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世弄的经济危机和-危机.CSC
  • 第五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CSC
  •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CSC
  • 第二节 第二天世并大战的转折和胜利.CSC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CSC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CSC
  • 第三节 美国的霸权政策.CSC
  • 第四节 苏朕的社会主义建设.CSC
  •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SC
  • 第二节 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CSC
  • 最新热门    
     
    第四节 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CSC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学会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印巴分治和亚非会议的有关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概况是本节课的重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受到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其特点是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胜利,诞生了一系列独立国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特征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2)亚非会议是本节课的重点。亚非会议是在亚非

    国家纷纷独立,各国之间出现了联合进行反帝、反殖斗争愿望的背景下召开的,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与团结;此后,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开始摆脱了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因而,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1)印巴分治的原因及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印巴分治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一,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印度分成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两大党派,在印度独立建国问题上,两党存在分歧。其二,英国为了继续保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不断进行分化和挑拨,使印度最终分裂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因而,“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印巴分裂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继续控制印度的反映。印巴分治为以后两国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祸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使其认识到殖民主义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殖民地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正确处理好内部矛盾,一致对外,才能使国家长久安定和发展。(2)巴勒斯坦问题是本课的难点。长期以来,阿以冲突不断,中东地区动荡不安,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英美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

    课堂教学设计

    师:请同学们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几种势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力量也得到发展,各国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四节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高潮的。(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概况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民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这样,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指图)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较突出的事件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和独立、以色列的建立。

    2.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s1页最后一自然段,了解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简单经过)生:(阅读教材)

    3.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印度人民先后进行了哪几次重大斗争?结果如何?

    生:(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印度人民曾多次进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其中较突出的事件有: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和1920年开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些斗争都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各阶层人民经受了锻炼,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民又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据材料记载,1945年印度爆发了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7年又增至1811次。同时,还爆发了水兵起义和特仑甘纳等农民起义。这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但仍采用“分而治之”的方针。那么,英国为什么要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是什么呢?请看材料:

    材料一  特仑甘纳起义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使英国统治者感到恐惧。当时的印度好似一艘载满-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对英国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之前把火扑灭。材料二艾德礼说:“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日前的形势是行不通的。1946年的局面不是

    1920年、卫93O年、甚至卫942年的局面……”

    ——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艾德礼所说的“过去的公式”指什么?他为什么说“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的形势是行不通的”?“分而治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生:(阅读、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单总结)“过去的公式”是指英国传统的镇压政策。镇压政策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这次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镇压会引起更强烈的反抗;同时,二次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受到极大地削弱,它也难以抽出足够的兵力进行镇压。因此,英国只能改变传统的统治政策。“分而治之”的政策反映了英国企图继续控制印度的野心。

    1947年,最后一任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出示《印度的独立和分治》图。指图,强调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同年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印巴独立标志着英国长达19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但是,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却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后果。(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小字。思考并讨论:印巴分治和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阅读、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意见作简单总结)印巴分治固然有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但根本原因则是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以及为了达到分治目的而进行的分化和挑拨。从这一问题中我们认识到,殖民主义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殖民地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最终赶走殖民者;同时,也只有团结起来,解决好内部矛盾,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发展、壮大。

    4.以色列建国和巴勒斯坦问题

    师: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阿以冲突不断。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有学生答出且较圆满,老师可以不讲;如果回答不圆满或没人回答,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小字和难民图。)

    生:(阅读、思考、作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所谓巴勒斯坦问题,是指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并不断扩张,导致阿以冲突而引起的国际问题。它是英国为了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而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造成的。二次大战后,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于1947年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但是,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巴勒斯坦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师: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下,非洲人民也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这个高潮首先在北非掀起。(出示《北非国家独立形势图》)

    二、北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1.概况

    师:二次大战中,北非地区是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之一。大战中,北非人民经受了锻炼,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指图)50年代,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先后取得独立,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和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战争。

    2.埃及共和国的建立和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收回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二自然段和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埃及独立运动的简单经过。思考埃及独立运动的性质)

    生:(阅读、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同时又是一场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师:阿尔及利亚是法国在北非统治时间最长的殖民地,一百多年来,阿尔及利亚人民为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曾进行了五十多次武装斗争。二次大战结束后,这里的人民再次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86页,要求学生了解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运动的经过,分析意义)

    生:(阅读、思考并作答)

    师: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法国长达130多年的殖民统治,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亚洲和北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请大家思考一下,以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有关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内容?和以前的民族独立运动相比,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突出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原因部分可以让学生讨论)

    生:(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意见作简单总结)19世纪上半期,亚洲人民掀起了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一次大战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和以前的民族独立运动相比,二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纷纷胜利,诞生了一系列独立国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次大战打垮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削弱了英法两大帝国主义国家,动摇了殖民统治的基础;第二,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发展和壮大,使国际上和平、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大;第三,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经过二次大战的锻炼,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力量也发展起来,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第四,亚非人民经过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且各国基本上都实现了全民族共同抗战。

    师:随着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到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获得独立的国家已达30多个。它们在独立之后都面临着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任务,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亚非国家的国际地位,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形成,亚非国家感到,单靠每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在两强之间获得发展的,他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发展和壮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非会议召开了。

    三、亚非会议

    1.会议的召开

    师:请看录像(播放《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节选亚非会议一段,约5分钟)从录像中我们欣赏到了周恩来总理那种天才的外交家风采,我这里还有一段总理讲话的内容,(出示材料)请大家结合录像和材料,思考下面一些问题。

    材料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问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思考:(1)周恩来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方针中“求同”的基础是什么?“存异”指什么?

    (2)亚非会议的召开,特别是周恩来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有何影响)

    生:(阅读、思考并作答)

    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第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因为与会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使会议难以顺利进行。“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发展。“存异”是指与会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周恩来的讲话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使与会各国更了解中国、更相信中国,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因而,使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2.会议的成果

    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代表团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成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最后一自然段和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会议的主要内容。思考并讨论: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它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生:(阅读教材,明确内容,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意见作简单总结)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舞台。亚非会议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它的圆满成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大大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民族民主运动是巨大的鼓舞,加快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步伐。亚非会议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找到了消除隔阂、增加团结的共同基础。它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种精神对亚非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结:(略)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启凤

    [简评]本节教学内容知识单调、头绪多并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特点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执教人在教学过程注意了以下几点:一、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离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于学生的阅读、思考、回答问题、讨论等主体性活动中的作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化解了历史问题认识的难度。二、教学重视直观性。执教人选用的图片和录像片既创设了历史情景,也活跃了课堂;课上选用的三幅地图,达到了将琐碎的知识条理化的效果,有益于学生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特征。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实现教育目标。课上《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节选不仅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更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外交方针和原则的理解,认清了我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