妇女运动,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国民革命,是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的宋庆龄所担负的工作之一。她与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领袖和-党的妇女领袖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把妇女运动纳入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轨道,组织妇女团体,广泛发动工农妇女、其它劳动妇女及知识妇女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行列中来,改变了过去妇女运动以知识妇女为主的局面,使妇女运动真正具有了广泛的群众性。她于1927年2月在汉口创办了第一个中国国民党妇女-训练班。她说:“余在美留学四年,见美之妇女对选举问题及法律平等之奋斗,并不若何热中。不过彼时对美妇女所享受之自由,已羡慕不置,以为中国妇女之达此时期,渺乎远矣。俟已发觉此种观念完全错谬,中国妇女之桎梏刻已打破,吾等祖母虽较美国妇女落后五百年,但吾等之女儿未始不可先进五十年”[5],并指明,她倡办妇女-训练班的目的是“根据现在之背景,国民党之主义,着手训练-领袖,先拣选百人入班,渐次推广不已。新中国妇女之职责,应使其姊妹均有世界眼光”[6]。这一方面反映出宋庆龄思想的进步和成熟,认识到妇女解放应以-解放为前提,男女平等应以-平等为基础;另一方面表明她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美妇女在女权运动上的差异,并体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这是难能可贵的。因而这个训练班实际上是“妇女国民革命军的预备”[7],它努力的目标在于“以平等待同类,打破富贵贫贱的阶级,团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妇女成一个革命的大同盟”[8]。宋庆龄在训练班开学典礼的演讲中还透彻地阐述了妇女解放与国民革命的关系,指出:“妇女是国民一分子,妇女解放运动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一部分。所以为求全民族的自由平等,妇女应当参加国民革命。为求妇女自身的自由平等,妇女也应当参加国民革命”[9],那些“只知道做贤母良妻,不去尽国民革命天职的妇女,结果必定做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奴才的奴才’”[10]。随后她又鼓励大家要勇于去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说“妇女本来是社会的创造者,不但不应当受男子的压迫,并且事事应当站在男子同一战线上努力”[11]。

        三、妇女参加革命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革命没有妇女参加不能取得胜利

        宋庆龄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和实践,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广大妇女的觉醒而不断地彻底发展。她把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来考察,认为它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有着密切联系。指出:英、法、美式的“-革命”,“没有本国的妇女群众直接参加”,但“苏联的布尔塞维克革命是一个根本的社会革命,……因而很自然而且合理地苏联妇女应该而且必须参加革命工作,来帮助并配合男子们及其领导者们的创造性劳动。这样,苏联今天的深刻变化和成长中的新的文明就能够持久”[12],可以看出,她已经认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别,认为虽然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应该采取苏联的方式,使本国的妇女参加到革命中来,因为“中国革命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使两万万以上的妇女从半封建的、中世纪的社会意识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样广大的、占中国人口一半的群众一天得不到解放,不但国家的机构,就是一般的人民生活和思想,也就一天不会发生真正革命性的变化”[13]。她希望中国妇女向苏联妇女学习,并期待着各国妇女在斗争中互相同情与帮助。宋庆龄的这一思想使她日后接受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主义者。

        在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又进一步阐明了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她说,妇女的解放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过去曾经是而且现在仍旧是中国走向真正独立民主的大进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一个国家有一半公民受到另一半公民的支配时,这个国家就不能算是自由的国家。从一开始的时候起,我国妇女就不是在内容贫乏的‘女权主义’的旗帜下,而是作为整个民主运动的一部分进行斗争的”[14]。她认为,妇女必须参加民族民主运动,只有在民族民主运动中才能解放自己;民族民主运动也只有在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彻底胜利,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宋庆龄还特别钦佩和赞赏中国-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她说:“只有在陕甘宁、晋察冀和其它的边区,才产生了承继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七年的伟大传统的真正的妇女运动。在这些地区,被组织起来的妇女人数不是以千计而是以十万计的,同时她们不仅从事救济工作而且全面参加作战,全面参加-和经济的工作”[15],“对于中国其它地区的妇女来说,这种地位只有在将来才会达到”[16],因此,她认为“只有扩大民主,包括妇女权利在内,才能取得抗战的真正胜利。这种靠人民一致努力所赢得的胜利,将不允许任何不民主的制度存在下去”[17],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

        四、确保"特殊权利"使妇女从家庭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水平以保证妇女参加国家-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宋庆龄担任着国家主要领导的职务,以更多的精力满腔热忱地从事妇女、儿童工作。做为妇幼事业的倡导者,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关心和提倡妇女解放事业,成为全国妇女衷心爱戴的领袖。新中国妇女保健事业与她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她不仅从人道主义出发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命运,而且把妇幼工作提高到关系民族兴亡、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的高度来对待。她说:“如果在保卫妇女儿童的权利方面没有进展,那末,人类和国家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保卫和平也是不可能的”[18]。

        宋庆龄认为还需要作更大的努力使中国妇女得到完全解放。因为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点不可能立刻根绝,妇女还受到家庭繁重工作的束缚,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保卫整个人民共和国的利益是关键性的问题。除非中国的妇女大量参加工、农和文化工作,把人口中的一半劳动力完全解放出来就不容易按照必需和可能的速度推动我们国家的前进。妇女能够而且必须成为技师、经理、教员、拖拉机手、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熟练的工人。我们已经是向着这个方向在走,但是,使这个运动具有群众性才真是我们的目标”[19]。为此,她对新中国的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首先,要真正实现新中国法律所确认的妇女的各种权利,不仅在-、经济方面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还要得到她们的“特殊权利”,即提供更多的产科医院、托儿所、学校等设施,以便逐步地把妇女从家庭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其次,必须加紧扫盲工作和多设训练机构以使妇女能自由选择职业,并且必须提高妇女的-水平以保证她们积极参加国家的-生活。她强调:“中国妇女的完全解放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稳固坚强”[20]。

        在1949年底举行的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宋庆龄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以后在历次代表大会上,她一直担任这一职务,对开展妇女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为了发挥妇女运动在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和保卫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宋庆龄还积极参加国际上的妇女运动,号召、动员各国妇女积极投入和平运动,她为中国和世界的妇女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瞩目的。

    注释
    [1]《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7页
    [2][3]《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22、23页
    [4]转引自刘宗孟《在神户留下的革命足迹——记孙中山、宋庆龄1924年在神户活动的片段》载《人民日报》1981年6月
    [5][6]《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41、42页
    [7][9][10][11]《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39页[8]《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40页
    [12][13]《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63页
    [14][15][16][17]《宋庆龄选集》(上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350、356、357、361页
    [18]《宋庆龄选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107页
    [19][20]《宋庆龄选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出版   第4——5页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