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苗族乐曲
  • 苗族歌舞
  • 客家童谣
  • 客家方言
  •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
  •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 客家话介绍
  • 客家情诗
  • 客家山歌
  • 苗族奇人龙炳文
  • 最新热门    
     
    彩图说明

    P>

     

      赵州桥自北而南,桥长50.82米,宽9.6米,石拱跨度37.37米,南北桥台深5米。石桥的地基没有打桩,只是在天然沙土地基上,铺设了5层石板为基座,桥身就架在基座上。桥的突出特点是,大拱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既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和桥基压力,又可以在洪涝时从小拱排水,减弱激流对桥的冲击。此外,桥的跨度大,弧形平缓,既便于车马、行人通行,又可以增大排水功能。桥的重量,全部集中到弧度平缓的石拱上。桥上的拱圈,由28道独立拱石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拱圈与拱圈之间,则错缝拼砌。拱石缝隙用石灰填充。拱石之间用腰铁相连,还有九道铁梁横贯于拱背之上,以增加桥身的耐久性。(第7课)

      

      图3  唐代花鸟纹锦  这是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云头鞋鞋端夹缀的锦。锦长37厘米,宽24.4厘米。纹饰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等八色丝线织成。图案为红地五彩花,以大小花朵组成的花团为中心,绕以各种禽鸟、行云和零散小花。外侧又杂置折枝花和山石、树木。锦边还有宽3厘米的带状花边,宝蓝色的底子上有五彩花卉。纹锦图案构图繁缛,形象生动,配色华丽,组织严密。花卉的形态生动自然。这块花鸟纹锦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描绘技巧上,都反映出唐代中期织造斜纹纬锦已具有较高水平。(第3课)

      

      图4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1959年陕西西安西郊唐墓出土。骆驼高48.5厘米,昂首直立。驼身为白色彩釉,颈部上下和前腿上部的长毛及尾部均涂以赭-。背上垫一块椭圆形的蓝边毯子,上有驼架,架呈平台形。台上又铺搭一块长方形蓝边花格毯。平台上坐有男乐俑七人,乐俑高115厘米。前面两个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执箫作吹奏状。右侧两个乐俑,一人弹琵琶,一人弹竖琴。左侧两个乐俑,一个持笛,一个手拿拍板。最后一人手拿排箫作吹奏状。七个男乐俑中间,还立有一个女舞俑,舞俑右手前举,左臂后扬,作歌舞状。骆驼造型雄健优美,舞俑、乐俑体态丰满,形象生动。虽经地下掩埋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第3课)

      

      图5  唐阿拉伯人俑  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的发达,唐朝与阿拉伯(唐时叫大食)有频繁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商业贸易往来。那时候,阿拉伯的商人和旅行家与唐朝往来络绎不绝,有很多阿拉伯商人、艺人定居唐朝。我国不少地方出土了阿拉伯的金币和阿拉伯人俑,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这两件俑是1972年陕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的,右俑高26厘米,左俑高23厘米。他们头戴折沿帽,身穿翻领衣,深目高鼻,笑容满面。张士贵是唐虢州卢氏人。隋末曾聚群盗掠域邑,后被高祖召降。因多有战功,屡受封赏,其墓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此俑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第6课)

      

      图67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这是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的“曲结竹普”宫室里的塑像。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传说当年松赞干布在这里静坐修身,因此这里供奉着他和文成公主的两座彩色塑像。塑像原件被毁,教材所用为17世纪五世达赖所重塑。塑像仍然保持了吐蕃时期的艺术风格。松赞干布好似成熟老练的壮年王者,高鼻大眼,方额长脸。传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转世,所以他的帽顶上总有一个小观音头像。文成公主容貌端正,神情庄重,丰满的圆脸表现出汉族女性温顺、慈善的性格。塑像风格古朴,神态自然,虽年代久远,仍栩栩如生。(第5课)

      

      图8  敦煌莫高窟内的彩塑  这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西龛南侧的泥质彩塑。人物体态丰满,比例匀称,生动传神。由于身份不同,这些人物的表情、姿态和装束也截然不同。彩塑中间为菩萨像,身高1.85米,头挽高髻,面相丰圆,大耳下垂,秀眉高挑,嘴唇微抿,露出笑容。她身穿锦绣罗裙,袒右肩,左臂抬起,左腿放松,脚尖外伸,站在莲台上。这种造型妩媚娇娆、楚楚动人。菩萨左边为佛的弟子迦叶,身高17米,面容清瘦,额宽颐方,头圆耳长,深目高鼻。他身着袈裟,像一个阅历丰富,老成持重的僧侣。菩萨右边是力士,也叫天王。天王面相方圆黝黑,剑眉浓黑上扬。他身穿铠甲,甲胄上有护胸、护肚。天王右脚踏“地神”,“地神”赤裸身体,双腿跪在地上。这些彩塑是盛唐时期的顶峰之作,也是敦煌莫高窟两千多身彩塑中的代表作。(第8课)

