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CSC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CSC
  •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CSC
  •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CSC
  • 第七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CSC
  • 第二节 学术和教育.CSC
  • 第三节 文学艺术.CSC
  • 第一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CSC
  •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CSC
  •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CSC
  • 最新热门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SC

    方面: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佬《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是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点。这个决议,是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

    2.难点分析;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难点。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难点。它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史实逐条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设计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板书第八章与第一节课题)。

    一、在徘徊中前进

      1.“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教材的叙述,分析概括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科研成果徊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并概括)

    师:“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这是邓小平对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工作总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徘徊局面,主要是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由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决同“左”的思想进行斗争。使徘徊中的中国人民又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2.邓小平的复出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春天

    师:在“文革”期间,有知识成了罪过。当时流行的权威观点是“知识越多越愚蠢”、“越反动”。这样,许多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受到打击和迫害,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畸形发展。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由于他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使沉寂了十年之久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春天。(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及插图,理解体会整顿的意义。并强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重要性)

    师:1978年3月18日,是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的振奋。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广大的知识分子如鱼得水,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请同学们看,邓小平是如何整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引导学生归纳)

    生:(阅读教材,了解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师:“文革”的十年动乱,给中国破坏最大的是对经济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开始全力整顿经济,从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了解“文革”给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党和政府的整顿措施)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师:毛泽东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所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正确呢?请同学们看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场大讨论。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现这场讨论的背景、目的、结果及意义。重点强调讨论的结果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这场讨论是怎样展开的)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也结束了数千年来“礼”的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请同学看邓小平是怎样评价这场讨论的。(出示下列投影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良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

    生:(与教师共同看录像)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认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些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99页节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材料,加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认识和理解)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史实、参照教材中的评论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有人称它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下去完成一个小论文,题目: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会议的相同之处?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是怎样展开的。强调1980年对刘少奇的平反)

    生:(阅读教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后党的一系列落实政策及产生的影响)

    生:(阅读小字典内容)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愉议》师:为了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特别是对“文革”的历史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的论断,以便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1981年6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次大会通过了一个重要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决议”形成的原因、通过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重点强调内容和意义)

    生:(阅读教材,分析并概括)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201页的史料,通过了解“决议”中是如何对伟大毛泽东进行评价的,进一步理解“决议”的内容及意义)

    生:(阅读史料,理解体会)

    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看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义在于它全面总结和客观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使全党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利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小结(略)

    北京市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李秀兰

    【简评】本节教案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的教学很有特色。教师围绕“左”的路线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负面影响,“文革”结束党和国家亟待拨乱反正、邓小平复出后的贡献、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等历史事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面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三中全会后,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位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2)通过对农村和城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及结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和学习历史的习惯。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经济体制。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认识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是重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又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难点分析: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难点。学生阅历和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一些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事实,由具体到抽象。课堂教学设计1978年中国-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新时期的里程碑,这次大会制定了一系列关系着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请同学们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生:(回答问题)

    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中国-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板书第二节课题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现代化?

    生:(回答)

    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是建立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投影出下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现代化福建,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生:(同教师一起阅读理解资料

    )师:资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主要是指经济体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发民生产力的关键是要有适应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

        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

    生:(阅读教材并理解)

    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进行改革?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然后又推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请同学们想想,我国为什么要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生:(思考回答)

    师: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80%,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我国就不可能摆脱贫困。所以,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什么?是哪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请同学们看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师:从原因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生产管理过于集中,搞大锅饭。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家在农村的,大概很熟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及实施后产生的影响)

    生:(阅读教材小字)师:(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及意义)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克服了曾经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窝工低效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从而摆脱了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3.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农村中由于管理过于集中,束缚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城市中,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效益?我们从中共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可以找到答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204页中节选的材料)

    生:(同教师一起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师: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知识,由于所有制成分单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如何改革才能使企业有活力?请同学们看教材中的介绍,国家是如何对城市经济进行改革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师:通过这样的改革,要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请同学们继续来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引导学生阅读分析204页“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而明确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材料)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进一步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生:(阅读教材)

    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建成肿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从而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用电脑软件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生:(与教师共同学习)

        2.对外开放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讨论:我国对外开放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它同旧中国时的“门户开放”有什么不同?

    生:(互相讨论,宣布讨论结果)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三、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教材中206页“1996年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表中的数据,从宏观上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工农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具体成就。1.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农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意义)生:(阅读教材并概括)2.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师:(利用电脑演示《1978~1994年工业建设部门重要工程示意图》)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3.对外贸易和科学文体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生:(阅读教材了解)师:(简要介绍我国小康水平的标准)小结(略)北京市昌平教师进修学校  李秀兰

     

     

    第三节 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共十二大及其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能力方面:

    (1)通过中共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对学生进行安定团结的教育。

    (2)通过中共十五大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五大是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大会。

    (3)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使学生会联想思维方式。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和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共十三大是重点。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十三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本章内容和本节内容。

         (2)中共十五大内容及意义是重点。这次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发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我们在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吹响了号角。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教育学生自觉地为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

     2.难点分析: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难点。教材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只有提出,没有具体内容,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下理论,才能理解基本路线;让学生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显示出来,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形成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中共中央于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哪位同学给大家谈谈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生:(思考并回答)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农村改革也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对外开放方面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随后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这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改革使国民经济走上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台阶。中国人民正在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板书第三节课题)

    一、走自己的路

       1.工作重心转移

    师: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然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实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让学生结合文字叙述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

