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一节文字加工过的试卷讲评课
  • 从一堂课的教学看教师的主导作用
  • 浅谈设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 浅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 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价值
  •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 尝试历史到现实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处设计
  • 自强与求富
  • 课堂游戏初谈
  • 两节一字讲起的授课记录
  • 最新热门    
     
    情感在体验中升华 创造在实践中闪光

    弃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安排了体验性的学生活动——模拟“算筹”计算。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祖冲之与圆周率”这一内容,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非常简单,学生只要了解祖冲之生活的大致时期和他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史实即可;但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明确此项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的地位,认识到热爱科学,不断创新,坚忍不拔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是祖冲之取得杰出成就的根本原因。
        经过思考,我决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上课前我做了认真准备,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有关的课堂学习用品,主要有:直尺一把、圆杆铅笔一支、牙签若干。
        这天我带着愉快、兴奋、还有几份紧张和不安踏进了教室,学生在躁动中等着我到来。我兴奋、愉快是为我将要实施的活动而骄傲,紧张、不安是对活动是否能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冲击心存疑虑。我看了看学生,他们是满眼的不解和期待,他们似乎在问上历史课为什么要带一些与历史无关的用品呢?我没有解答学生的疑惑,简单回顾了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所处的序列后指出: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动荡的、分裂的社会孕育了重要的科技成就,今天学习其中的代表人物祖冲之及其科学成就,了解两本科技名著《齐民要术》《水经注》。同时指出今天的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指导学生迅速组合成四人学习小组。
        待学习小组组合好后,我提出了各学习小组的第一个学习活动。
        “测量并计算”,要求:
        1、 各小组测量圆杆铅笔圆截面的周长、直径,并做好记录。
        2、 计算这个圆截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 交流计算结果。
        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后,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在测圆截面的周长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的学生找来头发,有的同学找来细线,有的同学则在笔杆上涂墨,在白纸上滚一圈,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的同学用直尺直接量圆的周长,看着学生们相互出主意、想办法的情景,我觉得他们此时的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
        学生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写在黑板上,有这样一些数值:3.35  3.41  3.32  3.45  3.56  3.60  4.1  4.5……
        我让他们推测自己刚刚测算的数值的名称,相当多的学生知道这是圆周率。学生们发现他们测算的圆周率与现在使用的圆周率的数值有很大的差距,并自发讨论数值差距很大的原因。他们普遍认为,测量的数据不精确,测量工具不够精密,读数不准确等因素是造成差距的原因。
        我在同意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只要是测量就存在误差,测量仪器精密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误差。如何使圆周率的数值准确,这是几千年来各国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因此,圆周率数值的精确程度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代表了一个国家数学的发展研究水平。
        圆周率的数值绝大多数学生是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对此还很有兴趣。为了鼓励学生的广泛阅览,我请学生说了说他们知道的圆周率的数值。绝大多数的学生说出3.1415926的数值,另有几个学生说到小数点以后的20多位数字,这几个学生的上乘表现,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再看看这几位学生的表情,满脸的自豪。
        紧接着我提出了问题:我国古代在圆周率的研究上有什么成就?
        学生们叫喊到:“我知道!”“我知道!”还没有等我说话,他们已经争先恐后说出了“祖冲之计算了圆周率”。当问到祖冲之的具体成就时学生们沉默了,我让他们打开了课本自己阅读,深入了解祖冲之及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不多,但影响较大。其中以祖冲之的成就影响最大。
        学生了解了祖冲之的具体成就后,我提出了问题:祖冲之当时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的呢?
