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经济重心南移不仅仅是历史原因
  • 红卫兵运动怎样在全国狂热掀起的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为什么会修改“八大”的正确判断
  • 为什么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群众基础明显不同
  •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 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 浅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东方战线”的利弊得失
  • 秦“席卷天下”之势成因浅说
  • 如何理解“以军部为核心”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
  • 西柏林归属于谁
  • 最新热门    
     
    张謇兴办实业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

    >

    1.以“实业救国”相号召, 提倡“棉铁主义”。

    张謇总结了东方小国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是“尤重工政”,“于通商都会遍设工场,聚民间所出器日百货、第其最精”,又“仿西洋之例”的缘故。故当“向来洋商不准内地开办工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这“小民一线生机”也被《马关条约》破坏后,特别是“苏杭及内地通商条款”使中国“尽撤藩篱”,并且“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使张謇认识到这次“通商之害为今日毁机器,明日焚机房,一有他变,立起兵端,必有民怨而开外衅”。更严重者,使各国“从此尽窥中国虚实,更将肆意要挟,事事曲从,无以立国”。于是,张謇于《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并“身体而力行之”。通过“查前清光宣两朝各海关贸易册,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织物曾达二万万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并认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厄,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还说“今日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竞争也……农工商业之至大者,日棉铁,次则日用百货”。所以,他认为“要操经济界之全权”,必须发展棉铁工业,并一再强调“棉尤宜先”。

    2.利用官力而不为所制。

    张謇认识到洋务运动时的“官督商办”不利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意识到在当时情况下必须靠官方的力量。于是,他凭借其状元及第的身份,依恃与清朝南北封疆大吏的关系,利用地方政权的支持,成功地办起了企业。如在大生纱厂建厂时领有官机“二万四百啶”,“值二十万万两”;对周转资金也向官方求助,他向盛杏孙写信乞从铁路公司存款中“拨借十万以一年为期,息认八厘”;同时,他再次请南洋刘坤一“筹拨十万”。在尽力争取官府支持的同时,又竭力摆脱官府的羁绊,在大生一厂运转并盈利之后,便逐渐归还官股,并在以后创办和扩建的企业中很少使用官股,基本上指望商股。

    3.谋求设厂专利权。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力图为自己的企业谋求设厂专利权。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他就呈请给予“二十年内,百里之间,不得有第二厂”的特权。故当1904年皖商朱畴在江苏海门购地,张謇立即援引专利进行反对,他以“工商实业,无不以统系而成,以倾挤而败”为由,并以上海纱厂为例——“自上海洋商始设纱厂,接踵而起九家……时乎买花,则九家争买,而价格必抬高;时乎卖纱,则九家必卖,而价必落贱……以是上海纱厂之利,往往不及他处”,“呈请大部,伏乞俯鉴商艰查照前案,仍饬上海总商会,转饬该革道另行择地建设,各安实业”。最终使朱畴不得已将裕泰纱厂改设在江苏常熟。张謇不仅对大生纱厂,对他所办的一切企业,都力图获得专利权。可见,张謇对于设厂时取得专利权,防止他厂在该地区内竞争这一点是有深刻认识的,而张謇对此也是孜孜以求的,这也是设厂在当时没有被挤并、并能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4.重视资金和人才。

    由于旧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重义轻利,重官轻商的观念,到近代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这样一来,就使得张謇在创办工厂的过程中,资金缺口太大;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遇困难太多,有的人“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有的人“相率缩首而去”。为了稳定“全凭张罗筹调而来”的商股,不得不“破中西各厂未出纱不付息之例”,每年先付百分之八的固定官利;并且,“南通大生纱厂在第一次欧战时期,某年结帐,付给股东之息金竟有百分之五十之多”,这不能不说是张謇笼络资本家投资所造成的。在重视企业资金的同时,张謇也非常重视人才。他认为“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无人才不可为国”。所以,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他特别注意选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并打破了地方观念和国家界限,聘用外国人担任重要职务。例如,大生纱厂曾聘用过英国的汤姆斯、忒特和玛特,同仁砂公司曾聘用过日本的盐工师等。同时,为了实业发展的需要,自己筹集资金,兴办学校。据统计,到1924年,张謇共创办小学校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职业教育学校4所。无疑这些学校为他的实业的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

    5.精选厂址,创办配套工厂。

    大生纱厂所在地通州地处“产棉最优,销纱最多之区,亦即收棉较廉售纱较盛之区”,同时“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并且南通是水陆码头,交通便利。在创办大生纱厂的同时,也创设了一系列配套工厂。为解决棉籽出路,创办广生油皂厂;为维修,创办资生冶铁厂;为解决运输问题,分别在天津和天生港创办轮船公司等等。这些配套工厂的设立,既扩大了规模,又有效地防止了利润流失。这样一来,大生纱厂在20多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系统,到1921年,他的企业总资本已达到3400多万元。

    摘自:《历史学习》

     

    [关闭窗口]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