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苏关系
  • 梁启超的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
  • 胡适与转型中的中国史学
  • 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
  •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 开辟古史研究新天地的郭沫若
  • 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评议
  • 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简论
  • 论英国呢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启动
  • 最新热门    
     
    正确渗透边缘学科知识,全面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史、经济史,还有文化史。教材讲述古代文化时,提到了历史上著名诗人、词人及其作品中的佳句,要上好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共赏名篇佳句,真是回味无穷。

      如讲《封建文化的高峰二――光耀千古的文坛》一课中的唐诗时,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从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们希望懂得更多的诗词知识和得到欣赏诗词的机会,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组织了一堂“诗词的赏析”活动课,重点比较空前绝后的两位大师――李白与杜甫。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的资料,国河山的-,豪迈洒脱的诗风令人敬仰。一学生娓娓动听地朗诵了他一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首先让学生设想出这样一幅情景:诗人到茫茫的江风欢送友人,将友人送上船后,眼前是长江中的一叶孤舟,接着,孤帆扬风而去,诗人看到的是远去的帆影,一直看到帆影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诗人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浩浩荡荡流向天水交接之处。这样,诗人笔下悠悠的惜别之情和长江浩渺无际之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绘画水平好的学生,竟然禁不住在纸上浓墨重彩地画了起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识跃然纸上,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和-,如同把人们带入了“孤帆远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仙境中,“死”的历史,枯燥的历史,在课堂中“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录音机里传来雄浑的男中音,朗诵着李白的《秋甫歌》和《望庐山瀑布》,配以教师适当的引导,把李白运用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之中,在历史课中,学生懂得了夸张和想象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缺了这两者,李白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了。一首杜甫的《春望》从悲愤惆怅的语调中,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把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得十分鲜明,介绍《石壕吏》以后,看着投影片上乡吏夜捉人的惨景,学生说:“望着即将离家的白发老婆婆,我的心都快碎了,”这首诗好像把我们带入了1000多年前的石壕村,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仿佛听到了远处隐隐约约的哭泣声,难怪后人称杜甫的诗为“诗史”,人为“诗圣”呢!历史课年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了读诗不仅可以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学史。

      师生共赏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意识,也启迪了学生的心灵,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知识的广泛性。

    [1] [2]  下一页

     

      二、“政史是一家”。历史教学中,对-知识的正确迁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让学生利用-课中学过的时事,新闻来为历史学习服务,培养学生正迁移能力,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我们从媒体中获悉,日本新政府在审议并通过的历史教材忆中,歪曲日本侵略中国以及亚洲邻国的历史,受到了这些国家的普遍不满和强烈谴责这一新闻。历史课中,正好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在学生学习中国史“日本侵华”的基础上,试问学生,联系所学,发表一下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和对策,先让学生讨论,顿时教室一片沸腾,个个义愤填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日本这个军国主义者根本没有诚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建立友好互助关系,我们要时刻提防他;有的说,证明他不承认过去的侵略史,是对中国人民乃至亚洲各国人民的一大侮辱,我们更与韩国一起坚决反对,作不懈的斗争,直至与历史事实相符为止;这时老师插言,如果他还是一意孤行怎么办?有的说,我们要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待到东山再起日,先礼后宾地督促他澄清历史……。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观点的得与失,无论同学们有怎样的见解,总之,能让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积极思维,各抒已见,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潜能,也达到了强化历史情感的教学,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和广阔性方向发展。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永恒的理念。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联系现实,同时反过来又为现实提供借鉴,也是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之一。

      如:讲到《君主专制-的顶峰》一课中,提到了贪污之王――和珅,针对学生从焦点言谈中,新闻中见到了一些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和党中央近来倡导的反腐倡廉精神,创设问题情景,讨论:结合课文和现实中的阴暗面,谈谈腐败问题。联系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同学们个个唾沫横飞,更是人人喊打,又把和坤聚敛钱财与广大老百姓民不聊生相对比,看到腐败的清朝,贪婪的和坤,同学们又是诅咒和坤,又是指责昏庸的清政府,分析得出:腐败必将导致人民痛苦,百姓遭殃,国将不国,外强凌辱。从而从思想深处体会到了党中央的政策是十分英明的,要坚决拥护把反腐倡廉斗争作为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毫不松懈的一抓到底,绝不心慈手软。在一问一讨论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和坤这个历史人物的丑恶形象。只有这样,教师讲解建立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见,历史与现实交融,不仅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活用”,还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历史在现实中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史地也交叉。让史地知识贯通,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主学生思维大开,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创新意识。

      如初一教材中讲到:1141年南宋与金议各,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以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除了军事上、-上的原因外,其中还有很重要的地理因素,因为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秦岭(大散关)和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重要?分析得出:它的年降水量400mm—800mm的等界线,也是我国湿润带和半湿润带的分界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湿润带和半湿润带的分界线,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确实重要!”如果老师不讲述上述有产原地理知识,只单纯强调金和南宋议和的分界线是淮水,大散关一线,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之目的,体现不出学科的综合性,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昨天”发生的故事,必然涉及到一定的地点、地方,弄清历史史实所在地,可以帮助学生思路和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教材中不乏地图的插入,尤其是世界史,讲述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远,若不结合地图,学生将会纸上谈兵,空洞无物,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正好结合地图,为学生排忧解难。

    上一页  [1] [2]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