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课堂教学“活”才是精彩
  • 从一堂课的教学看教师的主导作用
  • 浅谈设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 浅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 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价值
  •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 尝试历史到现实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处设计
  • 自强与求富
  • 课堂游戏初谈
  •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 最新热门    
     
    两节一字讲起的授课记录

    什么高深神秘的,我就说出来吧,也不怕你们笑话,就是一字真经啊。

    譬如,我教高一历史,现在该期末考试复习。一册书该咋整呢?按传统的“三史”(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来讲吗?感觉那太落后太烦琐了。我突然计上心来,一个字讲起!“变”!

    上课伊始,我故作高深地问,我们整册书啊,用一个字概括可也,请问用什么字呢?学生先是吃惊,几十万字的书能用一字概括吗?小孩子表现欲强,他们争着喊叫,生怕我耳背眼花注意不到他,只听他们狂叫:“乱”、“杂”、“假”、“谎”、“耻”、“进”……可就是没人说出我要的。不当紧,我一个个点评,弄点“即时调整的问题式研究性学习”的花招。我说,言“假”、“谎”者是教材怀疑论者,看出了历史无非圣旨的悲哀,可惜,不在我们今次目标内,首先-。“乱”啊“杂”啊,有点厉害,社会的大转型期,新的旧的,各种西的中的,杂交的守一的,改革的革命的,相互存在于一个近代,确实杂乱不堪,但中国古代贤人更厉害,造出了“杂乱无章”和“有章可循”的成语。确实,许多情况下,看似杂乱,其实有规律在里头,能拨开迷雾见阳光者是智者,看来你们需要的是点播,就暂给你们一条活路吧。“耻”啊“进”啊,看到些历史的眉目了,不过两家人其实是一家人,脸左边看右边看其实是一张脸。说“耻”的有点忧郁症,爱看到事物的灰色,说“进”的是乐观派赞美派,能在烂污泥里看出金子,能从坏人身上看出亮点,喜欢夸赞别人,能给人带去快乐和阳光。

    好了,我给出一个字,“变”,有被动的变,它带来的是耻辱,有主动的变,它带来的是进化。我们这节课分别说明。耻辱最主要的内容乃是几次侵华的战争和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这里要注意思考两个问题,即,一:为什么我们被辱?二:谁强加于我?明确第一个问题,便就清楚了我们的落后所在,明确了第二个问题,便清楚了敌人之所以强大,一强一弱,包含着促变的力量和方向,这个方向对于我们,就是我们必须坚持近代化,融入近代国家的队伍中。

    好了,我提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鸦片战争我们失败了?英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知道答案则就知道了我们向谁学和学什么了。学什么呢?资本主义,它的经济(工具和经营方式)、-、文化、军事等等,就是近代化。

    我们开始的学是很笨拙的,一个人学一门才艺并不难,一个民族学一种思想却艰难倍尝,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啊,有的为民族想的多些,有的为自己想的多些,那就意见不一致了,大家大打出手的事情多的是。教材里什么农民阶级啊、地主阶级改革派了,资产阶级改革派革命派激进派了,-党派了的,多的很啊,让哪一个主动退出历史舞台都不干。我们开始的学很机械,看人家用军事打败了我们,我们就学军事,学的也表面,看不到人家强大的软件系统。后来,我们慢慢聪明起来,知道了不学制度不成,后来又发现,学制度没新制度的文化环境还不成,把祖宗都给卖了发现也不成,于是资本主义迷茫,连孙中山也迷茫了。这个时候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我们不走资本主义了,改条路走走吧,结果被-党走成功了。

    变是历史的动态过程,你我他、国家民族、世界宇宙按照常理,都不是僵死的,如果僵死僵硬了,那就是存在不合理了,要去见马克思了。变是真理,大家说是不是啊?

