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 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启蒙运动
  • 大处着手,先破题旨,言宏意远——大历史课堂文本主题教学方法刍议
  • 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 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
  • 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
  • 中学历史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例说
  • 历史图片在“课程整合”中的使用
  • 最新热门    
     
    唤醒、发掘、提升学生的潜能

    学。以下我就《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历史公开课,谈谈自己在课堂实践中巧用“五原则”,唤醒发挥提升学生学习的潜能,同时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做法。

    一、历史课上巧用信息卡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在我看来所有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应该是自主学习。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习呢?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后发现: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中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

    我们主张学生举手发言,虽然不一定每次有机会让你发言,但至少让老师知道你已经明白理解了这个问题。可是总有学生基于各种原因不敢举起手,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许偶尔举一次却没被请发言而觉得被忽视的感觉。当 “信息卡” 在课堂上使用便使这些问题迎韧而解了。学生举出信息卡表示自己的意见,老师在上面也一目了然,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点:“某某同学已经举牌了!”“这次某某同学很快喔,而且很准!”。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注他的回答,而且在回答过程中也为他营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学习的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要他们积极参与到问题中去,我们的问题设计就很讲求技巧。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对知识的基本认知了解。这一个环节,除了部分老师的解说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多种呈现方式。比如:一开始讲课时,我就放了一段有关蒙古草原的风光,以感观方式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草原的生活环境,然后再引导他们联想生活在大漠草原上的民族生活方式是如何的,会有怎样的民族性格特点。

    又因为我们讲述的内容是以教材为基础,很多知识书本里已提到,但怎样才能让学生牢记有关的知识点呢?有关研究表明:视觉听课效率能达到百分之七十,而光靠听觉仅为百分之三十。所以,适当在历史课上使用音像材料将会比单纯的讲故事的效果好得多。而在观看之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看,效果将会更佳。比如:我在讲述成吉思汗的功绩时,我就先提出一个问题:“成吉思汗为何被称为一代天骄呢?”然后在选节了一段关于他生平的音像材料,以一个形象、简洁、明了的方式为学生重现了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形象。

    然后,我打出问题的选项来让学生进行回答。

    [题目]让我说:为何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呢?

    A、统一蒙古

    B、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制度

    C、创造蒙古文字

    D、统一全国

    学生很快就从刚才影片介绍中筛选出答案,纷纷举牌。稍后我再举出标准答案A、B、C牌。从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学习历史就是枯燥地在书上圈圈划划,死记硬背的束缚,还使唤醒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一定把书上条条框框地背下来,可以通过自己的观看、归纳、思考,同样达到记忆历史的效果,而且他们在思考过程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在举牌过程中得到了肯定,获取了成功的喜悦。其实就在老师关注学生的反映同时,学生也迫不及待地关注起老师的答案,自然课堂的学习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的有效学习将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学生的举牌还达到了讲求实效和即时反馈的效果。由于我会在规定时间内出示答案,也会在学生不断举牌时给予肯定“这次某某同学快而准”“某某同学也举牌了”“哎呀,这次某某同学慢了一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问题具有挑战性,不仅要选得准还要讲求速度。这样有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使学生形成不甘落后于人的意识,并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并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使用“信息卡”除了可以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举牌的具体情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遇到学生普遍选对的选项没必要再多提,点到即可。比如“A”项,再点出统一的时间1206年即可,而无须再多提他的统一过程。而对于“D”项,发现举牌各占一半,就有必要由老师来加以说明,分辨蒙古政权与元帝国政权的区别,强调统一全国的时间是1279年,此时成吉思汗已经去世,建元帝国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应是他的孙子——忽必烈。这样,也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进第二个学习环节。这样的教学环环相扣,内容不重复,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作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

    [1] [2] [3]  下一页

     

    二、设计的问题时把握阶梯难度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开掘、提升学生的潜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

    以往历史总给人以遥远的感觉,而使学生在潜意识上感到难以理解。为拉近历史跟我们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身边就有历史的痕迹。我在历史教学中,很注意把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或社会实际相结合。

    比如:为向学生点明阴山的地理位置,我便引入了他们早在语文课上朗朗上口的诗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瓦……”,介绍文天祥时便念起了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例如在讲述成吉思汗所建的“军政合一”的国家政权时,在解释了其含义后,我便举出实例让学生根据定义去区分:中国不是军政合一;引导学生寻找哪个国家才是“军政合一”呢?当时我就结合了国际时事问题“最近我们最关注的美伊战争中的……”很快学生通过分析就想到了萨达姆政权,由此他们就可以通过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去把历史上某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课堂中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致,如何才能进一步开掘、提升他们的潜能,不仅是让学生全情投入,而且还是全程投入呢?——这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阶梯性上。

