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开放――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的与实践
  • 浅议学生自主性个性品质的培养
  •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主体意识
  •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种学习情景的创设
  • 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 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应注意的知识盲点
  • 构建自主探究型历史课堂
  • 情景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最新热门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慧的潜能,启迪学生“我要学”的要求。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学堂”,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第二、建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教育的基础。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专制教育方法,克服“满堂灌”和“满堂问”等弊端,让学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形成宽容的心理态势。历史是不可再现的过去,是不可再现的存在;历史结论必然带有研究者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和认识局限性。这一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是复杂的、抽象的。作为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在主体参与教学中必然会提出不全情理的问题和做出“怪异”的举措。教师应采取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让学生再思、再议、再试。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我否定上,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2、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失去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情可感人,景可育人。我们的设想是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激活学生学史兴趣。

    第一、创设情景,导语设计先声夺人。导语如同音乐中的前奏一般,能激起人们听下去的愿望,巧妙的导语,能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悬念导入、故事情境导入、诗歌导入、图片导入、谜语导入、媒体导入等都是历史教学中常用手段。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课时,可用悬念法导入,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羊能否吃人呢?然后设置悬念:“在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羊吃人”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历史,去看一看羊是怎样吃人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快调动起来。

    第二、运用情景,层层激趣。历史是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活动的遗迹,具有突出的情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感知教材;以趋势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以蕴含的哲理,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通过启发――创新、范例――创新、模拟――创新、开放――创新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体实践。如讲“西晋和东晋”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表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乐不思蜀”、“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典故,进行模拟――创新,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使人物栩栩如生;使事件活灵活现;使静止画面变成历史画卷,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以景-,进行创新的目的。

    第三、凭借情景,发展兴趣。学生兴趣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凭借情景,从历史表象中,发展其形象思维。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优化的教学流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思想素质、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史动机,如在讲述“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我用“三自一导”法完成教学任务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鸦片战争后打开国门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而今天的开放国门却能推动经济发展?让学生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激活学生的主动操作潜质。

    3、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引导,学是主体,这是一切施教策略中第一要素。魏书生曾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互助的平等关系。”教师的任务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手脑双挥,脑体结合”,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发挥和自主发展。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我让学生先看书,了解航海家的资料,然后自己绘画航海图,自制道具,自己设计,进行模拟探险表演。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

    二、引导实践,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传播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学生“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让学生参与重、难点的确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探索学法,使其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2、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性,这决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任何人无权代替,也无法代替。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历史学科由于具有既往性、多样性、发展性、交融性等特点,学生由于在性格和爱好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在评价哥伦布这一历史人物时,很多同学归纳了哥伦布不畏艰险、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皆是褒扬。但有少数同学说哥伦布是历史罪人,此言一出。我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让他谈谈为什么,学生分析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把殖民掠夺带入美洲,使美洲成为印第安人的地狱。在学生谈了看法后,我除了对他们的观点加于肯定外,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去伪存真,并且允许他们保留不同的意见,从多维角度了解历史。

    3、诱导学生质疑探索。

    创造通常是与质疑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创造的起点。创造思维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结果的内在需求。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观念下,教师往往忽视个性,忽视创造。学生缺少多元思考问题的方式,缺少创新必备的求异精神。施教之功,贵在启发、诱导。教师在授课中,要引导学生打破落后的思维定式,进行发散探究;鼓励学生忌谬误,大胆质疑,帮助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知识改组,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允许他们多维选择解决问题的渠道,促进学生在设疑、激疑中悟透规律,突破常规,迸发灵感。如在学习“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课时,人学生提出:列宁曾指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取得了政权,而匈牙利革命却是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我并不急于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首先指出:列宁所指的“十月革命道路”是个普遍原则,但并不排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然后启发;匈牙利革命中有哪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呢?在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又加以引导、补充,从而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提高了质疑的水平。

    三、推动创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主导作用为条件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归宿的主导作用,陶行知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怎样教而策划,而应该围绕学生怎样学去运筹;不能以教尽量避免“”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推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二点:

    1、大力实施启发创新教学。

    启发创新是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思索和探究的机会,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力,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能否真正实施启发创新教学,是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实现的根本保证。启是阐明事例、是条件,发是引导学生联想而有所感悟。通过“启”“发”后,能道前人未通之理,言前人未言之言,悟前人未悟之悟,这就是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启”而不“发”,要随启随发;避免授课时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转,步入学生虽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不具有主体的自学 误区。教师在授课中要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用导趣、导向、导思、导创、导疑、导行等手段,去引发主体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如在讲述“美国内战”一课时,我围绕“美国领土”“南北矛盾”“废奴运动”“南北战争”四个子目进行分析。层层推进,首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选择合适学法。学生选择课本剧表演,分成南方和北方两大阵营对垒,自编自演。然后指导学生一幕幕演绎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的场景。教师客串主持,在每一幕表演后小结,寥寥数语,画龙点睛。最后教师辅导学生质疑解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2、注重课堂信息反馈。

    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自己成功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反馈是指沟通教与学的双向及多元信息回路,它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中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一颦一笑中捕捉信息,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接收信息,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如在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时,有一位学生背了一句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的台词“历史是用血书写的,江山是白骨堆成的。”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对于这一出格行为,我没有指责批评,而是适时把它引用于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革命,幻想通过和平途径实现社会改造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历史是用血书写的,江山是由白骨堆成的”。这样处理,既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又及时强化了课堂主题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正面反馈。“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经常鼓励、赞扬学生,会增添学生的自信心,反之,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一个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怎么可能主动参与教学创新呢?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挂图、实物等,启发学生大胆发问、假设,对于学生感性大于理性的思索,教师应给予肯定、赞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生动活泼地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已超越了工具理性,回归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息息相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成历史教学的高质效。达到素质教育所勾勒地“让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让所有的鸟儿都欢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新世纪教育的曙光》
    《心理学》
    《主体教育概论》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