      

      图9  唐代宫乐图(摹本)  这是唐人所绘彩色绢本的摹本。画面表现的是唐代宫女生活情景。10名女子围坐在长桌前,她们上身穿宽袖襦袄、衫子,下身穿长裙,肩上有一条饰有花纹的披帛。头戴花冠,梳着各式各样的发髻。后面站着的两位女子,一人在劝酒,一人手持拍板与坐着的女子共同演奏。这些人物虽在奏乐或饮酒,却无欢意。她们表情忧郁,姿态各异,表现出宫廷女子们的寂寞心情。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第8课)

      

      图10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边的古都城址,即奈良时代的平城京右京二坊内。757年,日本天皇把一座亲王旧宅赐给佛教界。鉴真根据我国唐代寺院建筑结构,设计了这座寺院。他的弟子和中日两国工匠通力合作,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唐招提寺,现存主要建筑有金堂、讲堂、礼堂、鼓楼等。课本彩图“唐招提寺”是寺内的金堂,这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木结构大殿。这种以圆柱排列在堂前的建筑在日本被视为最美的形式。圆柱的后面居中的五间各有双扇板门,两侧开着带棂子的窗户。打开中间三个大门,就可以从金堂的前庭参拜主佛。主佛像是卢舍那佛的脱胎干漆像,左右是药师佛和巨大的千手佛。佛的两边,还有四大天王等护法神。金堂天花板上的飞天、菩萨等彩色图案,都具有唐朝的艺术特点。(第6课)

      

      图11  阎立本的《步辇图》(摹本)  这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之间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历史画卷。摹本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教材“和同为一家”一课曾讲过: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联姻要求,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迎娶文成公主。《步辇图》所描绘的就是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图中右侧,唐太宗坐于步辇(又称坐榻)上,安详自若,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喜爱和嘉许。唐太宗身旁簇拥着九个宫女,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打伞。画面左侧,有一身穿红服、虬髯、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身穿团花衣拱手肃立者是禄东赞。最后一人是朝中的翻译官。(第8课)

      

      图12  辽代鎏金鹿纹银鸡冠壶  1979年内蒙赤峰洞后村出土。壶高26.3厘米,底长21.2厘米,宽16厘米。壶上窄下宽,壶口为椭圆形,上有盖,盖上有小孔,原当有盖钮。壶颈比较长。壶的提手呈扁状鸡冠形,中间有一孔,既为鸡眼又可以系绳,便于携带。壶腹微鼓,壶身錾刻缠枝卷叶花纹和双重棱形纹饰,花纹中心还錾刻一只卧鹿。此壶造型保留了骑马民族的风格,为典型的契丹族皮囊壶式样,它是已见辽代金银器中的精品。(第9课)

      

      图13  山西应县辽代木塔  这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塔高6713米,平面呈八角形。木塔外观五层,内有四级暗层,实为九层。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层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暗层中有大量斜撑,用以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塔内明层都有塑像,一层塑释迦佛,高11米,顶部绘有飞天。由于各层的高度与结构的需要,木塔内共采用了六十多种斗拱,加之内部梁柱与枋斗交叉,整个建造结构十分繁复。这座塔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地震与风雨侵蚀,仍巍然不动,为研究辽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第9课)

      

      图14  宋代持罗盘陶俑  北宋时,人们发现指南针没有方位盘,使用时很不方便,于是又将指南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制成更有实用价值的罗盘针。宋代持罗盘俑是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此俑于1985年在江西省临川县朱济南墓出土。陶俑手持罗盘,从俑座底部的“张仙人”三字看,应是古代风水先生的造型。有人因此称这件陶俑为“张仙人”俑。现藏江西省临川市上渡辖区文管所。(第13课)

      

      图15  毕升活字版(模型)  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复原的、毕升发明的泥活字版。(第13课)

      

