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 第3课 收复新疆
  •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 第6课 洋务运动
  • 第7课 戊戌变法
  • 第8课 辛亥革命
  •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辨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
  • 最新热门    
     
    第11课 北伐战争

    color=#0000ff>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问题。

    本课重点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诸如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本课的难点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下,北伐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其原因需要从北伐的方针、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方面去分析,层次较多,因而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本课第一目是“黄埔军校的建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黄埔军校的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可由教师简要介绍其基本情况后,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请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动脑筋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不懈的革命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3.关于“北伐的目的”,可由教师结合前文内容作一个简单交代,指出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即可。

    4.关于“北伐的对象”,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课本上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结合表格内容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首当其冲要消灭的对象。

    军阀吴、孙、张的实力

    军阀

    控制地区

    兵力

    吴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20万

    孙传芳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万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35万

    5.关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逐一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渲染有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情况,以加深学生对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的印象。对武昌战役前独立团一营战士的请战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另一方面发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搜集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关于“武昌战役前夕”乃至“北伐战争” 的历史短剧,加深学生对此段历史的理解,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6.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给学生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若干,然后组织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第二,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第三,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7.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材料、图片《被关押的-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图片《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了解国民革命失败的简单情况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敌我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史实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思考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领导权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这是因为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的背叛,出现了*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并掌握其性质等。指出,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交代一下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曾经迁都的情况,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占领,国民政府被推翻。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提示: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以往进行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参见教法建议。

    活动与探究

    讲故事:搜集材料,讲一讲北伐战争的故事,在班级或小组交流。

    提示:搜集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如:查找网上资料、查找图书资料、搜集民间故事、采访老人等。

      (江苏省仪征中学 赵帮群 江苏省仪征市教研室 刘哲)

    参考资料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担任大会主席。代表总额196人,当天到会165人,其中有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党员李大钊、谭平山、瞿秋白、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王烬美、夏曦等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的章程、宣言、宣传三个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孙中山致大会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分三部分:一、中国之现状。二、国民党之主义:……(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三、国民党之政纲。

    孙中山指出:“这个宣言系此次大会之精神生命”。《宣言》通过后,他进一步阐明其宗旨: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定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大会还同意-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样,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开会期间,就下令筹备陆军军官学校,指定位于广州黄埔岛上的广东陆军学校与广东海军学校原址作为校舍。1924年5月5日,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1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于部的学校,学校的学生是从全国各地招收的,大多是进步青年,第一期学员645人中有1/10是-党员和共青团员。至1926年北伐战争前,军校招收学生五期,共约七千四百人,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

    为创办这所军校,苏联政府资助200万元现款作为开办费,派了一批军事干部担任教官,并运来8 000支步枪和 500万发子弹。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了党代表和-工作制度,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使部队有旺盛战斗力和深得群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人在-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叶挺在北伐战争前后

    叶挺(189—1946年),广东惠阳县人,出身农民。他从小立志从军报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陆军小学、武昌陆军预校和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他任孙中山卫队团的营长,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他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孙夫人脱险,受到褒奖。1924年,他赴苏联东方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党。1925年,他回国,曾参加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后调至正在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的独立团任团长。他既管-又管军事,在艰苦的训练中身体力行,尤其注重加强-教育,使这个团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开拔,在跨越五岭山脉的艰苦行军中,叶挺把自己的雪花白马让给病号骑,坚持与战士一起徒步行军。在北伐战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 称号。叶挺由于战功卓著,被破格晋升为少将团长,时人誉称为“北伐名将”。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他升任第四军第25师副师长兼第75团团长,随后又升任第11军第24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1927年5月,他率部粉碎夏斗寅叛军进攻,保卫了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他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成为中国人民-创始人之一。

    独立团

    北伐军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党员,和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两广区委军事部决定扩大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以-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铁甲车队全部加入独立团作为骨干。周恩来还从黄埔军校调来不少-党员到独立团担任各级领导,强调要把独立团培养成为一支可靠的有战斗力的革命军队。叶挺认真执行党的指示,既重军事训练又重-教育,1925年11月到北伐开始,短短半年多时间,独立团的战斗力迅速提高。在北伐战争中,这个团立下了赫赫战功。