        学生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最后明确了,圆的周长不是用测量的办法直接取得数据,而是继承前人的“割圆”之术,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求得的,祖冲之计算数据时采用的工具是“算筹”。
        什么是算筹呢?如何进行计算呢?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学生借助“自由阅读卡”,了解了“算筹”的基本知识。我发现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模拟“算筹”表示数字的方法。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给出了第二个学习任务
        学“算筹”学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 用牙签学习横式1 2 3 4 5 6 7 8 9的摆放方法,然后学习纵式1 2 3 4 5 6 7 8 9的摆放方法。
        2、 学习了解算筹的计算的规则:用纵式表示个位、百位、万位……用横式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如果遇到“0”数,则空位不摆算筹,进位采用珠算的法则。
        3、 给出以下数据,学生按顺序进行模拟体验
              1) 12345                 2) 3468579
              3) 2356+4789             4) 426758+324051
              5) 78345278+13297844
        前两组数据是让学生理解并体验用算筹表示数据的方法,后三组数据,让学生初步体会用算筹计算的情景及过程。
        活动进行中,教室里挺热闹,每出一组数据,我就被“老师!”“老师!”的叫喊声引到学生们的身边,学生要我看看他们模拟得对不对,每当我的“对”、“正确”等话语的一落音,教室就传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吔!”。随着数据的加大加长,学生的情绪越来越激昂,我被感动着。到第三组数据出来时,学生们的课桌面不够用了,牙签不够用了,于是有的学生开始寻求相互合作了,有的计算的场地由桌面移到了地面,有的同学干脆到教室的后面或前面比较开阔地方进行计算。同时我还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情绪激动,有时一不小心碰一下,要么自己的计算前功尽弃,要么同学的成果被破坏了。由于气氛是欢乐的,同学之间的碰撞,此时随着一声真挚的“对不起”化解了,被破坏的同学又重新投入活动中去了……
        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他们的脸上都有着成就感,觉得自己与祖冲之同样伟大,为他们实实在在了解了古代计算的方法,为自己还会模仿“算筹”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而自豪。
        在学生模拟完成第五组数据后,我简单介绍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的几个基本情况:他为了求证前人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首先验算了前人的成就——3.14的圆周率,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更为精细的计算。他为求圆的周长,将圆内接正多边形从192边行算到正24576边行,在计算中经常遇到多位数的乘方、开方,一个算式往往要算几天,他花了整整一年的光阴,终于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我话音未落,教室里是“哇”声一片学生们。原来他们有了体验,由忠地赞叹祖冲之的伟大。学生结合自己体验模拟算筹进行计算的感受,谈到了他们对祖冲之成功的看法和分析。下面是学生发言的摘录:
        生1:祖冲之肯定有惊人的恒心和毅力。因为用算筹进行计算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如用数筹表示数字要准确,摆好的算式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要重来,可能一个算式要成百上千次的计算才能成功。
        生2:祖冲之很勤奋。用算筹进行计算繁琐枯燥。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计算的规则,还要经常练习,才能计算得又快又准。
        生3:祖冲之不迷信前人的成就,敢于创新。前人已经有了3.14的结果,可是他还要验算,并且想办法努力使计算结果更精确。
        生4: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时一定需要很大的场地和强壮的体魄。
        生5:我认为祖冲之很喜欢数学。一是从他个人的成就可以看出,他不仅精确计算了圆周率,还写了《缀术》,编制了历法等和数学有关的工作;二是只有热爱才能如此不怕困难,一个不喜欢数学的人是不会用这么长的时间,忍受严寒酷暑,反复做这样单调的计算。热爱数学是祖冲之取得杰出成就的最根本原因。
        ……
        我被学生们结合亲身体验发表的观点折服了。这些观点正是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情感目标。与以前的学生相比,这些观点不是我传达给学生,再由学生记笔记背诵下来的,而是他们在模拟“算筹”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感悟到的。
        
        
                                      二
        
        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安排科学合理的学生活动,不仅能保证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有效地落实。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它是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此中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有了记载。作为一个中国人必然要了解甲骨文。甲骨文的有关内容安排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部分让学生学习了解。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语文课文“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中有了大致了解,知道甲骨文的几种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等。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学生要了解甲骨文的哪些知识呢?传统认为,一是从文字演变的角度了解甲骨文,二是了解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及甲骨文发现的重要历史意义,三是了解甲骨文的背景和其它相关情况。甲骨文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为了让学生对甲骨文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我为此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仿刻甲骨文。要求利用休息时间准备,刻写几个他们认识或不认识的甲骨文,尝试分析造字采用的方法和该文字表达的意思。
        一周以后,我来到教室时,学生们异常兴奋,冲着我神秘地微笑,外向一些的学生忍不住把他们仿刻的甲骨文拿在手中,摇动着,希望引起我的注意。我见学生兴趣如此之高,情绪如此激动,于是随口问到,有多少人回家完成了仿刻甲骨文的活动?教室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这种情况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习惯上历史学科一般不布置学生的课外作业,一是学生其它学科的作业较多,二是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作业不重视,质量较差,因此本次活动只是一般性的布置,并没有要求每位学生一定完成,原以为只有部分对历史特有兴趣的孩子会完成。面对这种“意外”情况,我一下子激动起来,于是又大声地说道:把你们的作品拿起来给我看看!这一下,教室里沸腾了,只见学生们手中拿的骨头大的大、小的小、长的长、圆的圆,有的是甲鱼壳,有的是猪骨,有的是鸡骨,有的是墨鱼骨……可谓是五花八门。学生尖叫着,“老师老师,看我的”,我饶有兴趣地看过一遍后发现,学生完成的仿刻甲骨文比我预计的情况好得多,其中相当部分的作品都非常优秀。于是我决定调整授课方案,让学生展示仿刻的甲骨文,然后交流他们仿刻的过程以及体会、感受等。
        我首先请学生们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换作品欣赏,然后是各小组之间交换。这时的教室不太安静,吵吵嚷嚷的,“哇!”、“好精细!”“你自己刻的?”、“你怎么刻的?”……等问题不断,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室里笑声不断。看着学生们这样好的作品,看到他们相互交流时彼此表现出来的真诚与快乐,我对自己临时的动议很满意,现在的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展示仿刻甲骨文活动渐趋安静时,我给出了一个话题,让他们进一步交流。话题是:说一说在仿刻甲骨文的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和令人难忘的事,你有哪些感受?
