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活动课二 编写历史小故事·供选择方案(一)
  • 活动课二 编写历史小故事·供选择方案(二)
  •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 最新热门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教师可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教师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可鼓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认识,进而思考:“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教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内迁。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并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认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软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ān dī),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造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 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自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及一切对外大权。下有左右屠耆王(亦作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左右贤王以下大者领万骑,小者领数千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用以统治和镇压牧民和奴隶。

    匈奴畜牧业兴旺

    匈奴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汉朝军队对匈奴作战,往往在一个地区或一次战役中,就获其牲畜百万或十余万头,可见其畜牧之兴旺。如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卫青出击匈奴,在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获其牛羊百万头;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卫青击右贤王,获其牲畜数千百万头;公元前71年(本始三年),汉与乌孙联兵出击匈奴,校尉常惠等共获其马、牛、羊、驴、骡、骆驼七十余万头;公元89年(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单于,获其马、牛、羊、骆驼百余万头。

    匈奴冶铸业的发展

    匈奴自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能自行冶炼铁器(有炼铁炉出土可证),能制造铁箭、铁马勒、铁刀、铁剑、铁镬、铁斧、铁锛、铁镰、铁铧等各种铁器。铸铜业也相当发达,能制造铜箭、铜刀、铜剑、铜马勒、铜炉、铜炊具、铜勺、铜壶、铜鼎、铜钟、铜铃、铜镜、铜环、铜帽和铜马等。许多金属制品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喜欢用动物图案作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

    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流落匈奴,匈奴称之为“秦人”“汉人”。他们传入了中原地区凿井、建楼存望和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公元前83年(始元四年),常水卫人卫律即曾向匈奴单于建议,利用秦人凿井,筑城,建楼存望,坚守漠北,以与汉朝共同对抗。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人逐渐掌握汉族的生产技术,在一些地区发展农耕事业。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卫青出兵至阗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得匈奴积粟食军”(《史记·骠骑传》),公元前88年(后元元年),“匈奴连雨雪数月,……望稼不熟”(《汉书·匈奴传》),汉昭帝时,乌孙公主上书,说匈奴派骑兵至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种田(《汉书·西城传》)。另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曾从蒙古高原的地下发掘出黍粒和铁镰、铁铧等农具。这说明,当时的匈奴地区,已经有了农耕。

    汉武帝夺取河套、河西地区

    汉初的和亲政策是在匈强汉弱的形势下实行的,虽然出嫁汉家公主,赠送大量财物,但匈奴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西汉边郡的侵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决定对匈奴实行反击,于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开始对匈奴进行战争。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以五万骑南袭,杀辽西太守。汉武帝派大将卫青以3万骑从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击,收复了河套地区,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移民10万以充实之,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又命大将霍去病率数万骑自陇西出兵,过焉支山,西入匈奴境内千里。同年夏,霍去病复由北地(治所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击,过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南下祁连山。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四万多人归汉。汉朝夺得二王居地河西地区,设酒泉、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张掖、敦煌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又为汉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后来,匈奴单于将主力撤至漠北。匈奴失去水草肥美的河西走廊,经济上大受损失,他们悲伤地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史记·匈奴传》注引《河西旧事》)

    卫青

    卫青(?-前106),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弟。本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即最高的军事将领。多次带兵同匈奴作战,屡立战功。史书说:卫青为人,谦虚爱士,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

    霍去病(?-前117),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善骑射。18岁跟随卫青作战,官至骠骑将军。霍去病为人,很少说话,敢于冲锋陷阵。常带领精壮的轻骑兵,远离大军,深入蒙古大沙漠数千里,追击匈奴贵族。

    卫青、霍去病进攻漠北

    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各以数万骑兵入右北平(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和定襄郡(治所在今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汉武帝命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各率骑兵五万,步兵及辎重部队数十万,大举反击。卫青大败单于军,单于率残部向西北溃逃,汉军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霍去病出代郡二千多里,大破左贤王军,临翰海(今呼伦贝尔湖)而还。从此,匈奴远徙漠北,“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汉朝东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进行开发,保障了河西地区的安全。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的分裂和混战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与其弟都隆奇合谋立其情人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珊逃至匈奴左地投其妻父乌禅幕。握衍朐鞮单于因暴虐嗜杀,激起人民的不满。公元前58年,左地的奴隶主贵族与乌禅幕拥立稽侯珊为呼韩邪单于,调兵击败握衍朐鞮单于,使他愤而-。呼韩邪单于回到单于庭,遣散各地骑率。但都隆奇又与右贤王在匈奴右地立握衍朐鞮从兄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出兵扑向单于庭,迫使呼韩邪出走。屠耆单于统治乖方,信谗妄杀,部将不服,纷纷自立为单于。这样,到公元前57年,就出现了呼韩邪、屠耆、呼揭、乌藉、车梨五单于争立的局面。五单于经过激烈的混战,最后,呼韩邪单于取得胜利,复归单于庭。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56年(汉宣帝五凤二年),呼韩邪单于平服其他四单于不久,其兄左贤王呼屠吾斯又在东边自立为郅(zhì)支骨都侯单于,并对他发动进攻,把他赶出单于庭。为了恢复和维持自己的统治,他决定归附汉朝,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亲自来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向汉朝称臣,并请求留居光禄塞(在今包头市西南)下。汉朝先后向他调拨谷米糒(bèi,干粮)3.4万斛,并从军事上给予支持。他在光禄塞下住了八年多的时间,兵力和部众逐渐增多,到公元前43年(永光元年)才返归单于庭。(《汉书·匈奴传》)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汉书·匈奴传》:“(永光元年呼韩邪单于返归单于庭前,汉朝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与为盟约曰:‘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有窃盗者,相报,行其诛,偿其物(汉人至匈奴为盗,匈奴人到汉地为盗,皆互相报告而将其捕杀,并赔偿对方的损失);有寇,发兵相助。汉与匈奴敢先背约者,受天不祥(受到上天的惩罚)。令其世世子孙尽如盟。”