    蒋介石密谋反革命政变计划

    1927年4月3日至5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十余人在上海连续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确定:(一)4月15日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开会之前,各地-党员暂时停止一切活动,听候开会解决;(二)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所发命令,一概无效;(三)由各军队、党部、民众团体、机关的最高长官和主要负责人对“在内阴谋捣乱者”予以制裁;(四)凡工会纠察队等武装团体,应归总司令部指挥,否则,认其为反对政府的阴谋团体,不准存在。这四项决定,是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纲领。他们还规定,4月15日前“清党”,同时正式分共。蒋介石负责东南——上海方面的屠杀,古应芬到广东策划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去武汉进行反革命分裂活动。

    武汉“七一五” 分共会议

    汪精卫等人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反对,于7月14日夜间举行“分共”会议。汪精卫在会上作了以“分共” 为主旨的报告,煽动仇共*,并提出对于参加国民党的-党员“应有处置的方法,一党之内不能主义与主义冲突,政策与政策冲突,更不能有两个最高机关”,就是说国共应该“分家” 了。会议最后通过了“分共” 的有关决议和命令,其中宣称:“中央党部应制裁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几名列本党之-党员,在本党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及国民革命军中有职务者,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在国民革命时期内,-党员不得有碍国民革命之活动,并不得以本党名义,作-党之工作”。这次会议后,7月下旬起,汪精卫一伙由“和平分共” 发展到“武力清党”,狂叫对付-党“要用对付敌人的手段对付,捉一个杀一个……把他们一个个抓来-”,开始了对-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大屠杀。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4月15日,蒋介石在南京举行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决定次日召开全体委员会。16日,由于到会的中央执、监委员不足半数,改为谈话会。会议决定:定都南京,否认武汉国民政府及不合法之中央党部(指武汉方面)。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丁家桥前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由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接印。国民政府委员有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蔡元培等人。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 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宁汉合流

    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形成宁、汉两个政权激烈对抗的局面。1927年7月中旬,冯玉祥出面调停,致电蒋介石、汪精卫,提出在开封举行会议,解决争端。南京国民政府中的胡汉民派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趁机联合汪精卫,孤立蒋介石,以实现宁汉合作。此时,蒋桂矛盾激化,桂系军阀移兵南京四周。蒋自知处境不妙,于8月13日突然宣布下野,3天后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蒋介石下台使宁汉合流加快,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但汪精卫又受到攻击,不得不以对于-党“防制过迟” 自劾下野。随后,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委会,为国民党临时最高权力机关。9月,特委会改组南京政府,宣告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宁汉合流至此完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汪精卫

    汪精卫(1883—1944年),广东番禹人。1904年,他考取官费留学生赴日留学,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05年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1909年,他任《民报》主编,撰写政论文,抨击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派。次年他在北京银锭桥谋刺清政府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武昌起义后被释放出狱。1920年他回到广州。国共合作时,他先是起劲反对,继而佯装拥护。以后,他任孙中山机要秘书,1924年底随孙中山北上,孙中山逝世前,代为起草遗嘱,由此获得-资本,成为国民党的领袖人物之一。1925年7月,他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廖仲恺遇刺后,汪精卫与蒋介石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汪曾一度被迫辞职出亡法国。由于他伪装“左派”,-党和国民党左派对他缺乏认识,吁请其回国。1927年初,他抵上海后即与蒋面晤,商谈“分共” 问题,又与陈独秀商谈,发表了《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辩解。4月10日,他抵武汉,复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主席。他暗中策划*,通过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蒋汪之间达成*协议。7月15日,汪精卫在“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实行“分共”,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最后失败。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年),学名志清,原名瑞元,又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到日本振武军校学习,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在陈其美部下任沪军第五团团长。辛亥革命失败后,在上海交易所当过经纪人,同陈果夫、张静江、戴季陶、黄金荣等有来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攻打江南制造局,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加人中华革命党。1917年,奉孙中山命主持东南各省的党务和军事,后到福建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介石到永丰舰随侍孙中山。1923年8月,被孙中山派遣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及党务。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蒋介石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州卫戍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等职,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讨伐刘震寰、杨希闵的战斗,征讨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蒋介石攫取革命领导权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1926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党。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

