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二节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CSC
  • 第三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SC
  • 第四节 尼德兰革命.CSC
  • 第一节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CSC
  • 延寿(904—975)
  •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 道安(312,一说314—385)
  • 读体(1601—1679)
  • 善慧海(1617—1682)
  • 最新热门    
     
    第二节 欧洲前建国家的改革.CSC

    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18.0pt'>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欧洲主要封建国家改革前社会状况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具体历史的进步性。(2)通过欧洲主要封建国家改革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4.学法方面: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依据史实回答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欧洲主要封建国家改革前的社会状况是重点。欧洲主要封建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怎样进行的改革及改革的影响都是由改革前的社会状况决定的。改革前,欧洲主要封建国家地方割据势力比较强大,在-上严重威胁到各国封建君主的统治,在经济上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是欧洲主要封建国家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也可以说是主观原因。17~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这些国家都有了一定发展,与整个封建经济相比,还十分弱小,不能成为社会主要经济形式,由于它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经济形式,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权,要发展经济,新兴资产阶级要发展壮大,必然要借助王权的力量,于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联手进行改革。结果既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又使得资产阶级得到较快发展。由于改革前面对的社会问题有相同之处,改革内容总体基本相似。又由于改革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改革内容又同中有异,这个异既是各国具体情况的延续,也决定了这些国家以后发展的特点。

    2.难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多,不易掌握,是教学难点,这节课知识内容涉及到17~18世纪法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4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教材不是按照国别史叙述这段史实的,教师由于课时限制,也不可能依国别史带着学生学习这段历史。教材处理这段历史内容的原则是:先共性,后个性;先概括,后具体。这样安排的教材,知识容量大,不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过程,教材的编排无形中给教学平添了几分难度。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从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把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复习旧课

    师:(提问)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生:(回忆旧知识)

    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17世纪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则纷纷进行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盛极一时。这些封建国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是否违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改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二章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一、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师:首先请同学们注意17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指的是下列国家:法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教师最好出示当时欧洲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掌握这些国家的基本情况)

    我们先看看改革前的法国。16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冶金、玻璃、纺织等行业出现手工工场:涌现一批繁盛商业城市里昂、马赛等;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人数还很少。法国农民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0%。他们要承担地租,向国家交纳各种捐税,向教会交什一税,负担十分沉重。改革前,法国在经济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依据以上史实,分析、概括法国社会的经济特征)

    师:法国仍然是农业大国。16世纪后半期,法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新教徒的领袖亨利四世成为法国国王,建立波旁王朝。为使相互残杀的战争早些结束,亨利四世改信教徒较多的天主教,开始加强王权。继任亨利四世王位的是他9岁的儿子路易十三,于是王后摄政。一些贵族趁机发动叛乱,宗教战争又燃战火,法国再度陷入内战的混乱中。多年之后,叛乱才被平定。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即位,又是王后摄政,贵族们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发动叛乱,反叛的贵族一度占领巴黎,路易十四不得不出逃。他们还引西班牙军入境对抗国王,大约9年后法军才打败叛军。以上史实说明什么问题?

    生:(思考、回答。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贵族、宗教叛乱的时机寻找特点,发现改革前法国国王、地方势力、教会上层势力之间的关系,概括法国改革前的-状况)

    师:可以说改革前的法国几乎是在内战中度过的。每一次起事都是在王权相对弱一些的时候。这种状况又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王权的衰落给反对者以可乘之机。动荡不定的内乱给法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回答)

    师:-上不利于法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利于经济发展;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破坏。改革前法国统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反对势力强大,王权统治受到威胁。

    我们再看俄国的情况。17世纪俄国是在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当时俄国《法律大全》规定:逃亡的农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追回,他自己及其家庭、财产、打好的谷物及尚在田里的谷物全部应归原主人所有。17世纪末,买卖、赠送农奴成为普遍现象。整个统治阶级靠剥gIJ农奴为生,农奴劳动成为俄国经济的基础。由于俄国是内陆国家,对外部世界了解得很少,贵族中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全国识字的人也很少,因循守旧的思想十分浓厚。到17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的时候,俄国总共才有30个手工工场。图拉是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1660年只有7个铁工工场,119名工人,其中一半还是外国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俄国的经济是一种什么状况?