        话题刚刚给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起了他们经历的事情。
        “为了做甲骨文,爸爸、妈妈和我到市场去找,最后买回了一个三斤多重的甲鱼,花了近200元钱,爸爸妈妈说这既可以帮我补身体,还可以让我多了解一些知识,探索古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我家没有骨头,于是我来到饭店里,可是又不好意思开口,最终鼓足了勇气给饭店里一位经理摸样的人说明了我意图,结果这位叔叔很好,让人拿来了几样骨头让我挑选,还说他们上学时没有做过这样好玩的事。这次活动让我觉得与陌生交往其实并不难。”
        “我的经历也曲折!我家没有,我想起来表哥家有,于是找他要,谁知他不肯送给我,说这是乌龟的腹部骨头,很贵重,如果一定要,只能借给我,而且要我送一套邮票给他。最后我忍痛割爱,才拿到了这块乌龟骨头。”
        “我是用甲鱼壳做的,但是甲鱼壳太滑,无法在上面刻字,最后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用电烙铁在上面烙的字。”
        “我开始也是用甲鱼壳做的,但是没有成功,因为在甲鱼壳上无法用力,稍一用力,甲鱼壳就断了,最后我只好换用墨鱼骨头,墨鱼骨头很松脆,不过非常容易刻字,我用细铁丝在上面刻画的。”
        “我是在猪骨头上刻的。开始时我在生骨头上刻,怎么也刻不上去。于是我与爸爸商量后,决定煮熟后再刻,大约煮了4个小时,我再刻就容易多了。”
        “我开始也是用生骨头刻,不仅刻不上,还很臭。后来我在水里加进了香水进行熬煮,现在不仅不臭,还很香。”
        “我刻了四个甲骨文字,日月山川。在家人的帮助下总共用了6个小时,很废劲。”
        “我刻甲骨文字时,开始用钉子刻,用不上劲,后来买了一把专门的刻刀,刻起来方便多了。”
        “我发现文字刻好以后,看得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在每字上加进了墨水,文字变得清晰了。”
        ……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家长与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正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有了这么多的观察,有了这样多的体验,这是老师无法传授给他们的。
        既然学生有这么多的体验,我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进一步思考和发现。
        这时我说道:大家仿刻甲骨文是非常成功的!现在请你们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大胆推测我们的先民们是如何刻写甲骨文的呢?
        教室稍稍沉静了一会儿,一只一只小手就伸出了,“我知道!”“我知道!”
        “从甲骨文的选材来看,龟甲一定不是指龟的背部骨头,应该是它的腹部骨头。因为背部骨头容易断裂,而且从甲骨文的图片上证实确实不是背部骨头。”
        “先民刻甲骨文时,骨头肯定经过了加热,这样骨头松软一些,刻写容易。”
        “我认为商朝肯定有专门刻写甲骨文的工具。”
        “商朝时不仅有专门工具,肯定还有刻写甲骨文的专职人员,这不是每一个人都写得好的,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
        “依我看,甲骨文字写好以后,还经过了特殊的处理,比如上色。”
        ……
        多么精彩的发言,多有水平的推测。这些精辟的结论不是课本给予的,也不是老师传授给他们的,它们来源于历史学科的实践活动,来源于学生对活动的观察与思考,来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这是什么?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创造。最可贵的是在他们身上初露的敢于想象、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短时间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科学合理的学生实践活动,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是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很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理想乐园。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