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苗族乐曲
  • 苗族歌舞
  • 客家童谣
  • 客家方言
  • 客语间的次方言现象
  •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 客家话介绍
  • 客家情诗
  • 客家山歌
  • 彩图说明
  • 最新热门    
     
    第2课 “贞观之治”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教师可打出以下投影: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3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从-、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4有关唐太宗任贤、纳谏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5关于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投影如下资料: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6“贞观之治”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动脑筋”的问题。

      7讲述“女皇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学生答后再问:“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若有时间可以请学生讲一两个和武则天有关系的小故事。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其次要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可提示学生参考课文叙述回答,教师补充并小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教师不仅注意评价结果,更要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唐太宗历史功绩中有些内容可先空缺,待学完第4、5课后补上)

      2看影视,谈看法:有条件的,可放映一段有关武则天的影视片,谈谈你对这位女皇的看法。(自行安排)

      (中央工艺美院附中 郝志红)

      参考资料

      张玄素谏唐太宗停修洛阳宫殿

      张玄素是唐太宗时著名谏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起义军攻陷景城,张玄素时任景城县户曹,被起义军所执,将要被杀。景城百姓一千余人为他请命,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于是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唐太宗闻其清名,特召见垂询政事。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受到太宗的重用。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大批军卒修治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张玄素上书谏阻。奏书中有“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蔽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等语。 还尖锐指出:“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唐太宗看到谏书后,不高兴地对张玄素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唐太宗听后警醒地说:“我不思量,遂至于此。”决定停止修殿,并奖赏张玄素彩二百匹。

      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名杨广,杨坚次子。581年封晋王。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晋升为太尉。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600年,立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勇。即位以后,他下令开通大运河,还设进士科,促成科举制的形成。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依仗国力富强,骄奢-逸,好大喜功。他在位时,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骚扰地方百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隋炀帝的暴政,终于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为了躲避起义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劝阻南下的人,都被杀死。到了江都,他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仍然整日花天酒地。他预感到末日临近,就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率军士发动兵变,冲入江都宫中,用绸巾将他缢死。  

      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统治时期,骄奢-逸。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船队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皆令百姓贡献食物,所献山珍海味,多达百抬,妃嫔吃不完皆埋入地下。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倒毙在路上。这次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多人。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杨玄感传》)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  

      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长白山。山东、河北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徭役、兵役负担特别沉重。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到公元616年,全国起义军有百余支之多,参加的人有几百万,其中以瓦岗军规模最大,势力雄厚。611年,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最初的领导人是翟让。他们截击隋朝的船只,夺取船上的粮食和布帛,供给军用,众至万人。616年,李密参加了瓦岗军。他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归附瓦岗军。瓦岗军攻下荥阳(今河南郑州)等县,在荥阳大败隋将张须陀的军队,杀死了他。第二年二月,瓦岗军攻克隋朝的大粮仓兴洛仓,取得大量粮食,“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旧唐书·李密传》)。隋军分兵两路准备在兴洛仓合击瓦岗军,结果反被瓦岗军击溃。河北、河南的许多起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四月,瓦岗军围攻东都,多次打败隋军,控制了中原。在江都的隋炀帝“不敢还都”(指东都)。但瓦岗军由于内部矛盾和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在洛阳城下与隋军主力长期鏖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李渊在隋朝的贵族地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西魏时官至太尉,是统领府兵的六柱国之一。北周代魏之际,李虎有“佐命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被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bǐng)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七岁时(573年)袭封唐国公。隋初补千牛备身(为君主贴身护卫)。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之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近亲”(《大唐创业起居注》),故特见亲重,累转谯、陇、岐等州刺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荥阳(治今河南郑州)、楼烦(治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征高丽之役,李渊督运于怀远镇(在今辽宁辽阳)。613年杨玄感起兵后,李渊被任为弘化郡(治今甘肃庆阳)留守,关内十三郡兵马皆受其征调。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616年拜太原留守。

      太原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积极准备起兵反隋。617年五月,李渊正式起兵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起兵后,按照次子李世民的倡议,北结突厥,以解后顾之忧,并凭借突厥兵马壮大声势。六月,正式建立独立政权,李渊自称大将军,建大将军府,任命官吏。七月,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己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率领3万大军誓师南下,进兵关中。沿途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攻克长安。

      唐朝的建立

      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炀帝为太上皇。隋恭帝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杀隋炀帝。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元吉封齐王,唐朝正式建立了。

      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野心。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手下的王,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 ,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迟尉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唐太宗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这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他吸取历史教训,生动地比喻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贞观政要》)他即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同上)又说:“家给人足,本藉于农,纵使瓦砾尽作隋珠,沙石皆为和璧,珍宝满目,何解饥寒。”(《册府元龟》)外出官员回朝,他都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为了不夺农时,他还把皇太子的冠礼(成年礼)由二月改为十月。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至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二百多万户,不到隋盛时八百九十多万户的1/3。加以贞观元年关中欠收,斗米值绢一匹。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资治通鉴》)。唐代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íng yǔ,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戒奢从简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或重建。史称他患有“ 气疾”,住的宫殿“卑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有一年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他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居民修房。  

