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道路
  • “新思维”--东欧剧变的催化剂
  • 欧洲近代文学与资本主义发展
  •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
  • 关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几个问题
  • 简评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政策
  • 如何认识俄国1905年革命
  •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哪里?
  • 如何理解“阶级关系变动”
  •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最新热门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几点认识

    更好地向全国人民进行关于总路线的宣传,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准确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因为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也有非社会主义的成分。社会主义成分正在日益增长,非社会主义成分正在逐步被改造,它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为什么要有过渡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消灭阶级剥削,使全体劳动人民得到彻底解放和幸福,大家过自由和富裕的生活,这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胜利以后,都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其它经济成分,才能够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消灭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这就具备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我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一)社会主义经济(国营工矿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很大,但是很集中,并且掌握着重要经济命脉,所以处于领导地位,并在日益发展;(二)半社会主义经济,即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合作社经济;(三)小商品经济(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这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国家经济和私营经济互相联系或合作的经济;(五)资本主义经济(私营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五种经济成分最基本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三种基本经济形式的基础上存在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过渡时期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在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改造我国的国民经济,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国家惟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就是把个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劳动人民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集体所有制)。最后,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就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能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摘自:《历史学习》2001.5.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