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六节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CSC
  • 第一节 自然科学.CSC
  • 第二节 文 学.CSC
  • 第三节 艺术.CSC
  • 第一节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CSC
  • 第二节 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CSC
  • 第三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CSC
  • 第二节 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CSC
  • 第三节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CSC
  • 第四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CSC
  • 最新热门    
     
    第四节 苏朕的社会主义建设.CSC

    =MsoPlainText style='text-indent:18.0pt'>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经济政策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家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由此苏俄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讲述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3)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斯大林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所谓苏联模式,致使个人崇拜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问题,注意横向对比。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本节重点。新经济政策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它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

    2.难点分析:对斯大林的经济-体制的评价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受经验、阅历、理论水平的制约,对事物往往持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看法。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取得重大成就,又存在着严重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社会主义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并不容易。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苏联模式曾经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既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它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只能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影响。在一节课时的有限时间里让学生领会清楚此问题是困难的,只能有一个简略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

    师:我们前面曾经学习了俄国的十月革命,请同学们回忆,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后能不能一心进行经济建设呢?为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对,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反动势力是不会允许苏维埃建成的。这就使苏维埃俄国在建立后又经历了三年的国内战争,1921年苏维埃政权才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的制定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1921年苏俄的国内形势如何?

    生:(思考、回答)

    师:第一,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第二,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危机”。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要点

    师: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新经济政策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内容,它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制定,不断完善的。

    第一,农业方面: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又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21年5月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后因实物交接在实践中行不通,遂放弃产品交换的作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

    第四,分配制度的改革: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采取了多种分配形式,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师:给同学们几分钟结合内容讨论、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生:(讨论)

    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意义是: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你有什么认识?(给学生几分钟讨论)

    生:(回答)

    师:(在归纳、评价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简略谈几点看法)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

    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不抓经济建设,政权就不可能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苏俄为什么建立之后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呢?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战胜国内外敌人,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③我们还应认识到执政党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否则就要犯错误。

    3.苏联的成立

    师:苏联成立之前,约有20个苏维埃共和国和若干自治州。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文化建设和国防、外交斗争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1922年12月,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联成立。最初加入苏联的有四个加盟共和国。统一的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1.列宁的逝世

    师:1924年1月ZI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对国际-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并归纳列宁的贡献。

    2.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师: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师: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到1921年苏维埃政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1925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到1937年苏联的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说明什么?注意与此同时的帝国主义国家正面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生:(讨论)

    师: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当然苏联的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学生看书归纳)

    师: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要注意:第一,苏联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破坏中建设社会主义的,它的建设受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而且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东西。因而出现严重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苏联的建设经验对此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苏联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是存在的。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师: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新宪法的规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体制

    师: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它在-方面的特点: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体制呢?

    生:(回答)

    师:该体制曾发挥了巨大作用,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体制是同当时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后来,它越发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师: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使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务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做偶像顶礼膜拜。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师:30年代,在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越大,阶级斗争就越尖锐。在此认识下,苏联在30年代进行了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大清洗运动的后果,使个人崇拜更加盛行,使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愈发僵化,严重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师:造成大清洗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国际环境的复杂险恶(包括外国间谍机构所施的阴谋诡计);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使用群众运动大造声势的方法和逼供信等违法手段,等等。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苏联的-体制,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随着个人崇拜的日益发展。斯大林独揽大权,实行家长制领导,重大决策由一个人决定,国家的法律轻易被领导人所否定,而党纪国法又制约不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内务部成了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向斯大林个人负责的机关,致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此后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此后严重制约苏联的发展,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北京市第九中学  邢  军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