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开放――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的与实践
  • 浅议学生自主性个性品质的培养
  • 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主体意识
  • 关于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种学习情景的创设
  • 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教育
  • 历史创造性思维启发例说
  •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 历史研究性教学小议
  • 最新热门    
     
    在实践中理解历史 在历史中体验生活——关于“张之洞与武汉”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学在武汉方志馆借阅到《张之洞评传》及《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有的同学在武汉档案馆借阅到《大武汉旧影》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了翻印,有的同学还通过因特网查阅到了史学界对张之洞研究的最新成果。接下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集,初步了解史学界对张之洞的研究状况及张之洞在武汉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制成了宣传栏。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提议绘制一幅清末武汉三镇图,将张之洞创办的厂矿企业及学校标于图中,可以增加立体方位感。于是使用学校所拨经费购买了木板、油漆、排笔等工具,由学生主笔,在地理老师、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以《武汉历史》上的清末武汉地图为底稿绘制了放大后的清末武汉地图,并且进行了配色、着色,从而使张之洞在武汉兴办的工厂、学校等跃然图上。


    二、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今昔,感受变化。


    在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连续三天头顶烈日,冒着酷暑对武昌、汉阳、汉口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如在参观汉阳铁厂旧址时,有一学生提出了:“张之洞为何要将铁厂建在龟山下、汉江边?”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面对眼前依稀能辨认出旧貌的历史遗址,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对这一处工厂的选址进行了论证。在各地的考察中,同学们还纷纷拿起照相机记录了他们初中生活中的这一段旅程。实地考察后休息了两天,29日学生到校交流各自的体会。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虽不见高明但其思想已开始进发出理性之光。有些问题虽然提出来,但学生们一时无法解决,对此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同时表示将帮助学生联系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来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三、访问有关学者,解析疑难。


    由老师出面分别联系《张之洞评传》的作者、湖北大学文化学院的何晓明教授以及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员吴明堂先生,由学生进行访谈。学生们的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而且在两位学者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历史遗迹来研究历史人物,以及如何正确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例如吴明堂先生在肯定了张之洞的诸多成就时,还指出:“由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制度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张之洞本人仅仅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官吏,因此他的经营管理作风并不适应近代大工业的基本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和经营法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使得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吴先生提醒同学们在评价张之洞时,还应注意其不足之处。访谈结束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史料,再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过于抬高或贬低。


    四、交流,合作,总结感受。


    老师召集学生对这次假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同学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精神以及集体协作精神进行了总结,并且告诉大家,这次活动中我们所得出的这个答案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来掌握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大家而言就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剩下的暑期时间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留下一段文字资料,可以是这次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求统一的内容。最后宣告这次暑期活动圆满结束。


    活动小结:


    此次实践活动是以武汉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结合乡土史教学,延伸、拓展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的,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陈诗琪同学在报告中写道:“这次活动使我对张之洞的了解更多了,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也使我的爸爸妈妈对武汉的了解更多了,一位清朝的总督,一座古老的城市成为我和爸爸妈妈共同谈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访问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相互讨论,制作宣传栏,提高了学生运用多门学科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小型调查报告,学生初步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向亚贞同学写道:“他性格坚定,从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便埋头苦干。正是他这份执著,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僚,他进步的思想、远大的目标和高度的责任心都无不令人敬佩,他确实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虽然他是为了大清帝国,虽然那些企业的实效与张之洞所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他所创建的企业形成的轻重配置,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大事,不管怎么说张之洞都是为武汉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动后记:


    一、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本地教育资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在近代史教材中,张之洞是地方洋务派的重要代表,而他的洋务活动又以武汉为主要场所,在今天的武汉,仍然留存着众多的史迹,成为武汉市民经常提及的话题。所以,确立将张之洞作为此次活动研究的对象,既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又和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密切相联,因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参与热情很高,尤其是正当我们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武汉新闻界、出版界纷纷推出有关张之洞的各种体裁的历史文学作品,张之洞成为众多武汉人谈论的话题。热烈的社会气氛更加激起学生探究“张之洞与武汉”的热情。整个活动都是在暑期里进行,尽管酷暑难耐,但因为有浓厚的兴趣做支撑,学生仍然坚持完成了整个实践。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这次实践活动,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学生上交的暑期活动报告来看,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有人提出:“今天武汉三镇的教育和商业布局与张之洞经营武汉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对张之洞经营武汉的种种心态进行了大胆设想,有人大为赞赏张之洞对武汉的贡献,有的谈到这次活动对他的启迪,在报告中写道:“张之洞对武汉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了解到武汉曾经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及第二大港口,如今,作为新一代的武汉人,应该更好地建设武汉。”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传授过程的垄断,使教师既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设计者、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在备课中的出发点已不再是教材,而是学生和研究活动的过程,包括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以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融入学生之中。这样一来,这个实践活动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例如,在探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的有关问题时,教师加入到一组同学中,与他们一起活动,参与问题的设计与解决。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树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即由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向学生陈述知识,学生摄取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设计获取知识的程序,并付诸实践,最终获取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具有重要意义。