    昭君

    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史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史记·匈奴传》赞)。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曾写《题昭君墓》的诗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内蒙访古》附录二,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46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单于舆死,匈奴贵族为争夺单于继承权发生内讧。日逐王比因未得到单于位置,派人向汉朝请求内附,表示“愿永为藩蔽”(《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得到汉朝同意后,遂于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从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首领为蒲奴单于,仍住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南匈奴经常与东汉联合,攻打北匈奴。

    窦固等出击北匈奴

    北匈奴控制着西域,常常袭扰河西和北方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公元73年(明帝永平十六年),东汉为保障河西四郡的安全,并相机恢复同西域的交通,派兵四路出击:祭彤、吴棠出高阙塞(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窦固、耿忠之部追击北匈奴至天山(祁连山)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翌年,窦固、耿忠又合兵击平车师前、后王,“置西域都护”。

    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

    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窦宪、耿秉奉命率领汉和南匈奴共四万余骑,分三路出击北匈奴,与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西北部),大破之,降其众二十余万人。单于遁逃,窦宪和耿秉遂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北匈奴西迁

    经过东汉王朝的多次打击,加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北匈奴的势力日益衰落。公元90年、91年,又连续遭到东汉军队的进攻,损失惨重,单于率部分人众逃往乌孙西北,继续同东汉争夺西域。后来又西迁征服康居(约在今阿姆河、锡尔河一带),逐渐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公元4世纪中叶,与粟特(在今咸海北)发生战争,于374年灭了粟特。后沿里海北岸西迁欧洲。有的史学家认为欧洲史上的匈人(Huns)即为西迁之北匈奴,但未有确证。

    学术动态

    对我国历史上“和亲”的不同看法

    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图画说明 

    西汉骑兵俑

    这是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当时这个墓的11个陪葬坑中共出土了步兵俑1965个,骑兵俑583个,号称“三千人马”。骑马俑的马大小有两种,但骑俑的大小都相同。大的马俑高68厘米,马的毛色有黑、红、紫三种,马身上都有彩绘的鞍韂和辔头等。小的马俑高50厘米,毛色比大马俑多一种白色,其他都与大马相同。马的姿态生动,有的静立,有的昂头嘶鸣。骑俑身上有红、白、绿、紫等色的彩绘服饰,有的还披黑色铠甲。骑俑手握缰绳,双眼注视前方。杨家湾汉墓骑兵俑,对研究汉代兵制、骑兵阵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霍去病墓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骠骑将军,曾六次击退匈奴的南侵,特别是祁连山战役功劳最大。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命令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并在墓前刻立各种石刻雕像。

    霍去病墓在今陕西兴平县内,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冢高25米。墓前立有怪人、卧猪、跃马、卧象、卧虎等石刻。这些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刻,个性突出,形神兼备,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墓前列置各种人兽石刻的形式,为以后历代陵墓所继承。

    昭君出塞

    这是一幅王昭君自愿出宫远嫁匈奴的想象画,作者李惠乔。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提出愿为汉婿,复通和亲之象。元帝准其要求,昭君自请远嫁匈奴。这年冬天,昭君戎装乘马,怀抱琵琶离开长安时,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到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阏氏”即皇后,“宁胡”即胡汉和平安宁之意。昭君姿容艳美,光彩照人,通情知理,深得呼韩邪单于钟爱。昭君出塞后几十年,匈奴与汉朝长期和睦相处,汉朝和匈奴之间的-、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单于和亲砖

    内蒙古包头地区出土。砖上有12个篆体汉字“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这种砖呈正方形,在当时可能是成批生产的。汉朝时,内蒙古包头西至五原,东到呼和浩特,是匈奴族游牧的最南界线,也是呼韩邪单于“近塞而居”的地方。这一带出土的带有和亲汉字的建筑材料,正是西汉时期“胡汉和亲”的历史物证。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