    生:(思考、回答)

    师:俄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成为当时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我们再看德意志。

    德意志名义上为“神圣罗马帝国”,面积比现在的德国还要大。

    17世纪末,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直到18世纪,德意志还只是个地理名词,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7世纪上半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浩劫,更加衰落。正像恩格斯说的:“整整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的倒在地下,被踩的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德意志共分布着360多个小邦国,1000多个领地,这里盛行诸侯君主专制,即每一个邦国或领地,自成一体,尽管有的邦国军队只有12名士兵,也割据一方。德意志请邦国中实力比较强的,只有普鲁士、奥地利两国。

    普鲁士,这个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请看教材小字内容。

    生:(学生看教材,回答问题)

    师:普鲁士是靠不断扩张领上发展起来的,军队作战经验十分丰富,国土扩大了,经济发展了,在欧洲仍然是二流国家。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普鲁士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改变现状,脐身于欧洲强国,成为他们奋斗的目标。

    奥地利位于德意志东南部在德语是“东方国”的意思。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从古

    罗马以来就是南北商货的重要集散地;境内有多消河横贯,是东西欧的连接地、南北交通枢纽。

    奥地利13世纪成为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从1452年以后,这个家族一直被推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特殊的-地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18世纪,成为拥有奥地利、波西米亚、西里西亚、匈牙利、尼德兰南部及意大利部分地区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由于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经济、民族、宗教差异性大,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发展,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改革前奥地利面临的紧迫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

    师:社会矛盾重重。加强统治,巩固政权,成为统治阶级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现在根据这几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我们一起概括一下,改革前这些国家社会状况的相同

    点与不同点。

    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经济两个方面分别回答)

    师:相同点——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都程度不同的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并有一定的发展。-上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不同点——法国封建割据势力强大;俄国-经济落后;普鲁士是欧洲二流国家;奥地利社会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特别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17世纪中期开始,为富国强兵,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国家的改革。

    (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们为当时这几个国家的君主们想一想,怎样才能巩固他们的统治?

    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分析是否可行。目的—一让学生走过一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师: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到18世纪前期先后进行改革的有: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胖特烈二世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的改革。

    由于这些国家改革前,面临的社会情况有相同之处,他们改革的措施也有很多相同的地

    方,请同学们看教材。(可让一位学生读教材;亦可让学生边看教材,边将重点内容划下来)

    -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比如法国,1661年22岁的路易十四宣布亲

    政。同时废除首相职位,改设御前高级会议,并亲自主持御前会议,听取大臣报告,签署一切国事公文,直接控制了中央最高级行政权。他还取消城市自治权,改市政机关的选举制为委任制。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生:(回答)

    师:经济上,封建国家的主体经济应该是农业,可是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没有重点发展农业,相反却大力发展工商业。这又是为什么?

    生:(回答)

    师:还记得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吗?

    生:(回忆旧知识)

    师: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欧洲各国和世界各地贸易不断扩大。商业,特别

    是对外贸易,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统治阶级在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的过程,发现工商业不受季节影响,比农业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收入。随着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说,16~18世纪在欧洲风行起来。什么是重商主义?请看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商主义的内容)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富有的标志是什么?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获得众多的金银?

    生:(回答)

    师:保证出口商品的价值超过进口商品的价值。由于当时对外贸易主要使用金银贵金属,这样做就意味着国库金银数量的增加,从而实现富国的目的。怎样才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贸易顺差?

    生:(思考,回答。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和经济常识思考。还可以引导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原始材料,理解路易十四所作所为的目的)

    师:国家可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提高进口关税,降低进口总水平。还可以鼓励制造业发展,使国家有尽可能多的货物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大量出口的需要,保持贸易顺差,增加国家财富。当时这些国家有可能将重商主义理论化为实践活动吗?为什么?

    生:(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后,在课堂上交流)

    师:重商主义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增强国家实力,正好符合这些封建国家的愿望。这种政策,实际上是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欧洲各国加强中央集权,为重商主义能够推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重商主义政策在这些国家得到实践,并使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法国利用国家财力创办了上百个“王家手工工场”,还采取种种措施(拨给手工工场主津贴和贷款,废除内地一些关卡,免除工场主和工匠的捐税和兵役等)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他们对外竞争能力。使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它与封建专制主义是什么关系?

    生:(讨论回答)

    师:重商主义是-上专制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又被叫做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

    军事上:军事力量是君主专制得以实现的保证,也是保证重商主义得以推行的坚强支柱。这些国家都大力扩充军备力量。比如普鲁士常备军增长到20万以上,按人口比例占欧洲第

    一同时各国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比如建立学校、支持艺术的发展等。

    -经济上的专制,必然要求思想文化的统一。例如法国路易十四不容许法国人民有天

    主教以外的任何宗教,要求全体国民必须信奉天主教,他认为法国只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强迫新教徒改信天主教,结果迫使20多万新教徒背井离乡,流亡国外。由于改革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改革的具体内容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关于法国,请看路易十四的画像。(可以让学生根据画像,谈自己对路易十四的直观感

