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1课 北伐战争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 活动课一 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
  • 第6课 洋务运动
  • 第7课 戊戌变法
  • 第8课 辛亥革命
  •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辨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
  • 最新热门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九一八事变是本节的第一个重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制造的借口,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抗日救亡正在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问题,成为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兴起抗日救亡运动,东北人民首先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国内战争逐步转向民族解放战争。此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蒋介石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及后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等问题。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教材特别强调柳条湖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目的是制造战争借口。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既是本课重点,同时又是难点。西安事变是在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发生,显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强烈愿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因此,西安事变不仅在这一课,而且在第四章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此目教材介绍了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和平解决及意义。关于西安事变的背景,教材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第一,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中国-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第三,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第四,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关于西安事变的爆发,教材强调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通蒋联共抗日,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因此它是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是本课的难点。难在如何引导逻辑思维相对较弱的初中生认识中国-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形象、中共在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这会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从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二是由此结束10年内战,推动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中共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调停。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了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立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赴国难,联合抗日奠定了基础。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教法建议

    1.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

    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可以利用小字作叙述,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进行介绍,还可以布置学生在事前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讲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湖事件?” 等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3.讲述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引用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概括得出。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当时日本侵略军与东北军的兵力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东三省沧亡之快,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从而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义愤,并为讲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4.关于东三省的沦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松花江上》的歌词得出: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整个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蕴藏的宝藏全部落于敌手,三千万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亡国惨痛之中。

    5.讲述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时,教师应注意介绍背景,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民不甘作亡国奴,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关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教材介绍了抗日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教师应注意两者的异同。抗日义勇军主要是指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的总称。其斗争揭开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序幕,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叙述的“嫩江大桥之战” 突出抗日义勇军面对强敌,奋勇抵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东北抗日游击队是由中国-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随着队伍的壮大,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讲述或者利用影像资料介绍杨靖宇或赵一曼的故事。注意突出-党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解放顽强奋战、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最后,建议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概括东北义勇军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共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为险恶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6.关于西安事变,学生通过影视作品等渠道已有所了解,比较有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在讲授此目时,建议教师尽量采用比较新颖的方式导入,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引用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提问“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7.学习西安事变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提问“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 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分析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张学良、杨虎城作为伟大的爱国者能够接受中共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这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8.关于西安事变的经过,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关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讲述,还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交待。通过联系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西安事变是“兵谏”,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

    9.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议教师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适当补充西安事变的爆发引发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从而突出中国-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突出中国-党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10.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中国时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理解江泽民主席称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原因。

    1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结构,更清楚地认识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建议教师利用图示的形式进行小结。图示如下: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西安事变的背景,对学生进行阅读历史资料方法的指导。

    4.教师可以补充关于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相关地图,并结合教材中《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片,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地图或图片,从历史地图或图片中获得历史信息的方法。

    5.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6.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张学良、杨虎城,从而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练一练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三省沦陷

    活动与探索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北京师大附中  张文燕)

     

    参考资料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

    日本自1868—1873年明治维新以来,逐步成为军事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举其要者如下:

    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掠夺了中国巨额赔款和台湾省;

    1897年的割地狂潮中,划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出兵中国,逼签《辛丑条约》,掠夺中国赔款和主权;

    1905年,日俄战争击败俄国后,又继俄国租借我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借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强占德国在我国山东的利权;

    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关东军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 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南满铁路

    原为1897—1903年沙俄所筑中东铁路的支线。日俄战争后该支线被日本所占,改称南满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和旧中东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

    蒋介石命令不准抵抗

    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有给张学良的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2册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第一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全部沦入敌手

    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10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即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1932年1月3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初期东北自发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总称,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系统。“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是中国人民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东北广阔的土地上,各种抗日武装风起云涌: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农村的秘密会社“大刀会”、“红枪会”,尤其是各地没有撤走的东北军,纷纷起而抗敌,还有许多“胡匪队”改称“山林队” 等名目,也都接受各部队改编参加了抗日。没有撤走的旧军队是抗日义勇军的基础,黑龙江的马占山便是其中著名的一支,他一直用黑龙江省主席名义指挥军队。

