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活动课三 辩论课·供选择方案(二)
  • 活动课三 辩论课·供选择方案(三)
  •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 最新热门    
     
    第18课 三国鼎立

    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二、教法建议

    1.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2.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可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两幅“三国鼎立”图,向学生展示。图如下:

    4.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不需要增加其他资料,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三、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2.右边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一幅画。根据你平时知道的三国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

    3.老人说:“古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实为之’。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这都是天意。”小孩说:“不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生活,容易得传染病,这不是天意。”你怎么看?那晚恰好又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的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活动与探究

    1.找一找:右边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都找出来!

    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蜀国“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年”;吴国“孙权称帝”,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城“赤壁”也不对。

    2.比一比:右边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来的一些数据:……(1)将有关数据填入三国实力对比表。(2)根据表的统计,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哪一国的实力最弱?

    (表略)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3.看图分析。

    (1)从画像上看,诸葛亮的年龄大。(2)文艺作品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不一样。

    参考资料

    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188年(中平五年),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控制,先后把一些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给予领兵治民之权。这样,各州牧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那些没有改为州牧的刺史以及郡太守们,也纷纷乘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196年(建安元年)以前,割据一方的军阀主要有: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袁术先后占据南阳、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董卓、李健先后占据司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等。

    袁绍

    袁绍(?一202),东汉末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初为司隶校尉。董卓专权,他逃往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号召起兵讨卓。后在与各军阀的混战中,据有冀、青(今山东东北部)、幽(今河北北部)、并(今山西)等州,成为当时地广兵多的军阀。200年(建安五年)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为曹操打败,不久病死。

    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魏玉。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汉献帝

    汉献帝(181—234),即刘协。东汉末代皇帝,190—220年在位。即位时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成为军阀董卓的傀儡。196年(建安元年)被曹操迎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从此又成为曹操的傀儡。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子曹丕代汉称帝,被废为山阳公。

    曹操招贤纳士

    东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者既要有仁义孝梯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的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卫觊(ji)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回乡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官渡之战

    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袁绍是采取攻势的一方。他进攻的目的是直捣许都,劫夺汉献帝,企图通过进攻曹操心脏而迫使曹操中途堵截,最后达到消灭曹操的目的。袁绍当时有“精兵十万,骑万匹”(《后汉书·袁绍列传》)。曹操的军队最多不超过三四万人。200年初,袁绍大军开到黄河北岸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之计,领兵佯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袁绍中计,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调头东向,率轻骑前往白马解围。颜良被杀,袁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不接受教训,下令全军渡黄河,直扑延津。曹操一边撤退,一边故意将辎重丢弃路上,引诱袁军四散抢夺,趁机反击,打败袁军。袁绍另一员大将文丑被杀。白马、延津二战,是官渡之战的前哨战。鉴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根本改变,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到官渡一线设防。袁绍自恃兵多粮足,自延津南下。双方在官渡相持。曹操自知兵少粮缺,应该速战。在得到袁绍军粮在乌巢的确切消息后,曹操亲自带领5000步骑兵,打袁军旗号,穿袁-装,夜行军混过一道道袁军防线,直插官渡东北方、袁军之后的乌巢,将袁绍军粮全部烧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黄河以南袁军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丢弃大批珍宝,只带800骑兵渡过黄河。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袁绍从此一蹶不振。

    许攸

    许攸,原为袁绍谋土,因屡次进计,不为袁绍所采纳,气愤之下投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献偷袭乌巢之策,奠定了曹军胜利的基础。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江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人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孙权开拓江东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东汉末,继其父兄孙坚、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孙策开始经营江东时,军队只有六七千人。由于他善于用人,军令严明,受到百姓欢迎,势力不断壮大,先后降服了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等割据势力,消灭了地方豪强严白虎的武装。几年间,军队达到三万多人,谋士有张昭、张紘、秦松,将领有周瑜、朱治、程普等。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续经营江东。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不仅注意团结旧部,而且注意多方面延揽人才。不管是江东本地的,还是北方来的士大夫,只要愿意合作,一律欢迎,加以重用。鲁肃就是在这时经周瑜推荐,前来辅佐孙权的。孙权打败江夏太守黄祖后,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208年(建安十三年)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之战中大败曹操。后又在吴蜀彝陵(今湖北宜昌东)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和夷洲(今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29—252年在位期间,因赋税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

