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历史阶段特征教学面面谈
  • “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结构
  • 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和应用
  • 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分析综合能力的探讨
  • 初中历史教学开放式学习环境创设初探
  • 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 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史情”课
  • 培养史、地、政学科间综合能力的探讨
  • 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
  •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及CAI课件的开发应用
  • 最新热门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几个问题

    “创”的含义,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明确的认识。在中国的古籍中,对‘创’就有明确的解释。班固的《汉书·叙传下》中有“叔孙奉常,与时抑扬,税介免胄,礼仪是创”之句。唐代的颜师古对该句中的“创”字专门作注:“创,始造也”。在这里,“创”带有开始、初次、前所未有过的意思。在上述提到的概念中 ,大都含有“创”字,因此,其相互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就都具有了相通之处,因而其联系也就非常紧密。

      然而,在这些概念的涵义中,除了共性外,还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产生这种特殊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每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般都具有各自的一定的规定性;各种概念对问题阐述的层次、角度、侧重有所不同。如,“创新教育”的概念,就一般意义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教育的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中包括教育理念,即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认识;还包括对与这种认识相应的教育过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当前,人们对教育模式的理解认识有异,笔者的观点如此。但对教育模式的阐述当是另一话题)。而“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习惯”等概念一般是指一种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局部问题或内容,而其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侧重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创造能力”强调的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一种才干,即人们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恩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则分别侧重各种创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思维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等等。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往往将这些概念简单地混淆使用。

      我们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首先应该规范各种有关“创新”、“创造”概念的表述,并对这些概念本身进行科学的定义。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必备前提和重要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工作,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历史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历史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 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历史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能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失当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造能力本身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创造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简单说,它是个体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化,是以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托的一种行为表现。就个体人的创造能力来说,其所必备的心理因素或者说素质,是通过先天遗传得来的;而这种心理活动的不断外化,即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则是后天的事情。因而,人的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具有很明显的层次性,即这一发展过程是由低向高,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特殊情况除外,一般来说,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发展程度和阶段,要受到这个人自身整体发展的程度和阶段的制约,而不能超越。在儿童阶段,人的创造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从整体上说,其创造能力本身的水平还很低,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儿童的创造能力又不是一成不变,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始终不间断地由低向高、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儿童“创造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应该成为我们认真思索和科学论证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是否具备必要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是其-后能否形成较高水平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儿童阶段,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 ,应是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当然,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创造能力之间,没有一条界限明显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相互融合,但同时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回事。可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提法和做法,却忽视了创造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上述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过于笼统地使用“创造能力”这一概念,从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造成了一个误区,即,脱离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和中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与规律的要求和制约,过分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事。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在终身教育中,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即,使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因此,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目标的认定和落实应与儿童的创造能力所处的阶段与水平相一致,即侧重于儿重创新的意识培养和有效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笔者认为,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不加区别地过高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适得其反。1999年6月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但这一要求在基础教育中不能简单照搬。我们应该根据《决定》这一要求的精神 ,与高等教育的这一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的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制定基础教育的这方面目标,使其能够为真正落实高等教育这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到历史科目的教学中,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实质上说,是按照未来国家公民的规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规格,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工作者。因此,怎样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落实上述思想,还有待于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三、在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它与历史教育各项目标的落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改革中学历史教育,是有效培养中学生历史创强的意识和历史创新思维习惯的关键所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历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记忆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但是,历史的记忆力是以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对内容理解的记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就应该包含着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再如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又一重要能力。如果采用一般思维的智力品质分类方法的话,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思维可以划分为历史再现性思维和历史创造性思维。因此,在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大量的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发明家、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是与其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发明和创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历史“一度性”的特点所决定,在史学研究中,任何一种接近科学的结论的得出,都是以充足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史家对许多历史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则往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历史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历史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创造能力了。

      再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不仅同教学目标联系密切,它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测量和评价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真正要做到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就必须从历史教育的整体改革入手,全面解决当前历史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史实加结论的教学内容模式不变,创新的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就只能流于形式。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史料和观点的取舍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怎样的教育、教学思路来选择材料,创建历史知识结构。非常遗憾的是,当前不少同行仍将精力放在史料和观点取舍的问题上,而对中学教学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改造和创建问题却鲜为问津。而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再如,在怎样搭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哪些教学测量和评价方式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僵化、教条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狭义教学环节中的孤立问题。其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因此,解决起来既复杂又费时。其间需要做大量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工作,而不能仅凭想当然或带有很明显随意性的所谓历史课“教改试验”。

    摘自:《历史教学》2001.3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