    变是真理,但变的方向是什么呢?变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考量。经过近代史的学习,我们该明白符合历史潮流的变是正确的变,而逆潮流的变则为历史所不容,迟早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所以我们要努力从纷乱陆离的现象中分析归整出历史的规律和方向,作到不惑、耳顺和心所欲而不逾距,作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真善美的变是正确的变,何谓真?乃是符合实际的情状,对现实社会宇宙正确地认知,不无知,即是真,所以,那些脱离实际,没搞明白事物情理就急急“先进”急急变化的,是假。善者,符合历史的道德是也,人和派别活在历史中,是要讲求历史道德的,这历史道德是指那些不欺苍生,不伤顺势的行为和思想,它来自于真。历史之美,宇宙中之至美,坦白讲我是主张历史美学的,我常常欣赏历史必然律的流畅和偶然律的跌荡,欣赏人物的生动和历史之神的公正,欣赏天地人之间的分合离聚,欣赏“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下的自我心态,欣赏“坐忘”的观史境界。

    以什么样的心境对待“变”呢?答曰:欢迎与厌恶之间、焦躁与冷漠之间、关乎我与远乎我之间、参与与隐避之间、果敢与犹豫之间、爱人与憎人之间、拘泥与豁达之间、小人与君子之间、伟大与渺小之间、信任与怀疑之间、他之山与我之玉之间、取与弃之间、缅怀与复仇之间、动与静之间……取中庸?是也非也。我们要分清楚两端及由状效果,然后采取合乎历史之美的举止。

    好了,明白我一字真经的意思了吗?不明白的话,已经下课了,要待我下次分解了。拜拜了,要回家作饭去也,老婆孩子还饿着呢。等老婆孩子不闹了,我再往这一字真经的哲理上罗吧下去。

    2003/12/27

     

     

    [1] [2]  下一页

                      

     一字真经

    (二)

    今天有点喝茶的时间,就不喝茶了,根据爱好高下选择,我就续下来写一字真经(二)。写文章不可凭空造的,那样自欺欺人,一是亵渎精神,二呢也写不好的。这次我还是根据自己的授课写。刚讲到《解放战争胜利》一节,这节课不好上,前面是过程,容易流水帐,后面是原因,尾大难处置,搞不好原因成了死记硬背的牺牲品,狗尾续貂了。

    我设计一个字“胜”。围绕这个字作大文章。幻灯片上投出大大的一个“胜”字。让学生自己造句一些胜的“格言”,然后让他们自己一一读出来,以便激发他们对胜利的体认。然后,让他们想出一些关于胜的历史故事,如秦灭六国、楚汉战争、抗日战争等等,让他们能讲出故事大概来,以便提供有关归纳胜利因素的素材。后来大家一起归纳决定胜败的因素,如领导之才干、将帅之谋略、出师之名正、民心之收揽、敌方之错失等等。此一番操作,在于建立本节授课的历史认知大舞台,建房子不打夯不行的。

    为了衔接,我设计了个诗歌教学的环节:把毛泽东那首《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拿出来,设计了几个小提问,如该诗中的一处败笔、借句、历史典故等。这个设计在于突出解放战争的结果:胜。这时我引用了一个材料题,帮助理解“不可沽名学霸王”:

    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商谈之目的固在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于政府的片面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所以我们同胞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问明共党对和平之意向究竟如何。

    只要共党一有和平诚意,能作确切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

       只要和议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

    ——《蒋介石新年文告》节录1949年1月

     

      ①“-商谈”与“战乱”分别指什么?今日时局是一种怎样的时局。

      ②蒋介石提出的所谓“和议”条件的要害是什么?

      ③蒋介石提出“和议”的目的是什么?

      ④据上述材料,判断蒋介石提出的“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为使学生做足准备,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系列: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进程如何?找的时候注意思考胜利的原因。我把进程划分为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等阶段,逐次提问归纳复习整理。

    很头痛教材已经把原因给出,这降低了授课的灵活性。给就给出吧,顺势而为。我依教材设计了以下问题: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反映党在领导上的什么工作原则?马列毛指导指何涵义、具体体现和意义?-党善于在历史转折时期召开大会,具何含义?是什么教会-党重视武装斗争?什么事件使-党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归纳统一战线及变更依据?从国民党失民心反观-党之得民心?-党得民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读史使人明智”,这些经验能使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什么?

    幻灯打出:廉政为民、求真务实;还有什么给党的建议?这后一问,包含我多少对伟大中国-党的期待啊。

    后面是本节结构、本章结构和一些凝练本节宏旨的习题,如党的建设习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党为保证革命的胜利,是怎样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如扩展型地域历史习题:南京是我国古都之一,它又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缩影,每当政局和社会重大变化时,几乎都在这里有所反映,请用史实加以说明。可惜,问题都是抄袭别人的。是自己懒得编制题目呢,还是自己没能力编制呢?对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懒得想,等下次编写一些吧。毕竟自己也编过,编题也是门学问呢。

    2004/3/24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