    觉)给我的直观感觉是臃肿,透出的神情又是不可一世。由于他的童年是在动乱中度过的,

    深感君权的重要。一方面,用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的统治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另一方面,

    他还不容许任何人对他指手画脚。1665年当他得知巴黎法院要讨论他的诏令时,立即赶回巴黎。只见他,身着猪装,脚蹬高筒靴,手执马鞭,走进会议厅,对在座的人说:我命令你们解散这次集体讨论诏令的会议,禁止你们召集此种会议,并禁止你们任何人作此要求。取消了巴黎法院对国王法令有权表示异议的制度。他还依靠警察手段维护统治,用“密扎”盖有国王印章及签字的空白信件迫害异己分子,持有“密扎”的人,可将反对者的名字填上即被投入监狱,著名的巴士底狱就是当时关押-犯的场所,成为法国专制制度的象征。此外他还大肆宣扬“朕即国家”。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生:(解释字面意思)

    师:国王即是国家,国王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把法国的君主专制推到了顶峰,人称“太阳王”。

    关于俄国,(请学生们观看“彼得一世画像”)年轻的彼得一世身体魁梧健壮。为改变

    落后面貌,他在大力发展手工工场的同时,为满足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加强对外扩张的要求,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规定每25户出一名终身服役的步兵,同时不断改进武器装备,建立了一支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个兵种组成的20万人的陆军。他还从无到有,创建了一支有40多艘战船的海军舰队。为了掌握造船技术,他派不少学生去国外学习,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他还开办了各类军事学校,如海军学院、炮兵学校等培养军事技术人员和指挥人才。他曾经一再声称“水域是俄国所需要的”,甚至把这句话写在自己传记的扉页上。这是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那时俄国是一个内陆国家,要在欧洲扩张,进而称霸世界,首先要解决的是出海口的问题。彼得一世一生都以扩张国士为目标。

    18世纪的胖特烈二世和特蕾西亚女皇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启蒙运动高涨之时,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希望“开明君主”进行改革,使社会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于是,“开明专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君主就以“开明专制”自诩。胖特烈二世宣布:国王是国家的第一仆人。与路易十四“朕即国家”形成鲜明对照。他甚至请伏尔泰到他的王宫作客。他每天5点起床处理公事,要求所有官员只了解局部情况,不准掌握全部情况,他要求所有官员讲求效率,不准有丝毫主动性,他对他的官员们说“你们绝对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情必须直接通报我。”这是什么意思?

    生:(解释字面意思)

    师:在他看来国家的大权应该是谁的?

    生:(思考、回答)

    师:各级官吏与他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思考、回答)

    师:“开明专制”的实质又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阶级是在启蒙思想冲击下,表面上按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些主张在进行改革,实质上这些改革仍然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封建国家的改革。

    三、改革的影响

    师:这些改革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

    师:各国君主为什么进行改革?

    生:(思考、回答)

    师:这是一场自上而下,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的社会改革运动。它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可引导学生从-、经济、军事方面讨论、分析)

    1.-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法国和奥地利都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国力;俄国,1721年彼得一世称皇帝,俄罗斯也改名叫帝国,由一个偏远的穷国成为欧洲强国;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一流国家。历史上甚至称这一时期为君主专制时代。

    2.经济上,由于大力推行重商主义,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下,得到较快发展。例如,17世纪末法国大约拥有近200家手工工场,法国的丝织品和时装成为各国追逐和模仿的对象,俄国也成为了铁器和帆布的出口国。经济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增加财富,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也由小到大发展起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生:(思考、回答)

    师:封建统治阶级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些封建改革也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说明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军事上:改革使这些国家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法国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路易十四自以为天下无敌,在他统治的后期,把法国拖入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中,长期与整个欧洲为敌,结果到他死时,国债高达25亿里弗,相当于国库16年的总收入。法国大约十分之一的居民沦为乞丐。

    俄国成为海军强国;普鲁士推行军国主义,不断扩大领土,在争夺德意志的霸权上,成为奥地利的强大对手。

    所以改革又为各国提供了军事扩张的资本。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生:(引导学生从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认识改革的作用)

    师:改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客观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作业:(略)

    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  马慧英

    [简评]针对这一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的特点,执教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在分析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本质时,联系到了十四五世纪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化解了认识改革的主观日的和客观效果关系的难度。二、注重抓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对四个国家的改革,无论是讲述史实还是分析历史特征,教师始终注意把握客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的特点。使学生对分割的四个国家改革史,建立起一个整体、系统、结构化的认识。三、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共设计了29个问题,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通过自主学习体验探究重点和难点问题。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