      图16  西夏皇陵建筑构件  此构件是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皇陵出土的,为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叫鸱(chī)吻。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古代匠师在解决屋脊构件的同时,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由用简单的瓦、板瓦、筒瓦逐渐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脊饰。例如:龙形的鸱吻叫龙吻,也叫正吻或大吻,尽管造型千变万化,但大多数为龙形。飞鱼形的鸱吻也是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式样。当然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兽头鸱吻。此建筑构件,呈龙头鱼尾状,是龙吻与鱼吻的结合。它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一个屋脊的构件就这么大,可想当年的建筑物一定十分壮观,由此也可以看出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高超。龙头与鱼尾分别烧制成型,周身饰鳞纹,表面施墨绿色琉璃釉。龙头张口露齿,双目圆睁,鱼尾翘立,造型生动活泼,优美华丽。它虽然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但至今仍光泽鲜艳,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宝贵资料。(第9课)

      

      图17  宋代哥窑鱼耳瓷炉  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对哥窑的认识仅限于传世实物。哥窑瓷器有两大特点:一是“开片”,即冰裂纹。釉面裂纹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是因为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脱釉,露出胎色。铁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种酱色釉。紫口铁足上下辉映,金丝铁线布满器身,形成哥窑独特的艺术风格。课本彩色插图《宋代哥窑鱼耳瓷炉》就体现了这些特点。瓷炉造型古朴典雅,瓷身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口沿微敞,腹底稍宽,鱼形双耳对称,是哥窑制作的精品。(第10课)

      

      图18  金代鹊鸟虎形枕  这是金代磁州窑烧制的白地褐花鹊鸟纹虎形枕,高12.8厘米,长39.6厘米,宽19.5厘米。瓷枕为一卧虎。虎的面目威猛,双目圆睁,张牙露齿。虎身有黑彩描出的斑纹。枕面平整,施以白釉,并用褐彩绘有鹊鸟图。上绘双雁高飞,下绘水草水波,一只喜鹊站在一片朽木上,回眸凝视远方。枕底墨书“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家造”。瓷枕造型生动,花纹精美,是研究金代磁州窑瓷器的实物资料。此枕现藏上海博物馆。(第9课)

      

      图19  宋代戏曲雕砖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年河南开封有一位著名杂剧女艺人,叫丁都赛。这块雕砖表现的就是丁都赛在瓦子中表演戏曲的情景。她一身男子装束:头戴幞头,穿圆领小袖开衩衫,腰系锦带,后背插一把团扇,双手合抱胸前作拱揖状。女扮男装是当时女艺人常有的打扮。此雕砖高28厘米,宽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14课)

      

      图20  金代砖雕丰收舞蹈人  这是1981年山西新绛金代墓葬出土的一组乐舞砖雕中的一块。全组砖雕共九幅,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民间社火队表演时的盛况。这些砖雕上的人物,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吹笛……他们看上去年龄很小,面目可爱,神态自然,动作活泼,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些砖面上绘有红、绿、黄等色彩,更增添了喜庆和戏剧效果。其雕刻手法是先将烧成的砖面磨光,再浮雕图案,然后加绘色彩。这块砖雕中的人物肩扛大瓜,表情生动,动作协调。砖雕的(kǔn)门式围框与立体人物巧妙结合,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是民间雕砖工艺品,也是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杰作。(第9课)

      

      图21  元朝磁州窑白釉黑花瓷罐  这是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在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附近发现的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属磁州窑瓷器。高30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31厘米,足径12厘米。瓷罐广口直颈,圆肩鼓腹,下部收敛,浅圈足。罐身以白釉为地,在肩部及腹部以黑彩着色,画面中有一胖娃娃身着肚兜,嬉戏于花草之间。娃娃体态丰满,眉清目秀,双手攥着一根花草,逗人喜爱。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它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第12课)

      

      图22  元朝凤纹锦  这是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传世珍品。这块锦全长548厘米,宽53.5厘米,在桃红色地上,用不同的色线织出多姿多彩的凤凰、百鸟和玉兰花纹,组成百鸟朝凤的画面。本图为这块锦的一部分。画面上展翅飞翔的五彩凤凰占有突出位置,扇形羽翎,挺拔俊秀。丹凤眼环视四周,凤背鳞纹突兀,凤尾托着长长的五彩羽毛。画面左上方是一只白凤,盘旋俯冲而下;右上方是一只喜鹊,自天而降。它们似乎都和这只彩凤呼应。这块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反映出元代织锦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第12课)

     

      图23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1405—1985)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了郑和下西洋时到达占城等国受到当地人民欢迎的场面。第1枚是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勇气概。第2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第3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们表示感谢。(第16课)

      

      图24  明朝《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这是江苏常熟翁氏旧藏明人画的图卷局部。原画长350厘米,宽44厘米。画面描绘了明朝时南京的商业繁华景象。这里的街市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川广杂货”“南北果品”等招牌。这些店铺不仅出售鞋靴、帽巾、纱罗、糕点等许多当地产品,而且还销售许多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商品,并有通商银铺,为研究明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20课)

