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 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启蒙运动
  • 大处着手,先破题旨,言宏意远——大历史课堂文本主题教学方法刍议
  • 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 谈谈何谓“说课”及其基本要求
  • “说课”中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 浅淡历史课导入语设计
  • 谈谈历史“说课”
  • 历史图片在“课程整合”中的使用
  • 最新热门    
     
    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

    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历史教育春天的气息了。(杜苇按:春天来是来了,大多数教师不着所措,经常“感冒”。)

      齐健老师说,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杜苇按:这个比喻非常恰当,问题是这两个标准能用分数来测量吗?如果分数测不出来,那现在测的又是什么呢?)

      既然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历史教育就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杜苇按:这个目标实在太高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出来呢?咱慢慢看吧。。。。。。)

      从客观上而言,现在历史教学还停留在第二阶段,这种情况要改变有三大障碍:一是评价制度的滞后,中学教师在应试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夹缝中挣扎,而且前者可测,后者不好测;二是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惯性,传统的教学观容易规范、操作并驾轻就熟,所以要改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还有我们天天在做的传统教学行为;三是认识问题,一些中学教师对国家新课改的指导思想都知之甚少。指导思想问题不解决,教学实践肯定很难改变。(杜苇按:点点击中要害,对照自己来看,三条每一条都是软肋,严重地汗。。。。)

      齐老师认为“戴着镣铐跳舞”是有困难,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没有出路和希望了,课改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历史教育改革与前进的终极目的应当是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

    [1] [2] [3] [4]  下一页

     

      二、不能以单纯的所谓思维能力的培养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

      把智育看成高于一切,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将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看作是教育的核心,这可以说是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以致科学理性主义极度提升的结果。科学主义教育加速了科技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功不可没。(杜苇按:这一段很好地总结了我们的学科教学为什么总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也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源头注解。)然而这其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将人的科学价值片面夸大或提升,片面强化 了教育价值体系的实用性,而不自觉的忽视了人的内在本质的发展,从而就形成了褊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必然导致人格发展的苍白和道德没落,以至于科学既可服务于正义与进步从而造福人类,也可能为邪恶所用而助纣为虐。(杜苇按: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只重智育,而不关注学生人体素质发展的恶果。)

       把认知功能从人的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是当前教学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教育要回归人本,首先应该恢复完整意义上的“人”。

       历史教学究竟要如何改革才能够实现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目标呢?

       首先要真正改变原有的传统的课堂观。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课堂当成“驯兽场”(杜苇按:老天,这个词语真是冒天之大不韪!却又是那样地发馈振聋!!!),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结论或一点点基本技能。这样的课堂遗缺就是生命,老师和学生都扮演了很悲哀的角色,根本谈不上生命的整体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把课堂定位为人的或生命的“发展场”,在这个场内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应得到不持续不断的升华。(杜苇按:这个“场”的提出,现在看来有点象乌托邦?!)这个课堂首先是一个思维场,这是一个充满思辨的课堂,其次应当是一个情感场,有着和谐愉悦的氛围,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本中情感教育素材,也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以情动情,再次应当是一个生活场,要努力创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杜苇按:这一段对课堂的设计让人望而生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是一种极至的追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三、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绝不意味着要让学生去彻底颠覆历史

      从历史教育的内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一部人类发展史看作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人类正是通过执著地连续不断地创新,从而才由茹饮血的原始时代走到了现代化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历史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让学生感知和领悟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以及如何创新的创新教育方面的因素和素材之丰富,是不言而喻的。

      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是对落后因素的否定和对先进因素的追求,那么置身于这种创新的历史潮流和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就自然会有利于我们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历史学习,实现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意志品格以及创新和创造的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才更接近于历史教育的本质含义——即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精义。

      (杜苇评:在这一节中,齐老师非常反对为了创新的猎奇,也不赞成一味技巧性的所谓创新,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特点,即不断创新的这一特点,说明了只要挖掘历史教材中丰富的创新精神,包括创新人物、创新方法和思维,创新历史价值等,就足以实现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

      以上只是解决了你想不想和愿不愿意去创新的问题,还需要进而解决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就是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大脑去审视、思考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明白从哪些方法入手去解决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是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以而已。

      四、活动建构策略是提升历史教学的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活动建构”?其核心为“因学定教、多维互动、生活重建、动态生成”。按照建构主义,我们所说的已有的科学知识固然具有真理性,但它们并非就是绝对正确的或一成不变的终极性的答案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能以一种思辨性的眼光对共进行分析、检验甚至于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传递知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这些知识信息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应当如何做呢?也就是必须要想方设法的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历史的和现实的),让他们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

      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在本质上是以人的思想灵魂和情感的不断升华为发展目标的。那么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神入),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之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

      (杜苇按:齐老师所提到的“活动建构”很象我们传统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在体会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不是以今人之意评古人之心。但是私下里想,这一做法好象不太能与现行高考教学紧扣在一齐,在高中阶段不好操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五、没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不是好教师

    杜苇按:如题,我想一般人都会赞成这一说法,关键是如何才能有思想,要有什么思想?)

      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善于独立思考,勇于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要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思想的历史,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首先是一名有思想的老师。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这么两条:一是要带着深刻的思想、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教有思想、有感情的历史,做到以思想培育思想,以情感培育情感;二是要让学生从你所教给他们的历史中——或者说从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杜苇按:齐老师虽然没有说明历史教师应当有哪些思想,但其言谈中对情感和思想的强调是非常明显的,这思想应当是人类文明所赋予的一切正义的、高尚的、理性的、科学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大学里读的那几本通史根本只是告诉我们历史曾经发生过哪些事,人类最优秀的思想要靠我们自己在学习中、工作中广泛地汲取,不断地增回养份,否则根本无法对付这一门培养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学科。

     

    上一页  [1] [2] [3] [4]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