    附:学生实践调查报告(摘录)


    摘录一:


    一位总督的实践,一座城市的兴起


    ——比照今昔,看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


    武汉,这座长江边的历史老城自古便是我国内地的重要商埠,因为水路的便利,以“九省通衢”之称享誉天下。历史的长河记载了她光辉灿烂的过去,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武汉时,武汉曾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这是老武汉人的骄傲。今天,武汉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正昂首阔步开始新的腾飞,这是新一代武汉人的自豪。人们都说工业是民族的血脉,为了了解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我于2001年暑假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实地考察等途径了解到一些情况,得到了一些收益。


    一、张之洞督任前武汉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资本大举入侵,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根据《天津条约》,位于中国腹地的华中重镇——汉口,被迫向外国开放,武汉更是成了洋人的天下。有德、英、法、美、日等17国创设的工业企业,外国洋行在武汉创办的工业中,工厂企业共220家,涉及机器修理业、电力工业、冶炼、洗矿业、蛋品业、面粉业、茶叶加工业等23种门类,大到电力和汽车修理,小到肥皂和汽水的生产,几乎垄断了武汉的工业市场,严重阻碍了武汉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张之洞督任时武汉宫办工业的发展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南皮人张之洞调任湖北,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看到湖北民族工业的衰败,他决心要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改变武汉被外来资本垄断市场的局面。在调任湖北第二年,即在汉阳龟山筹建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接着又用十年时间建成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等企业(《1890—1912年武汉宫办工业企业一览表》略)。


    这些企业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轻重配置,客观上刺激了武汉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给外来资本以有力的回击,据江汉关不完全统计每年可减少10万多匹洋布进口。在当时外来资本大举入侵的条件下,张之洞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开创出武汉的发展前景,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汉阳铁厂,1894年建成投产,为近代中国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规模在亚洲是首屈一指,有炼钢高炉4座,容量为30吨,碱性平炉7座,年产钢达6万吨。与汉阳铁厂一同建成的汉阳兵工厂,是洋务军工企业的后起之秀,也是我国第一座具备系统的大规模军事工厂,居当时全国之首,直到20世纪中期,它所生产的“汉阳造”依然是中国的主要步兵武器。在武汉几乎成为洋人的天下时,创建如此规模的产业该是何等艰难。尽管步履维艰,但他性格坚定,从不轻言放弃,认定目标便埋头苦干。正是他这份执著,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前提。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官僚,他进步的思想,远大的目标和高度的责任心都无不令人敬佩,他确实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虽然他是为了大清帝国,虽然那些企业的实效与张之洞所设想的目标相距甚远,他所建的企业形成的轻重配置,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大事。不管怎么说,张之洞都是为武汉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改革开放后武汉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武汉工业经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85年时,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535家,共有职工101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3.34亿元,全年实现利税30亿元,在全国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武汉的现代发展规模是在良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基础的奠定是与近代张之洞湖北巡抚任上所创立的业绩密不可分的。


    四、武汉面临的挑战


    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将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武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如何能在外来资本中取得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张之洞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我们现代人应该做得更好。我认为要在吸纳张之洞的经验时,汲取他的教训,拿出一套完善的管理方针,接受时代的挑战。


    初二(15)班向亚贞


    摘录二:


    ……从1890年起,张之洞在文昌门和平湖门外用10年时间建成了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四局的兴办,抵制了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对封建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人们一般认为妇女不应外出做工,更反对男女共处一室工作,四局建成后,很多妇女走进工厂,成了一名女工,这也改变了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初一(4)班曾进


    摘录三: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一排排厂房傲然耸立在眼前,‘国棉一厂’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金灿灿的光芒。通过询问当地一位老太太,我得知:昔日的‘汉阳铁厂’在1948年6月,就宣告终结了,而1951年国棉企业建厂时,汉阳铁厂就不在存在了……”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