      

      图25  清政府颁发给达赖喇嘛的金印  这是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颁发给达赖七世格桑嘉措的金印。金印边长11.5厘米,厚3.8厘米,重8 257克。印文“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喇达赖喇嘛之印”,由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组成。清政府颁赐给达赖喇嘛的金印,说明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此印现藏西藏罗布林卡。(第19课)

      

      图26  明朝的青花瓷  这是一件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的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瓶高46.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8厘米。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瓶腹饰海水纹,在汹涌起伏的波涛中有两条暗花的白龙,奋力腾身向前游动。深蓝色的海波和白色的龙身,色调明快,花纹淡雅,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云腾致雨”的感觉。此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20课)

      

      图27  明代的长城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军都山的山峰之一。军都陉东西50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为华北平原通达蒙古高原的咽喉。八达岭长城位于军都陉的西北端,最为险要,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城(居庸关)而在八达岭”。

     

      课文《明代的长城》是八达岭关城,筑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关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长城即从关城的南北两侧依山而筑,用整齐巨大的条石砌成,内填土石,平均高7.8米,下宽6.5米,上宽5.8米,高大坚固。墙顶铺砌方砖,内为短墙,外为垛墙。垛墙上方用砖砌成高2米的垛口,下部有射洞。城墙每隔一里左右有一个突出墙身的墙台,台上有避风雨的房子,可以驻兵和贮存武器。八达岭及其附近的长城“既险且坚”,在明长城中很有代表性。(第21课)

      

      图28  沈阳清故宫大政殿  沈阳故宫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崇祯九年(1636年)基本建成,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这里成了“陪都宫殿”,康熙、乾隆年间沈阳故宫又有些改建,才成为现在规模。

     

      沈阳清故宫大政殿又名笃恭殿,是沈阳故宫最早建成的大殿。大殿为八角形的重檐建筑。殿身八面均不砌砖石,而安装雕花扇门。正门前有金龙蟠柱,翘首扬爪,雕刻生动逼真。殿基为须弥座,四周环以青石栏杆。大殿前有宽广的御路,路中央铺有整齐的石板。整座建筑融合了汉、满、蒙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别具风彩。清军入关前,汗王宣布队伍出征、迎接将士凯旋、颁布大赦等重要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在大政殿前,排列着十个王亭,它们并不和大政殿的中轴线平行,而是呈八字形布列,越往北越向中间靠拢,以体现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十王亭与大政殿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建筑风格,突出了大政殿在建筑群中的中心地位。(第17课)

      

      图29  《水浒传》插图  《水浒传》插图为清朝人绘制的木版画“三打祝家庄”。这个故事描写梁山农民起义军三次攻打地主武装盘踞的祝家庄的过程。第一次由于贸然进兵,被困在盘陀路上,险些全军覆没。宋江派石秀探明盘陀路,并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争取了李家庄、扈家庄,孤立祝家庄。但因祝家庄城高堑深,梁山农民起义军只靠强攻猛打,遭到失败。第二次进攻祝家庄又遭失败。梁山农民起义军于是再联络孙立、孙新、乐和等人,打入祝家庄,作为内应,第三次进兵才攻克祝家庄。画面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突出了作战双方激烈战斗的场面。(第22课)

      

      图30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五年至永乐十八年(1407—1420)后经明、清两代不断修建和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十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围绕。城墙四周各开一门,上建城楼,城墙四角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故宫的大门是最南边的午门,俗称五凤楼。进入午门就是皇宫的外朝部分,这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为中心,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外朝之后为内廷,这部分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内廷后面还有御花园及东西院落,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后、妃子们生活和游乐的地方。此外,还有嫔妃居住的西六宫,乾隆居住的宁寿宫,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和皇帝办理政务的养心殿等。这组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鲜明地表现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封建等级制度。故宫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插图左下角为故宫的南门午门,右上角为故宫北门神武门。画面中间那座最高大的宫殿即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清两朝共有24个皇帝在这座大殿登基,宣布即位诏书。辛亥革命以后,清帝退位,但还在紫禁城中居住,直到1924年,退位的皇帝及家属才全部搬出紫禁城。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不久开放。此后称为故宫。1961年,故宫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21课)

      

      明朝的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东北15公里。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依山傍海,地势险要,故名“山海关”,也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咽喉,关城呈方形,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关城设有四个城门,其中东城门气魄最大,城门上建有一座重檐的两层城楼,城楼上层额枋前悬挂着巨幅匾额,上面书写“天下第一关”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现在城楼上设有文物陈列室,陈列长城的史料和古代兵器、盔甲等。(第21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