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 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启蒙运动
  • 大处着手,先破题旨,言宏意远——大历史课堂文本主题教学方法刍议
  • 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 精神培育历史教育的根柢——特级教师齐健谈历史教育
  • 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
  • 中学历史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
  •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例说
  • 唤醒、发掘、提升学生的潜能
  • 最新热门    
     
    高三历史复习课开放式问题教学初探

    个人的独立见解的现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开放式的问题是指不限定学生的思维倾向“旨在考查独立思维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 法,或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得分。①”使学生思维个性尽情地在一个崭新的空间里徜徉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在过去强调聚合思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要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提高个人智能结构中的发散思维,即“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着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②正如美国著名创新思维学者迪伯茨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在于求有效。”

        高三选考历史学科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已有一定的掌握。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更主动地更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高三历史复习课采用开放式问题的教学就是这种尝试和探索。

    二、问题的原则和特点

        1.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开放式问题的提出是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的,选点是科学的,引导学生思维趋向开放也是科学有度的,要符合高考要求,教材要求、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思维发展水平。

        (2)互动原则

        开放式问题的讨论作为一种“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和教与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调动。无论对问题的看法是否一致,或有争论,教师应求同存异,力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想、有讲、有实践。

        (3)个性优势原则

        开放式问题的教学要符合心理素质个别性的原则,符合高考选拔人材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与潜能,肯定个别尖子生思维过程中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允许学生在某方面胜于老师。

        2.特点

        (1)开放性

    首先选取开放性的历史主体知识和相关材料、给学生营造开放性的观察和分析的视野:强调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倾向无特别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化与发散性、开放性。

        (2)学术性

        开放性的问题取自史学界颇有争议的内容,其本身就极具学术性气息。学生为树立自已的观点,不遗余力地寻据、论证、感受学术性的氛围,训练了学术性的思维,还可以吸引那些对历史情有独钟的学生投身历史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更重要是学生是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思维个性。

        (3)可逆性

        学生对开放式的问题可因循顺向思维。根据教科书的观点评述论证,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逆向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

        (4)创造性

    学生在思考开放式的问题时必须展开创造性的联想,整合自己的知识模型,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最终形成新的结论和看法。

        三、开放式问题的设计和操作过程

       (一)问题的设计

        设计一:通过创设新的情境、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由学生选取论证的切入点。如:

        例1:关于中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度,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的作用,请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例2:关于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非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例1学生可以从主要是积极,但也有消极或主要是消极,但也有积极二个观点择一而论;例2可从同意其中一种观点叙述说明。

        设计二:通过创设新情境,不给定观点或看法,由学生判断,在参考答案的设计中,给“换位思考”、“他向思维”列出答题中可能出现的观点或看法及其推导方式、论证内容、论证过程。如李泽厚在《论孙中山思想》一文中谈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概括了当时整个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认识的最高成就,既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和成功,也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挫折。”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证你的看法。

        从设计二中,学生可从观点正确、观点不正确或观点不完整等三个方面分别组织答案。

        设计三:通过问题的注释和补充说明作为开放型问题的技术支撑,把考生的思维正确导向开放。如美国当代史学家斯塔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指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字概括1929年--- ---1939年世界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的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注:此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无论赞成、反对或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史论结合,均同等评分)。

        从设计三中,完全可以用正确的判断来设定参考答案,但遵循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特征,可以运用补充说明这一技术促使考生思维的开放,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设计四:开放式问题还可从历史学科向-、地理社会学科开放;甚至向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开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的开放。更有利于今天高考改革,有利于培养21世纪的综合型人材。如“罗斯福总统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约翰逊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方法有何共同之处?”
       从设计四中,包含了史、地、政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由历史学科向其它学科开放,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过程        

        1简明图示  略

      2、图示说明

        (1)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高考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分析矛盾来设置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状态下进行尝试学习。同时又保持不断激发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调节和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2)开放课堂讨论

         教师开放课堂,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进行评论,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实质,收集归纳点与论据(历史史实)形成观点,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比较有效的三种方法。

        第一:“师生互动式”在教师提示引导下,师生一言一语地对问题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最后加以总结,使师生双边相互开放。

        第二:“群体互动式”给学生15—20分钟时间的小组讨论,然后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未尽之处本组成员补充。不同的组有不同的观点,各自陈述本组的论证论据,同学们敢想敢说,智力互补,团结协作,实现了群体意识的相互开放。

        第三:“生生互动式”由每个学生围绕问题寻找课本的论点论据,甚至可以离开课本,用个人的理解去发表意见,自由辩论,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涌现了一批“冒尖”的优秀生。让每位学生心灵开放。

        (3)新知探求

         在充分讨论问题的基础上,作深入的知识辩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结论可以是肯定或否定,甚至是开放的。关键是使学生在运用历史基础知识的层次上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迁移

      教师在总结评价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层次上所达到的目标是否实现,并指出存在问题,加以矫正。同时教师要创设新情况和新的题目,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迁移。  

    [1] [2]  下一页

     

      四、实践初探

        (一)实验成果

        首先,2000学年高三一届学生开展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以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倾向,学生一上历史课,就兴趣盎然 、神彩飞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甚至不拘泥于教材表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训练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以点带面,互相促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成绩。

        其次,从高考的成绩看,参加历史高考38人全部上本科线达100%。其中各分段的成绩见表一(标准分)。

        表一

     

    分数

       人数

    750分以上

    700分以上

    600分以上

    550分以上

    480分以上

    38人

    2人

    1人

    8人

    13人

    14人

        我校是D类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中偏下,但高考成绩与市各类学校相比,不但超出同组(D组)平均分,还超出了C组和市的平线分,直迫B组的平均分,38名考生的历史高考成绩全部超过本科线。是历史学科历届高考绩最优秀的一次。见如表二(标准分)。

    表二

    各类学校

             平均分

    市平均分

    A组

    B组

    C 组

    D组

    13中学

     

    529

    622

    577

    569

    533

    575

     

        届考生未进行高三历史复习前,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实行了开放式问题的教学后,老师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见表三(原始分)。

    表三

     

    120分以上

    100分以上

    90分以上

    75分以上

    60分以上

    45分以上

    高三开始

     

    2

    4

    8

    16

    8

    高考结束

     

    3

    31

    4

     

     

        (二)几点体会

        1开放式问题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素质提出比传统教法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或智能中心型教学转向全面发展型教学,注意对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

        2、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不能只放在高三进行,应在高一、高二开始渗透。学生历史思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培养和训练期,在这一阶段营造一种良好的教改环境,有利于高考改革的健康发展。

        3、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是在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一切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汇合到解决问题的焦点,做多维的思考,以寻找新的见解,切忌离开这些环节去空发议论

        笔者相信: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的开放式倾向将会逐步加强。因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和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应迎难而上,努力有所作为。

                                                       修改时间:2004

    主要参考书目:

    ①二000年《历史高考说明》

    ②《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岳晓东、龚放 《教育研究》 1999.10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