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 第3课 收复新疆
  •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图)
  •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 活动课五 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供选择方案(一)
  • 活动课五 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供选择方案(二)
  • 彩图说明
  • 最新热门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二、教法建议

    1.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00年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2.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发挥。但应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历史组 傅勇 洪维)

    参考资料

    帝国主义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发出武装干涉的叫嚣。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两个月以内悉将义和团“一律剿除”,否则直接出兵“代为剿平”。5月25日,驻京各国公使议定联合发出照会,胁迫清政府下令屠杀义和团和惩办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官员,同时命令各国在大沽口外的海军待命行动。5月29日,各国舰队从大沽口派出陆战队闯入天津。5月30日,各国公使宣称不论清政府态度如何,都要派兵进京。清政府提出每个使馆所调军队不得超过30名,未获结果。5月31日至6月2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八国侵略军四百五十多人先后开进北京。此时驶入渤海湾和大沽口外的外国军舰已达24艘。6月上旬,各国政府授权各驻华公使相机行事,并训令本国在华舰队司令听其调遣,与各国协同作战。6月10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组成八国联军,共两千一百多人,由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6日,侵华联军向大沽口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威迫中国守军17日晨2时交出炮台,遭到拒绝。17日晨,侵华联军发动进攻,全体守台官兵与敌激战数小时,击沉击伤敌舰六艘,敌军伤亡一百余人,炮台陷于敌手。至此,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西摩尔

    西摩尔(1840—1929年),英国海军将领。1852年加入英国海军。1857年,他作为中尉见习生,参加英法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2年在上海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回英国。后升为中将。1897—1901年任英国东亚舰队司令。1900年6月10日,各国以保护北京使馆为名,由他率领一支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的侵略联军二千余人,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在杨村、廊坊等地受到义和团和清军的狙击,被迫后撤,退回大津。1901年归国。著有《我的海军生涯和旅行游记》。

    瓦德西

    瓦德西(1832-1904年),德国军官。1870年普法战争时为上校参谋长,1888年至1891年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898年任陆军总监。1900年晋升陆军元帅,同年9月来华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11月抵北京,残酷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在京城等地大肆劫掠。1901年6月回国。八国联军在中国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抗击,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彻底破灭。瓦德西在写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转引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主编,第502页)。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犯下滔天罪行。1.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镭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燐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2.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3.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辛丑条约》

    1900年12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国公使提出《议和大纲》12条,强迫清政府接受。1901年9月 7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年是旧历辛丑年,所以这个条约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赔款白银 4.5亿两,分 39年还清(到1940年),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2亿两,加上各省地方性赔款,总数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清政府以海关税、通商口岸的常关税和盐税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者,“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文武科考试5年。

    3.清政府拆毁大沽以及北京到海口沿线所有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5.惩办“首祸诸臣”。其中载漪充军新疆,载勋、赵舒翘赐自尽,徐承煜(刑部左侍郎)等人斩决,董福祥革职,徐桐、刚毅、李秉衡等已死,追夺官爵。

    6.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皇族亲贵担任外务部大臣。

    7.清政府允许按照外国的意愿修改“通商行船各条约”。

    学术动态

    义和团运动是否是一次革命或革命高潮

    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

    1.基本肯定。胡绳、陈庆华等是此说的代表。

    胡绳在五十年代曾作《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指出“第二次革命高潮时期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在这几年中发生了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明确地把义和团运动划为第二次革命高潮。近年来,他又针对学术界“以为义和团运动够不上称为一次革命高潮” 的看法,再次指出:“在我看来,在充分估计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斗争意义的时候,必须看到它具有的严重弱点;同时,也不能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义和团运动不可能发展为一个健康的反帝斗争,就把它的历史地位抹煞掉。义和团虽然是传统的农民斗争形式的继续,但是把打击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义和团运动时期已经有了资产阶级倾向的-力量。包括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在内的第二次革命高潮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陈庆华也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革命高潮,不过可以不把它单独算为一次,时间可以拉长一些,从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到一九○○年义和团运动,合起来称为一次高潮。”

    2.基本否定。胡滨、吴民贵等持此说。

    胡滨认为:义和团运动不能算是一次革命高潮。因为,“它是一次对外民族战争,而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而不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在性质上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是相同的,尽管它们本身各有不同特点,因此,义和团运动不能列入‘革命高潮’之内,中国近代史上不存在所谓‘三次革命高潮’,这是显而易见的”。

    吴民贵认为;义和团运动不是一次革命。因为“革命”一词,按照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所说,一般是指改变生产方式。义和团大都由旧式农民参加,不代表先进生产方式,不可能对社会实行根本变革,因此,义和团运动是称不上一次革命的,而只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图画说明

    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 1900年8月13日夜,八国联军闯到北京城下,架炮轰击北京城区。图为被八国联军炮火击中燃烧的房屋。

    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他们残酷地屠杀义和团团员。这是当时目击者拍摄下来的照片。照片边上有“齐化门外联军之杀义和团”的字样。齐化门是北京城东面的一个城门。它在元朝时叫“齐化门”,明朝时改称“朝阳门”,至今此地仍称朝阳门,但城楼早已拆掉。老北京人过去常称朝阳门为“齐化门”。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