    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笔名恩来,化名伍豪等。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1917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临行时写下他著名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日学习期间,一方面组织新中华会积极参加爱国活动;另方面看到日本发生米骚动运动,对到日本求“济世穷” 的学问感到失望。不久,他又看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决心“返国图他兴”。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回到天津,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他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与郭隆真、邓文淑(邓颖超)发起成立觉悟社,主编《觉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1月率学生代表到直隶省公署请愿被逮捕。在检察厅被拘期内,周恩来向大家讲马克思主义。出狱后于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又到德国留学。到法国后,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确立对-主义的信念。1921年参加-党。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负责人。1924年9月回国。不久,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11月任黄埔军校-部主任。1925年参与领导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任第一军副党代表,东征军总-部主任。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主张给蒋介石以反击。但由于陈独秀的妥协退让,周恩来退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年底,奉调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周恩来起草了致中央的《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电报,主张坚决讨伐蒋介石,并提出:“为全局计,-不宜再缓和妥协。上海于暴动后,已曾铸此大错。再不前进,则彼进我退,我方亦将为所动摇,政权领导尽将归之-,是不仅使左派灰心,整个革命必根本失败无疑。”

      吴佩孚

    吴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清末秀才。后因得罪当地豪绅,被革去秀才。1901年投奔袁世凯,入保定武师学堂、测绘学堂学习。毕业后,在北洋陆军第三镇统制曹锟部下任营管带、炮兵团长、旅长等职。1914年随曹锟南下驻湖南岳州。1916年入川镇压护国军,任陆军中将。袁世凯死后,曹锟任直隶总督,吴佩孚自岳州撤回保定。1917年吴佩孚以讨逆军进攻北京,讨伐张勋。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后,吴佩孚随曹锟南下攻打护法军政府。因段祺瑞不给曹吴实权,吴佩孚攻下衡阳后,拒不执行段祺瑞进攻两广的命令,反对武力统一,主张南北议和。五四运动时吴佩孚更趁机反段祺瑞,发通电反对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20年联合奉系发动直皖战争,打败段祺瑞。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打败奉系后,直系独掌北京政权。吴佩孚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等职,支持曹锟控制北京政权。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屠杀-党人和罢工工人。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失败后逃到湖北。1926年,经日英帝国主义策动,与奉系张作霖联合进攻冯玉祥国民军。吴佩孚占河南后,沿京汉路北上,占石家庄、保定等地,迫使国民军退出北京。吴张会谈宣布联合“讨赤”。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占领武汉,吴佩孚主力被消灭。1927年初,北伐军进入河南,张作霖为争夺地盘以“援吴”为名进兵河南。吴佩孚南北两面受压狼狈地逃往四川,投靠四川军阀杨森。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拟请吴佩孚为高等顾问。吴佩孚乘机出川,1932年初到达北平,准备利用抗日民主运动东山再起,但没有成功。1932年博仪建立伪满洲国,吴佩孚通电声讨。日本拉吴佩孚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和七七事变以后搞北平维持会,吴佩孚都拒绝当傀儡。1939年请日本医生治牙病,当日暴死。

    张作霖

    张作霖(187—1928年),字雨亭,奉天海城人。1894年甲午战争后投清军马玉昆营中当兵,不久拐械潜逃,后加入土匪帮。1901年接受清政府收编。日俄战争时,他一面为俄军收买粮草、提供情报,一面向日军表示“愿为日本军效命”。辛亥革命后,投靠赵尔巽,在沈阳大杀革命党人。袁世凯夺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他就投靠袁世凯,袁世凯任命他当中将师长,他的亲信也当了旅长、团长,驻防奉天各地。张作霖成为奉天的实力人物。1916年任奉天督军、省长。后来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又将吉林、黑龙江两省纳入他的势力范围,成为名符其实的“东北王”。张作霖为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大量出卖东北的权益。在各省督军署里安排日本人作顾问,1919年五四运动时,镇压东北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依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争夺地盘,扩张势力,不断挑起军阀混战。1920年直皖战争时,支持直系曹锟打败皖系段祺瑞。与直系军阀共掌北京政府政权。1922年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战败后退往东北,以山海关为界,统治东北地区。1924年又举兵向关内进攻,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失败,张作霖进入关内,与冯玉祥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不久,张作霖又与段祺瑞联合排挤冯玉祥。后来,张作霖又与吴佩孚达成“谅解”,共同“讨赤”,在北方进攻国民军。“三一八”事件以后,国民军在北京推倒段祺瑞政权。张作霖乘机进入北京,与吴佩孚共掌北方政权。1926年夏,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张作霖任北方安国军总司令。在北方残酷镇压革命运动。1927年袭击苏联大使馆,捕杀李大钊等-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又称安国军政府),自任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同蒋介石作战失败,被迫退往东北。因没有满足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车站,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学术动态