    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出鲜明的层次,问题从形象到有讨论价值,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阶梯难度,层层深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一些知识点用简单的选择题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便可解决,使他们掌握了形象的、基本的历史概念,也为其后作进一步的探究性活动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比如:在《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的历史公开课上前半节课中,我以观看影片、提问引导、完成几道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课中所提及的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的事迹已有了形象的了解,在基本掌握各自的史实的前提下,我在最后的十五分钟设计了一个议题:“在这三个人物中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呢?”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都显得兴奋不已,为及时了解他们的“所爱”,我让学生举牌表示A、成吉思汗;B、忽必烈;C、文天祥。一下子,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但我并没马上请学生讲他敬佩某个人物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先作讨论。其实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试图以自己的意见说服其他组员,因而会细细地为自己找出论据;同时他们也会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中领会到应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评价人物。下面是小组讨论后,学生争相发言,各为其“主”的一段精彩的发言实录:

    (1)成吉思汗

    [1]列举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创造文字、壮大蒙古政权等功绩,敬佩他的雄才伟略,被誉为“一代天骄”。

    [2]从铁木真自幼丧父,但坚强勇敢,最后统一蒙古的事迹敬佩他的勇敢精神。

    [3]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成吉思汗曾野蛮地扩张,这些战争是带掠夺性的,是属于非正义的,而且也给东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认为他是非常自私的。

    (2)忽必烈

    [1]建立元朝,统一全国,顺应历史发展,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列举忽必烈改制的各项措施,说明他是一代开明、伟大的君主,而且改制也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

    (3)文天祥

    [1]《正气歌》中的诗句,反映他对南宋政权的忠心耿耿,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2]反方意见:文天祥的抗元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统一的趋势,维护腐败无能的南宋政权是一种愚忠,是阻碍了历史发展的。

    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物的评价懂得用多方面的论据,以不同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学会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地看到人物的正反两面。再从对文天祥持反方意见的学生发言中,我还看到了在讨论过程中,这学生已懂得把人物联系到他当时的生活实际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了当时文天祥的抗元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回答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潜能在提升。

    其实,这个议题并不存在胜方负方,我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探究,是希望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掌握评价分析人物的方法,从学生的合作、讨论、发言中让我充分理解到:探究学习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品质,比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尊重事实,客观、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理解、谦虚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关注好的事物等等。

    通过这节历史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有关元帝国的历史、认识了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这三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还将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方法,并可将这种知识方法迁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互助学习小组是有效地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组织架构。

    学习小组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成的,不仅为学生建造一个体现自我发展的平台,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互助合作的机会。

    在《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板演问题“元朝建立前的中国形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简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马上就有六个小组代表出来填图。从上台演示的同学中,有平时沉默寡言的高伟杰同学,也有男生中个子最小的严妙心,他们并不是小组中最出色的组员,但在小组成员们的鼓励下,他们树立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精神,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小组成员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表现。

    从另一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我设计了“身为蒋介石部下的张学良、杨虎城为何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环境和氛围。学生上台表演的情况看,8个小组全部都归纳出“当时民族危机深重”和“张、杨两人发动的兵諫是爱国表现”的原因,而且大部分都能归纳出4-5个原因,最少的也有3个,最多的还归纳了9个之多。从这里的反馈让老师马上了解到学生已基本掌握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已认识到这次兵諫的性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小组合作下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讨论,组员思维的碰撞,再归纳出来的答案已是比较全面,甚至超出了老师的5个标准答案,其实这就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分散性思维,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

    经过将近一年对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灵活运用“五原则”进行备课、教学的确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潜能。

    而在实践中,我对信息卡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用于单项选择还可以用于多项选择;它并不是答题卡,只有唯一的答案,它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体现,它是师生间密切交流的一种人性化工具。

    然而谈到对信息卡的巧用,我想今后的实践中还应进一步完善,比如,利用信息卡让学生举牌评分(A-120;B-100;C-80;D-60)。这种评分方式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建造民主课堂的体现,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会尊重他人,在听回答的同时,自己有所分析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此外,我还应在课堂中落实小组评分制度,把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改变单纯的“输——嬴”关系,消除部分同学对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上一页  [1] [2] [3]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