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两汉
  •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CSC
  • 第八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SC
  •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CSC
  • 第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CSC
  •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CSC
  • 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战国时期
  • 最新热门    
     
    第二节

    !supportLists]>①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原来封建割据混战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生产得以发展起来。

    ②    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3. 能力培养

    三国是历史的分裂时期,但并非历史的停滞,经济在发展,民族融合在加快,分裂中孕育着生机,从中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国、西晋、民族融合。

    板书设计:

    一、            三国经济的发展

    1. 曹魏重视农业

    2. 诸葛亮治蜀

    3. 孙吴开发江南

    4. 三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            西晋的短期统一

    1. 西晋的统一

    ①    魏灭蜀  ②西晋建立  ③西晋统一

    2. 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

    三、            少数民族的内迁

    1. 内迁的少数民族

    2. 内迁各族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及其反抗斗争

    教学过程:

    一、            三国经济的发展

    1. 魏  水利工程的兴修,淮河流域,保护农桑。马钧制成灌溉工具翻车。(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作用:北方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 蜀(诸葛亮治蜀)

    ①    减轻赋税,奖励农耕;

    ②    都江堰的维护,设堰官,为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③    丝织业发展,蜀锦(诸葛锦),行销魏、吴,成为蜀重要的财政来源。

    ④    开发西南地区  七擒孟获  诸葛亮采纳马肃建议。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作用:诸葛亮为蜀国经济恢复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3.

    ①    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北方农民带来先进耕作技术)

    ②    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230年,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夷洲同内地的联系。

    二、            西晋的短期统一

    1. 西晋的统一

    ①    263年,魏灭蜀。(司马氏权倾朝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②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建立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③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2. 西晋统一的短暂(280-316)

    原因分析:

    ①    由于西晋统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了阶级矛盾,晋惠帝,“八王之乱”16年,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②    民族矛盾激化

    内迁的少数民族,遭到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

            ③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    304年,刘渊建汉。

              316年,西晋灭亡,统一局面宣告结束,社会又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之中,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

    注意:①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同少数民族贵族起兵反晋有本质区别,前者是正义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后地用各族人民反晋斗争来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统治。

    三、            少数民族的内迁

    ①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②    内迁开始的时期  东汉

    到西晋初年,内迁到甘肃、陕西、山西、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③    内迁各族受到民族压迫,被迫抗争,有力地打击了西晋的反动统治。

    怎么看待这一民族大迁徙?

    ①    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    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达的文化,推动了内迁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进步;

    ③    促进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作业:P84  第2题和练习册相应练习。

    课后记: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