    刘备

    刘备(161—223),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东汉远支皇族。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不久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企图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全国。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221—223年在位。222年大举攻吴,在彝陵之战中失败,不久病死。

    荆州割据势力

    赤壁之战以前,刘备依附的荆州割据势力,是指军阀刘表。刘表(142—208),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皇族。190年(初平元年)任荆州刺史,在豪族蒯良、蒯越等人支持下,据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为荆州牧。他的统治区受战争的破坏较小,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子刘琮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主要的割据势力还有长江下游的孙权,长江中游的刘表(及刘备),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曹操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全国。其时刘表病死。刘表少子刘琮继父职,背刘备降曹。刘备处境极其困难。刘备自樊城(图中襄阳)败退到樊口,兵力只有一万多人。曹军,包括新收降的荆州水军,总数二十多万人。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三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军队,初战赤壁,就打败了曹军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曹军有明显弱点:北兵不服水土,发生疾病;北兵多不习水战,所有船舰都以绳索连结一起;曹操本人又骄傲大意。周瑜利用曹军弱点,派大将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战船,等待黄盖来降。时值初冬,东南风骤起。黄盖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干柴、浸透油脂,外面用布幔盖好,后边挂上灵便的小船,顺风直扑曹军水寨。黄盖和吴军跳上小船,配合后边跟进的吴军进攻。刹那间,风大火猛,不但曹军水寨变成一片火海,就是岸上的陆寨也被风火烧着。结果,曹军遭到惨败。曹操率领少数败军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兼并孙、刘两家。孙权继续据有江东,势力还有所发展。刘备也乘机占有了荆州(今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今四川)。从而形成了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士族出身。少时与孙策为友,后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建孙氏政权。孙策死后,与张昭一起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他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后病死。

    黄盖

    黄盖,字公覆。三国时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最初跟从孙坚起兵,是有名骁将,曾多次进攻山越。在赤壁之战中,他建议采用火攻,并亲自率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纵火,大破曹军,因功任武锋中郎将。后为郡守,官至偏将军。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人。曹操次子。曹操死后,他袭位为魏王。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士族门阀在-上的特权。220年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220—226年在位,史称魏文帝。他爱好文学,其诗受民歌影响,语言通俗,描写细致。所作《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所著《舆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的较早著作。他的诗赋有一百余篇。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后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淮河南北是当时曹魏最大的屯田区。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刘馥任扬州刺史时,就在淮南地区建有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堨(e,堤坝)。后来,夏侯惇在陈留(今河南陈留)建有太寿陂;郑浑在萧、相二县界(今安徽宿州一带)建有郑陂;贾逵在今河南南部开通有贾侯渠;司马懿在淮北开通有淮阳渠和百尺渠,在今陕西南部建有成国渠和临晋陂;司马孚在今河南北部建有沁水堰。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洛阳地区垦田特别多。洛阳以外的四周各郡,垦田数量也有所增加。关中地区,到魏明帝曹叡时已有余粮。淮河流域,到齐王曹芳时,也已是仓廩相望。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有了进步,在生产中开始使用“水排”(水力鼓风炉),还大量使用了煤。商业也得到发展,一些城市逐渐繁荣起来。洛阳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一些西域商人也远道来这里贸易。除洛阳外,邺城也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城市。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对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军中。

    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统治,增强国家经济力量,供应军事上的需要,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在农业方面,他确定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奖励农业,不误农时;减轻赋税,不搜刮民财)的方针。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减轻赋税,防止官吏过度勒索,抑制豪强任意兼并土地。平时,注意“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重视农业,多打粮食,使人民休养生息);战时,利用空隙时间,“休士劝农”,分兵屯田,实行“兵农合一”。

