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论宋庆龄妇女解放思想及实践
  • “故事时间”教学实践初探
  • 关于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 创新教育与历史教学中的“三联结”
  • 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 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 让初中历史教学步入现实生活
  • 教学案例——容易上手的“真科研”
  • 谈谈教学案例的写作
  • 运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 最新热门    
     
    教学案例的形成过程及结构

    师的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以往的教师培训,以原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忽略了案例与策略的知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种缺失。

      案例由于具有如下作用,正在引起普遍关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1] [2]  下一页

     

    二、教学案例的形成过程与基本结构

      形成案例时我们常参考以下几个步骤,在研究过程中尽量注意选择适合的方法:

    操作步骤

    建议采用的研究方法

    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文档(如备课笔记)分析法、讨论

    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课堂观察技术、录像带分析技术

    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深度访谈、出声思维、实作测评、文档(如学习笔记)分析法等

    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综合分析(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

    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草稿—批判性评论—修改编辑—尝试使用—再修改

    每个完整的案例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主题与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情境描述
      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
      ●问题讨论
      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的问题。
      ●诠释与研究
      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可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案例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例如横向的差别比较,纵向的改变和进步,各有不同的作用。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中国的教师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的教改实践具有长期积累的经验,我们应当有自己最丰富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案例宝库。

    ――摘自《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顾泠沅)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