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新中国外交为何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 德国统一为什么只能走王朝战争道路
  • 何谓“泛美主义”
  • 自治领是如何变成主权国家的?
  • 世界历史上几次瓜分的概览与启示
  • 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 元朝与清朝的民族政策
  •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新认识
  • 戊戌变法六问
  • “废帝立储”、“联拳抗洋”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招抚”政策
  • 最新热门    
     
    李鸿章为什么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年开始筹建海军,至1888年建成,其中北洋海军实力最强,拥有大小军舰25艘,且有旅顺口和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及周边炮台,形成比较完备的海防体系,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自1888年后,北洋海军再也没有增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海军军费被慈禧挪用修建颐和园。至甲午战争发生时,军舰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北洋最大的定远、镇远二铁甲舰,定远号的十英寸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号亦只有两枚,其他较小口径的炮弹也奇缺。不仅如此,北洋陆海军军备废驰,缺乏斗志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日本海军起步晚,1890年后才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陆军,以超过中国的北洋海军为目标,把添置速射炮和购买最新的快舰作为发展海军的重点。1893年明治天皇决定以六年为期,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北洋海军。对中日实力的变化,李鸿章的认识比当时清政府内其他官僚更为清楚。早在1885年中日订立《天津会议专条》时,李鸿章即有“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之语。可以说李鸿章是晚清对中外时局认识最清醒的一个人。在朝鲜问题上,当主战派强烈要求派遣大军入韩之时,李鸿章深知中国兵威实不足以震慑日本,使之就范。为北洋海军计,李鸿章只有“避战自保”。推行这一方针实乃迫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李鸿章对日本敢于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和决心判断有误,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制定了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此次利用朝鲜农民战争之机,挑起事端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抱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决心。对此李鸿章却懵无所知。他认为与欧洲列强相比,日本小弱,必将有所顾忌,终不敢悍然不顾国际情势,打破远东均势而发动战争。日本在朝鲜的行动不过是一种挑衅罢了。因而把努力与希望寄托于国际调停。1894年6月,朝鲜农民战争平定,中国要求日本撤兵,日本拒不依约履行,以致朝鲜局势日趋紧张,李鸿章请求俄驻华公使喀西尼电请俄政府出面调停,喀西尼当即欣然同意,并希望清政府与俄国“彼此同心力持”。俄外交部接到喀西尼电报后,颇以干涉之意为然,乃复电准其所请。同时致电驻日公使希德洛夫,劝请日本政府撤回在朝鲜的军队。直至中日两国宣战之日,圣彼得堡、天津、东京三地之间,电报往来频繁,都是俄国实行干涉的事实。喀西尼在向李鸿章转达俄外交部之意时说:“俄皇已电谕驻日俄使转达日本政府劝请撤兵,如果日本不肯遵办,俄国将以武力压服”。李鸿章大悦,即电嘱驻韩清军镇静,避免发生事端。然而事态的发展却不是李鸿章所予计的。当俄国了解到日本侵韩具有坚强之决心时,便认识到调停已不能达到目的,如果武力干涉,势将卷入远东纠纷之漩涡。而当时对朝鲜问题密切关心的英美各国,都表示无意以武力压迫日本撤兵,这使俄国对处理朝鲜问题的热情顿减,更加慎重。而且日本在拒绝了俄撤兵劝告同时,向俄国保证:日本出兵旨在解除中国和朝鲜的传统关系,不仅“无意”占有朝鲜,而且愿意尊重俄国在朝鲜的利益。俄遂转向暗中支持日本在朝鲜扩大事态,借机加强自身的地位,坐收渔翁之利。而李鸿章却不知内情,一味希望俄的武装干涉,贻误战机,招致失败。李鸿章还曾请求英国政府出面斡旋。英国为了对抗俄国,有意拉拢日本,日本则向英保证开战后不侵犯英在上海及长江流域的势力,英日达成“谅解”,签订了《日英通商条约》。英国外相金伯理在签字仪式上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了清国大军还远为有利。”而李鸿章却把希望完全寄于列强的调停上,幻想着利用列强与日本的矛盾,来牵制日本,避免战争,甚至幻想牺牲自身利益来满足俄国的侵略要求,以此来“联俄制日”。

    第三,慈禧忙于准备自己的六十寿辰,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现状。

    慈禧是位权力欲望极强的人物,善于玩弄权术。自辛酉政变掌握大权后,其心思全在于如何控驭朝廷上下,巩固其权力和地位,将顽固派和洋务派玩弄于股掌之间。对国家民族之命运漠然视之,对洋务派的变革敷衍了事,对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危局,实无根本之认识。中日战事日趋紧张之时,慈禧却忙于过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对北洋海军增添炮舰之呼声置若罔闻。修建颐和园共耗资白银三千多万两,其中海军军费就高达二千多万,“谁敢让我今天不高兴,我就让谁一辈子不高兴”,置国家民族利益之不顾。慈禧的战争态度是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方针的重要原因。

    第四,李鸿章的私心太重,害怕自己的实力在战争中丧失殆尽。

    李鸿章靠镇压太平天国办洋务起家,能爬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实属不易。北洋海陆军及军需等重要部门李鸿章一律安插其淮军旧部或安徽同乡。这必然引起满清统治者对汉族新兴势力的猜疑防范。慈禧利用顽固派牵制洋务派,同时满清政府还扶植其他地方武装,如宋庆之毅军、张曜之嵩武军、董福祥之甘军、岑毓英之滇军等以此来牵制李鸿章淮军势力。在这种复杂的派系纷争中,李鸿章将北洋水师看作成自己的-资本,害怕在战争中消耗掉,为保存实力计,故坚持“避战自保”方针。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避战自保”,最终酿成战争的失败,给国家民族带来沉重灾难。追根寻源,还是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

    摘自:《历史学习》2001.4.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