    蜀锦

    蜀锦(丝织品),是益州地区的特产。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在全国居第一位。左思《蜀都赋》曾描绘蜀锦生产情况:“圜阓之里,使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抒相和”(在市肆里面,有手艺人的家中,许多房间里都能听到机杼的声音)。杜甫曾写诗赞美蜀锦:“缓缫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缫丝须长,不必过重颜色;越罗、蜀锦都是相当昂贵的物品)。蜀汉灭亡时,库中尚存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三国志·后主传》)。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吴国的造船业很发达。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闽侯)是当时造船业的中心。政府专门设典船都尉,监督罪徒造船。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海船大的长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万斛(五百吨以上)。

    卫温等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汉时属会稽郡,称夷洲。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学术动态  

    关于赤壁之战规模大小和作战地点的争论

    关于赤壁之战,史学界向来认为是孙刘联军以五万之众击破曹操号称八十万实际二十余万的大军。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有些学者陆续对此提出质疑,形成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战是曹军前锋5000人同孙刘联军五万人在赤壁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当时曹操后方的大军因运输困难,尚未完成集结。因此它是一场小战,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另一种意见认为,此战曹军众,孙刘联军寡是事实,但就训练有素的水军而言,则是孙刘联军多于曹军,不能笼统地说是以少胜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从曹操率军南征到赤壁之战爆发,前后长达五个月,时间不算紧迫,曹军中相当部分的水军原在荆州,加上长江水运便利,在赤壁集结二十余万军队完全是可能的。根据史籍的记载,曹军的大队人马也确已到达赤壁。因此,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

    对赤壁之战的地点,历来就众说纷坛,有汉川、汉阳、黄冈、武昌、蒲析、嘉鱼等各种不同的说法。经过长期争论,近年来主要形成三种意见。一种认为赤壁应是今湖北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一种认为赤矶山远离江岸五六十里,不可能在此展开水战,赤壁应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此处山石呈赭红色,故名赤壁。其对岸的乌林就是当年曹操兵败之处,今属湖北洪湖县。一种认为,综合一千多年来对赤壁具体地点的讨论,汉川、汉阳、黄冈、武昌等处都不是作为古战场的赤壁。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蒲圻西北、嘉鱼东北之说,认为以嘉鱼东北江滨的赤壁可能性较大。

    图画说明

    青瓷羊

    第四单元开始一页右上角的青瓷羊,其说明详见彩色图画说明第26图。

    曹操

    这幅画像摹自明刊本《三才图会》人物篇第二卷,原题“魏太祖像”。画面上曹操方脸丰额,双目垂视,身穿官服,头戴皮弁。皮弁用鹿皮制作。汉制三梁为公侯等级所用。明代一品官戴七梁冠。此画像中七梁冠,似按明代梁冠等级绘制,汉代无七梁。

    诸葛亮

    这幅画像摹自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功臣像》。南薰殿在故宫西南角、武英殿西南。据清代《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南薰殿正殿5间,正中3间各设一座红漆木阁,存放历代帝王画像。画像每轴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檀木匣中,按层储放。

    画面上,诸葛亮头戴纶巾。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制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所用,故又称“诸葛巾”。“以幅巾为雅”是汉末名士的风气。诸葛亮身穿袍服,外罩大氅,举止优雅、庄重,透出满腹经纶,运筹帷幄,镇定自如,忠心耿耿扶保汉室的气度。

    三顾茅庐

    这是根据明朝画家戴进的《三顾草庐》绘制的,作者李惠乔。画面描绘了公元207年严冬,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情景。他先后三顾茅庐,前两次均未见到,第三次受到热情接待。刘备的谦恭诚恳,使诸葛亮深受感动。诸葛亮于是将天下形势向刘备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实现统一的战略策略,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开始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