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
  • 浅析民国初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 希特勒为什么要保留维希政府
  •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
  • 台儿庄战役为何能取得胜利
  • “三大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 正确区分“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和“大棒”“金元”并用政策
  • 法国二月革命后为什么没有遭到欧洲各国的干涉
  • 最新热门    
     
    日本没有真正反省二战侵略罪行的根源

    斯主义罪行彻底清算,便利了军国主义复活。日本投降后美国实行对日单独占领,一切事务都由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决定。盟军虽对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但美国出于冷战和*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右翼势力,停止执行追究战犯的政策,草草结束了对战犯的整肃。中国虽是遭受日本侵略最严重的国家,但在日本战败后,中国内战又起,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听命于美国,在处置日本问题上,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很难对清算日本战争罪行发挥有效影响和监督作用。据统计,1947年9月至11月,占领军释放了24名重要战犯,次年又释放了19名战犯。至1951年底,在整肃的21万余人中,实际解除整肃的达20万人,真正整肃的廖廖无几。解除整肃的大部分人,非但没有改过自新,反而重操旧业,有的返回政界,有的重建右翼组织,成为战后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孽种核心。

    第二,战后日本政权建立的基础阻碍其反省战争罪责。战后日本保留了天皇制,政府成为美国占领军的执行机构,作为国家机器继续运转,没有实质的改变。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专制君主制,天皇总揽国家大权,是产生军国主义的基础。1926年2月上台的日本天皇裕仁,推动和指导了一连串的侵略战争,是侵略的罪魁祸首,是最大的战犯,本应受到严惩,但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对其战争罪责的追究。尽管战后日本新宪法解除了天皇昔日的大权,但由于天皇处于“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这一特殊地位和日本国民对天皇的信仰,故保留天皇制对于日本彻底追究战争责任,反省侵略战争罪行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另外,日本战后多届政府中许多人都是旧体制的继承者。可想而知,由这种人组成的日本政府,是不可能对过去的历史有正确的态度和立场的。

    第三,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影响深刻反省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缺乏深厚哲学文化传统,崇尚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它极力鼓吹“皇国精神”和“皇国之道”,自诩日本民族应当统治世界,并使这种充满宗教迷信的理论,成为支配日本民众的思想意识,这是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的文化基础。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久,便走上了疯狂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军队的残忍和灭绝人性,在近代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日本的疯狂侵略扩张和残暴,往往并没有外部逼迫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是有缺陷的民族意识作怪。从50年代到80年代,随着经济、军事力量的增长,战后被压抑的狂妄意识又有所复苏,“新国家主义”思潮出笼,“大和民族优秀论”再次泛滥。其翻案活动更日盛一日,如日本内阁大臣称南京大屠杀为“虚构”,把对外侵略说成是为了日本的“自存自卫”,是“解放亚洲”等。难怪有良知的日本人士说,日本是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美国的乔治弗里德曼和格雷迪思·勒巴德也说:“日本从来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义。作为一个国家,它从来言行不一。”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日本的近现代史。

    第四,日本没有深刻反省,与其所处的地缘-也有直接关系。日本是东亚岛国,周边没有能对它真正构成威胁的强国。战败前,本土未遭地面直接攻击,海外尚存100余万军队,还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这些因素成为美国考虑保留天皇制的重要条件。日本的投降过程和投降事宜的安排,实际上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使美国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重建日本。随着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大陆的失败和苏、美冷战的加剧,扶日问题日益成了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内容。于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放宽了对日经济的限制和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整肃,没有彻底清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残余势力,留下了复活的祸根。日本也把美国必须借助它作为可利用的一大资本,在亚洲狐假虎威。另外,日本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少数人对外扩张的贼心不死。

    综上所述,日本在反省二战罪责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不是孤立和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传统文化根源。日本的不认罪、美化侵略历史的事件不仅过去发生过,今后还会继续发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

    摘自:《历史学习》2001.6.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