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三大改造为何首先从农业开始
  • 谁是洛迦诺会议最大的赢家
  • 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概述
  • 清政府为何于1862年向英法“借师助剿”
  • 怎样理解“中体西用”
  • 浅析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
  • 划时代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 法国大革命开世界-现代化的先河
  •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主要原因
  • 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及其原因
  • 最新热门    
     
    朱元璋的集权措施与明中后期的腐败

    代以来行省无所不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1381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独裁者,这是明初高度中央专制集权的重要标志。为了巩固空前膨胀起来的皇权,朱元璋还采用了各种非常措施和手段:

    1.杀戮功臣宿将。朱元璋用严刑重罚杀了十几万人,其中大规模屠杀有两次。一次是1380年杀胡惟庸,十年后,又加通倭及蒙古的罪名兴起胡党之狱,族诛者竟达三万余人。1394年,又以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兴兰党之狱,坐诛者两万五千人。朱元璋死后,其后果立即显露出来,继位的惠帝朱允炆柔弱无能,有才能的大臣幸存者甚少,朱棣起兵很快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残忍歹毒不减乃父,大杀惠帝时官僚数万人。

    2.极端的君主专制不仅与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而且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只依靠公开颁行的法律和法定的机构,满足不了高度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于是,朱元璋采取了公开的特务恐怖统治。1382年设锦衣卫都指挥使司,由皇帝直接指挥。这是一个组织完备的军事特务机构,又是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别法庭和黑暗的监狱。后来明成祖又增设东厂,由宦官掌管,宦官开始与厂卫特务机构结合。宪宗又设西厂,武宗设内行厂。这些厂卫长期为宦官控制,手段之酷烈,气氛之恐怖为历代所仅见。它既是社会矛盾尖锐背景下的“怪胎”,也是封建社会晚期-腐败的突出表现,它必然使-更加腐败。

    3.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是朱元璋为维护和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手段。朱元璋出身卑贱,当过和尚,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出于一种阴暗的病态心理,总是排斥和嫉恨知识分子。或望文生义,或因文义而引伸,对一些字词,尤其是涉及到他的不光彩的过去的字像“僧”、“光”、“贼”等。从意义或形声上加以曲解,构成对作者的诛杀之罪。这种荒诞无稽,层次极低的文字狱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使君威变成了-威。朱元璋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首创科举制度上的八股取士。这种制度只许鹦鹉学舌,今人说古人的话,不许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其结果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科学文化事业。朱元璋用这种手段加上屠刀,来达到培养奴才的目的。致使明代士大夫的浅薄和贪鄙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为了登第做官,连起码的封建道德也不要。

    朱元璋在集权中央,强化皇权的过程中,把一切大权维系在一人身上,庞大而笨重的封建国家机器由一人控制和指挥运转,这种局面让任何个人也难于维持长久。朱元津在废相后,平均每天听或看200份奏章,处理近400件政事。虽“日勤不怠”,也已“忧危积心”,力不能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封建社会里,如果后世子孙无力操纵这种国家机器,势必造成大权旁落。而实际上替代皇权的人不管是谁,其权力都将是空前的。从这一点看,除朱元璋和明成祖外,明朝其他皇帝,大都昏庸腐朽,荒唐愚昧。一切政令,实际出自宦官权臣,朝政污浊不堪。他们操纵皇帝,挟制内阁,掌握颁发诏令,批答奏章的大权,控制军政、司法、财政和厂卫特务机构,祸国殃民。刘谨、王振、魏忠贤三宦弄权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宦官专横的现象,明朝的统治黑暗到了极点。如此严重的宦官专权正是空前膨胀的皇权旁落的结果。

    马克思说:“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专制君主总是把人类看得很下贱。”“哪里君主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期,商品经济明显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增多,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而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朱元璋的极端专制和空前集权,其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只能起到延缓封建社会的瓦解和崩溃的作用。这是对历史的反动,是-腐败的重要标志。

    摘自:《历史学习》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