      唐太宗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

      房、杜二人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名相。房玄龄在隋末随唐军入关中,为李世民秦王府记室,常从征伐,参谋帷幄,草拟文书,助成统一。贞观年间为相二十余年,尽心奉国,选贤立政,被唐太宗视为左右手。杜如晦也在隋末随唐兵入关中,为秦王府参军,筹谋机密,临机而断,深为时辈倾服。贞观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当时人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号为“房谋杜断”。  

      唐太宗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也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旧唐书·魏征传》)。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在今山西文水)人。父武士彟(huò),为贩卖木材的大商人,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武则天通晓文史,明敏果断,“巧慧多权术”。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655年,立为皇后。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遂专国柄,威势日重。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徐敬业、越王李贞等相继起兵反对,皆遭失败。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zhào)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于公元674年上疏,建议高宗施行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等主张,高宗诏令全国实行。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唐大诏令集》)。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很爱才。初唐诗人四杰中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檄》,对她攻击谩骂,写得痛快淋漓。武则天阅读檄文,看到“一抔(póu,用手捧)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指高宗坟土未干,中宗已遭废黜)时,问是何人所写,对以“骆宾王”,她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即不遇,未遇到被识拔的机会)乎!”(《资治通鉴》)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她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张九龄等都是武则天时提拔上来的。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的作用。

      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她有力地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威权,武则天大肆崇佛,广建庙宇,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的武氏家族,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阶级矛盾,使农民饥馑逃亡的问题日益严重。  

        学术动态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建国以来史学界存在较大争论的历史人物。多数学者否定旧史的成说,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在-、经济、文化上采取了许多新的政策,打破了门阀,发展了科举制度,促进了官僚-的确立,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土地的开发,对外屡抗外敌,涉及主权和国土问题果敢用兵,巩固了唐朝国家。她留给历史的,是一连串的宫廷政变和政变之后的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初步打破了等级界限的社会结构。有的学者还引了毛泽东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还有的学者从武则天的文才评价她:“武则天文才特高,从少到老,写下很多很多诗文诏令。……近代人谢元量所编《中国妇女文学史》(第二编)对则天诗文评价很高,赞扬说武后恒为一大家也……为古今妇女之冠。”

      也有学者在肯定武则天时仍有较多的保留,认为她统治时期基本是承袭贞观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为后来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基础,不愧是位杰出的-家。但她过于信任酷吏,造成朝廷的恐怖气氛,而且杀了几个良将,使国防受到影响;由于时常用兵,征发严急,官吏贪暴,造成某些地区的民生痛苦;她崇信佛教,助长了寺院地主的土地兼并。

      还有学者对武则天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她出身士族新贵,是唐初士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到政权。其-和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从而导致当时-、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风气的全面倒退。

      图画说明

      唐太宗

      这幅图是根据紫禁城南薰殿藏《历代帝王像》绘制的。原像轴高271厘米,宽1268厘米。画面上唐太宗头戴软脚幞头,方圆脸,两眼平视,八字胡,身穿圆领窄袖黄龙袍,双手抚玉带,表现出他雄心奋发、战功卓著、驰骋沙场的非凡军事才能。据文献记载,唐代有多种唐太宗像,例如《唐太宗纳谏图》《步辇图》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绢本着色的唐太宗像,与此像一模一样,都出自后人的摹绘。唐朝功臣像

      这幅图选自《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所载唐凌烟阁功臣图部分,这些人物像又取自西安石刻拓本。据《历代名画记》卷9记载,阎立本画凌烟阁功臣像有二十四人,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李等。后因“像生变故,天下取则”,传世石刻只有四人,为魏征、李、侯君集及王。其中王本不属于二十四功臣,是北宋年间误将王刻入功臣图内。本图三人中左为王,头戴漆纱笼冠,身穿朝服,佩剑。中为李,他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衣,腰系帛鱼,双手执笏。右为侯君集,头戴进德冠,身穿圆领衣,腰系帛鱼,也有人说他是秦叔宝。

      唐朝雨中耕作图

      此图选自甘肃敦煌第23窟壁画。  

      唐太宗昭陵的石雕骏马

      昭陵在陕西礼泉县城东,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在世时,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命令将他征战中先后骑过的六匹战马用石料刻成六块浮雕立于陵前。每块石雕高171厘米,宽205厘米,六匹战马名称为“飒露紫”“拳毛”“青骓”“什伐赤”“特勤骠”“白蹄乌”。马匹神采奕奕,有的腾空飞跃,有的驰骋奋战,有的缓步行进,镇定中显示出力量。据说,这些浮雕的画稿出自画家阎立本之手。教材上的插图为“飒露紫”,骏马左方为李世民的部将丘行恭。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中,“飒露紫”中箭受伤,丘行恭将坐骑让给李世民,自己为“飒露紫”拔箭。石雕反映了当时的情景。丘行恭头上裹巾,身着战袍,脚穿长靴,腰间佩剑,挂箭筒,全副实战装束。他左手牵马缰,右手为“飒露紫”拔箭。“飒露紫”头下垂贴近丘行恭,前腿直立,后腿微屈,双目沉沉,好似在忍受着拔箭的剧烈疼痛。石雕上的人马,形神兼备,人头与马头依偎在一起,表现了人与马的感情交融。1914年,美国文化间谍从陕西军阀手中盗买了六骏浮雕中最好的“飒露紫”“拳毛”,运往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