    生:(阅读分析并概括)

    师:党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是以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的。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作了科学分析,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现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建成四个现代化,要走自己的道路。

    2.走自己的路

    师: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适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生:(阅读教材小字的内容,了解邓小平根据国情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

    3.中共十二大

    师:1982年9月,中国-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致开幕词,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理论,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阅读课文中邓小平开幕词内容)

    师:(分析讲解)在中国革命中,我们遇到过挫折,靠背诵马列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国外经验解决问题,曾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情况)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考从这种精神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走自己的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不仅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师:请同学们看第112页左上图,这是山东省沂原县的农民高兴地购买了电视机。通过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拨乱反正过程中,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席泛滥的情况下,合肥、北京等地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数学生出于各种情绪上街游行,极少数人出现-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为保持正确的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四项基本原则

    师:1982年我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内容

    生:(阅读记忆并分析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师:邓小平说:“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此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党内领导人贯彻不利,加之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导致1989年的一场-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平息了这场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前进。

    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中共十三口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师: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突出的贡献首先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大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程度,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开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大约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就是我国基本的国情。我们党根据这一科学论断而制定基本路线。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的理论,实事求是地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来想问题办事情。

    生:(阅读有关基本路线内容)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路线内容,其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讨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

    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内容,了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三步战略部署)

    师:第一步的任务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任务也即将实现,第三步目标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尤其是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2.中共十四大

    师:中国-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加快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用电脑或投影仪打出有关资料,“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下不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让学生读资料内容,要求学生归纳概括十四大的主要任务)

    生:(读资料,思考、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学生代表发言)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总结)首先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高度评价了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总书记说:“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在报告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归纳概括为9个方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在高一经济常识课中都学到了,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

    生:(回顾、自由讨论)

    师:(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总结)这次大会还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江泽民说:“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引导学生回忆前两代领导集团的核心和功绩)领导我党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及实践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的重任就落在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

    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师:1997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为我们开拓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将四化建设推向前进。1997年9月,中国-党在北京召开了20世纪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第十五次大会。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请同学们看课本有关内容并思考归纳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

    生:(看书、思考、归纳,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师:(在学生思考归纳基础上分析)

     1.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师:这次代表大会首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江泽民说:“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让学生思考、讨论邓小理论形成过程)

    生:(思考、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师:(对学生讨论发言做归纳总结分析)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8年,全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概括出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很重要的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基本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四大上,江泽民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十五大修改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的理论旗帜不动摇,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

    。2.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师:(让同学们看教材有关内容,并归纳)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师:(分析概括)这是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这也是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从现在起到21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同学们:这十年我们共同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3  十五大的意义

    师: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为我们在下个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小结(略)北京市昌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傅淑杰

    【简评】本节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执教人在教学过程注意了以下两点。

    第一,兼顾了-学科和日常-生活对本节教学内容的渗透,讲课注意到和前者共性所在,更突出了用历史思维看今天-的学科特点。

    第二,突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教师对市场经济、十五大和邓小平理论,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这种做法也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第四节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中国-党对国民党当局攻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变判;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2.能力方面:

    (1)通过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香港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交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会比较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顺利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是难点。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作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师: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陆真正实现了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愿望,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神圣使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方式,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引导学生分析)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应该看到,武力解决,总会造成损失,不仅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文字叙述分析并概括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

    生:(分析并概括)

    师:(结合学生的认识进行简单总结)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都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但是要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统一使命,就必须找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迈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第一步。1981年时又做了解释说明。

    2.中国-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

    师:(投影出示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一)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的,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师:(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国-党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引人注目的是“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是提出“中央与地方谈判”正是我们充分考虑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后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明确中共在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敌对了近30年,此时中共提出了如此宽松的政策色不是偶然的。(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说,台湾同胞在与大陆分隔的这30年中,逐渐接受了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但也从未忘记海峡两岸的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为了加快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色想。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明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思想“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应该承认,“一国两制”是保持台湾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案;是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整体利益;是中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为全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不过,因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却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二、香港顺利回归

    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

    师: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要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一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应当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中英会谈伊始,撒切尔夫人“挟福克兰群岛胜利之威”访华,不想把香港交还中国。英国政府代表开始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接着提出“以主权换治权”,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这实际上是要求变想的主权。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此后中英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终于在1984年12月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引导学生分析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中英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结果,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它证明中因世界上是值得依赖的国家。师: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对香港问题的12条基本方针政策。(出示12条基本方针政策的部分内容)(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物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五)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八)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九)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英国和其它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英国和其它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十)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定有关协定……可自行签发出入香港的旅行-。

    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及其与对台湾政策的异同点)

    生:(分析材料,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可以看出,“十二条”内容的实质就是“一国两制”,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与对台政策相比,香港不可保留自己的军队,还是不同的历史情况决定的,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香港问题是我们恢复行使主权。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师:香港问题和平谈判成功,为同样久而未决的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两个声明发表的历史意义)

    生:(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3.香港回归祖国师:(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剪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生:(边看录像边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二、海峡两岸的交流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原因)

    生:(阅读材料,分析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引导学生分析阻碍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和推动祖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因素)

    生:(分析并概括)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尽管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还有不和谐的声音,还有来自台湾岛内和国际上某些-势力的干涉,但是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指导和港、澳地区的顺利实践下,在祖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在全国人民的势切支持期待和全世界所有华人、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推动下,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盼望着。

    小结(略)北京市昌平二中  纪连海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