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怎样认识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
  • 浅析民国初年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 希特勒为什么要保留维希政府
  •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原因
  • 台儿庄战役为何能取得胜利
  • “三大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 日本没有真正反省二战侵略罪行的根源
  • 关于“1815-1830年的法国”的几个问题
  • 最新热门    
     
    为什么说西藏在元朝才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的一些地方首领对成吉思汗称臣纳贡。后来成吉思汗去世,其子窝阔台即位,将我国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封给他的次子阔端。1240年,阔端派大将多达纳波率军进藏,并驻留了一段时间。返回驻地凉州后,他向阔端建议对西藏用和平方式统一。于是阔端下书召请当时西藏佛学造诣最高、影响最大的萨迦派领袖萨班来凉州洽商。萨班接到诏书,在与西藏各地首领达成共识后,于1244年起程,以63岁高龄,携年幼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长途跋涉抵达凉州。1247年,阔端和萨班通过协商,达成西藏直接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协议。接着,萨班给西藏各地僧俗首领写了一封非常著名的信,信中强调指出,西藏归属中央管辖已是大势所趋。阔端决定派萨迦派官员管理西藏一切事务,西藏各地首领和官员地位不会改变。信中要求各地缮具官吏、户口、清册、赋税三份。一份自己保存,一份交阔端,一份交萨迦。阔端将派官员来藏,会同萨迦人员议定税目。总之,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见,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中央对其正式行使主权。从此,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二、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

    如果说西藏归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进程是由阔端和萨班两位伟大人物开创的,那么,完成和完善这一历史进程的,则是他们的继承者元世祖忽必烈和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清查户口,确定贡赋,设驿站和军站,推行乌拉制度,驻扎军队,设置各级管理机构,实施元朝的法律和历法,任免地方的各级官吏,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1.元朝中央政府确定西藏的地方行政区划。

    元朝中央将藏族聚居地区分为三部分,设立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斯即后来西藏所辖的前藏;藏即后藏;纳里速·古鲁·孙即阿里地区。当时把乌斯和藏所辖地区分为十三个万户加以有效管理。这些均是在元朝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也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实施的,权在中央。

    2.元朝中央政府决定西藏的政权体制。

    1264年,元朝中央政府设总制院(1288年改为宣政院),统一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任命萨迦派首领萨班之侄八思巴为国师,并派他担任总制院第一任院长,使他成为中央政权的第一位担任高级官职的藏族官员。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元帅、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和万户长等职,都是由国师提名,皇帝委派。各级官员都是僧俗并用,军民通摄,这种僧俗官员并用的制度,成为后来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雏形。

    3.元朝中央政府册封、任免西藏地方官员和领袖人物。

    1260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1271年又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此后,元朝历代皇帝都选封萨迦派代表人物为帝师,成为定制。元世祖还封八思巴之弟恰那多吉为白兰王,授予金印,首开藏人踢封王爵之例。1280年,八思巴圆寂,元世祖追封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元朝中央政府不但封萨迦派首领,也封赠各万户长及其他重要官员。当时已形成一个例规,只有得到中央王朝赐封的封号和印铃的首领,才有统治一方的权威。例如蔡巴万户长、直贡万户长都有元朝朝廷大司徒的封号,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派使者日夜兼程,赶往成都,从元朝朝廷求得大司徒名号和印铃,令其子孙世袭,为他后来推翻萨迦政权统治西藏地区取得必要的名分。

    4.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派兵平息西藏地区的内战。

    元朝中央政府一直在西藏派驻军队,并且多次派兵平息西藏内乱,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这是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领土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1290年,元世祖派王子铁木儿率兵进入西藏直贡地区,与萨迦派本钦阿迦仑一起平息直贡噶举派的反抗,从而避免了西藏地区出现分裂局面,维护了政权的统一。

    摘自:《历史学习》2000.12.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