    关于国民党“一大” 是否提出了三大政策的问题

    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1.肯定说。这是通常的提法,史著大凡持此观点。1954年12月出版的、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中说,这次大会“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这就是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1987年4月出版的、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一书,仍持此观点。指出:“大会通过了有-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否定说。王学启在《三大政策这一概念的产生和作用》一文中认为:“应该把三大政策的制定和三大政策这个概念的形成区别开来。国民党‘一大’确定了三大政策这个提法,从历史事实来说是正确的。”“但是,把三个政策连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或专有名词,则不是国民党‘一大’之时,而是这以后,在一九二六年底提出来的。至于它的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熟悉和运用,则是一九二七年初以后的事。”

    文章指出,“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前后,的确已经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是,在‘一大’的宣言、决议案和会议记录中,在孙中山于大会期间所发表的几次演说中,确实没有概括地论述过三大政策,也没有提出‘三大政策’这个专有名词。大会闭幕以后,我们党在评论国民党大会的成就时,……也都没有说到这次大会的三大政策。这说明,国民党‘一大’确有了制定三大政策这件‘事’,但还没有形成三大政策这个‘词’。……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政策这个概念,是我们党和国民党领导人嗣后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基本精神概括出来的”。

    文章说:“三大政策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据现在看到的文献资料,直到1926年底,我们党才正式提出和使用‘三大革命政策’这个更完备、更准确的概念。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了区别国民党左派和-的标准问题。会议认为,‘赞成继续孙中山、廖仲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个政策的分子是左派,反对者便是-’。并强调指出,我们帮助左派领袖并同他们合作的主要条件,就是他们必须‘继续孙中山、廖仲恺的三大革命政策。’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的三大政策的概念”。

    文章指出:“我们党正式提出‘三大革命政策’这个科学概念以后,中国国民党也完全接受并加以使用。12月25日,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规定平民学校常识训练大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国民党三大政策’,要求学员学习和理解国民党实行‘联俄政策’、‘联共政策’、‘农工政策’的‘理由’、‘重要’及其效果。这是在国民党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三大政策的概念”。

    文章最后说,“到1927年上半年,三大政策在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日益深入人心,变成了广大群众同孙中山先生的叛徒进行战斗的武器。”

    图画说明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1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因校址在黄埔,也简称为黄埔军校。本图陆军军官学校是黄埔军校校门的照片。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地图)

    1926年7月,北伐军分三路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为北伐军主力,担任正面主攻,沿粤汉路进攻两湖,矛头直指吴佩孚的巢穴武汉,广西李宗仁部也进入两湖作战;中路直插江西,任务是保障主攻方向侧翼安全,并准备进攻江西的孙传芳部队;东路挺进敌人兵力空虚的闽、浙。两湖战场经长沙、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重要战役,历时三个月,消灭了吴佩孚部的主力。当两湖战斗紧张之际,孙传芳把军队集中到江西,准备同北伐军决一死战。北伐军主力在两湖打垮吴佩孚后,转兵江西,会攻南昌。江西战场的战斗历时两个多月,克九江、南昌,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接着,北伐军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东路的战事非常顺利,由于孙传芳无力援问,加之福建敌军大批倒戈,北伐军未经大的战斗就占领福建全省。然后会同江西战场北伐军一部,向杭、沪挺进,占领杭州后分兵两路,一路沿太湖进攻苏州、常州,一路抵达上海附近。此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使北伐军顺利进驻上海。在安徽,皖军起义,北伐军未经战斗进入安庆、芜湖。接着,突破敌军防线,于1927年3月23日攻占南京。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全部被北伐军占领。

    北伐战争开始后,冯玉祥由苏联回国,率国民革命联军南下,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遥相呼应。

    国民革命军出征前誓大会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典礼,蒋介石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各路大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 的雄壮歌声中出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了。本图是誓师大会的照片。主席台上左边的是就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今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原为清朝两江总督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对原总督府大门进行了翻建。图画是翻建后的国民政府大门。大门上方有当时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书写的“国民政府” 四个大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