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
  • 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历史教学中“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思维心理
  • 课堂读书笔记法
  •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 要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 现代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操作方法
  • 最新热门    
     
    浅谈中学历史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热烈讨论后得出了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寻找问题的兴趣。
        教师还要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创造民主气氛,杜绝从言语上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防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对于那些取于发表反驳教师意见的学生更要加以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错的,也要先肯定他的勇取,然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切不能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示范促进学生质疑,并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质疑。教师在适时解答学生疑问的同时,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相互研讨自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创造性解答加以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质疑的方法,而不至于无疑可问。
         二、变教案为学案,创新教学方法
        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但传统教育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也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计划、方法、步骤去学习,以完成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案变成了课本剧,看起来热闹,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应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既要有教法,更要有学法;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活动,更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教与学两条线齐头并进。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只需突出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步骤,介绍观点方法,无需涉及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自学方案”,采取学、议、导、练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就多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就大,从根本上克服了“满堂灌”,也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就这样来设计的学案:首先让学生围绕以下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①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会爆发?②战争中发生了哪几场战役?为什么会失败?③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问题,我只是在重点问题或者说是学生争论不出结果的情况时才加以点拔,比如引导学生把《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做对比,得出认识,最后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就拥有较多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的机会,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某心理学专家在研究了多年高考情况后指出,学生在考试中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有缺陷,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失误。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
        1、目标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就应该不一样,这样教师就不能代替学生去制定目标,导致全班一个目标一个任务。这一目标必须是学生在掌握学习的基础上自行制定,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大,从而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选择学习的方法;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就好像是浩瀚之海,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深入领会,而哪些只要了解,哪些就只要简单浏览。
        3、实践学习的方法:掌握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应用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时学生能不断遇到新的情况,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4、整合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和他人一起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互相探讨,以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有类比思维、联想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训练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而不够。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维。例如我在讲到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出示了这样一段材料:“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吃饭。’”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以后,都纷纷发表了观点,最后总结出一点: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2、挑起新争论,激活新思索。在教学中引入讨论,甚至是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教师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教师要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挑起争论,让学生去讨论,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不必担心学生会越辩越糊涂。例如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辩论题目:“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 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可以去辩论,如洋务运动、西进运动、义和团运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殖民主义问题等等。我们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围绕这些问题去争论,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3、换个新角度,引发新思考。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去认识问题,而不要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这样就能不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例如在讲到19世纪40~60年代的清王朝的统治时,大多数学生想到的就是腐败无能,但我让学生从探索方面去考虑时,很多学生就又想到了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等,从而对清政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4、介绍新观点,拓展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再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就有意识地介绍了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现在史学界的三种观点,然后让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而且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小论文。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完全转变,着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