    东北义勇军兴起之时如雨后春笋,遍地滋生。人数最多时(1932年夏)达30万人上下,活动地区几乎遍于整个东北。他们的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帝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及时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帝伪造民意树立伪满的阴谋,因此东北义勇军曾经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但是他们的领导人大多是一些旧军官,在领导关系上互不相下,派别繁多,不能合力御侮,甚至还互相火并,他们虽然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浪潮的促使下起而抗战,但信心不足,难免不遭致失败的结果。

    马占山(1884—1950年)

    吉林怀德人,行伍出身,爱国将领。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黑龙江军事总指挥职,率部在黑龙江泰来、江桥等地抗击日军侵略。次年2月曾一度投降日军,4月又宣布反正,后在日军进攻下退出东北,1950年在北京病逝。

    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正式成立。设伪都于长春,树年号为“大同”,以新五色旗为国旗,元首称“执政”,由清朝废帝溥仪出任执政,郑孝胥任国务总理,赵欣伯任立法院院长,于冲汉任监察院院长,张景惠任参议院议长。1934年3月,伪“满洲国”改称为“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年号改为“康德”。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被摧毁。

    张学良、杨虎城和红军实行停火

    中国-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的救亡口号,自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东北军更热烈响应“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同红军联欢。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里的爱国分子,时时劝告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也受到中国-党正确的-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肤施(今延安)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在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蒋介石坚持卖国*政策,1936年冬,调集二三十万嫡系部队到陕西,逼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赴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为“行辕”,约集西北“围剿”红军诸将领,按日接见,面授机宜,扬言将于一个月内消灭红军,并威胁张、杨,若不开赴陕甘前线与红军作战,则将撤换他们所担任职务。张、杨仍多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无理拒绝,张、杨于是决定实行兵谏。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拂晓,在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指挥下,东北军派兵包围了华清池,迅速解除了进行抵抗的蒋介石卫兵的武装,蒋介石已跳墙逃跑,被东北军搜出扣留,移送新城大楼。与此同时,第十七路军解除了中央宪兵第二团、省公安局、警察大队等机构的武装,接管了飞机场,包围了西京招待所,将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十多名军政大员拘捕。张、杨于当日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西安事变引起了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响。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言“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美英:支持和平解决。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主张只要蒋介石还能继续统治下去,不妨就和-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帝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12月16日下令讨伐张学良,何自任“讨伐军”总司令,调大军沿陇海线西上,进攻潼关,又派大队飞机准备轰炸西安。17日电召赴德“养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立即回国,共同进行联日倒蒋*的-阴谋。国民党内亲美英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他们派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人(曾任张学良顾问)端纳飞抵西安探听,宋子文、宋美龄也亲到西安和张、杨进行谈判。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张、杨在发动事变后,立刻电请中国-党派代表团到西安,共商捉蒋后的善后事宜。

    中国-党应采取什么方针?当时党内、红军指战员中,基于爱国义愤,十年内战的阶级恨,许多人赞成杀死蒋介石。中共中央全面分析了当时形势,指出事变发展的两种可能的前途:或者爆发内战,这一前途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战而有利于日本的侵略;或者和平解决而结束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有利于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日。因此,中国-党的政策是揭破日本和中国亲日派利用“拥蒋” 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中共中央采取了努力争取实现第二个前途的有效措施:通电南京国民政府,劝告他们接受张、杨的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为中共代表到西安去帮助张、杨同蒋介石谈判;一面派红军主力开赴潼关附近,准备配合张、杨抵御亲日派的进攻,给张、杨在-上、军事上以有力的支援。

    经过中国-党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压力,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25日,张、杨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终于和平解决。

    学术动态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持此观点的还有胡华等。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 持此观点的主要是侯雄飞、杨拯民、李淑等人。

    侯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是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不准伤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在事变发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解决事变”。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囚,“但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向蒋再度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学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并说服了杨虎城将军,这就为和平解决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这“有利于最终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西安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二、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但他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并没有损伤,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经过端纳、宋美龄等的劝说和蒋的实际观察,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的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宋美龄到西安后,与张、杨等就西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蒋介石作了一定的反省,并对谈判条件作了一定的保证和允诺。“尽管蒋是为形势所迫并为其切身利益着想,但所达到的客观效果,都是有利于和平解决的”。后来蒋介石被释放,这是实现和平解决事变的第一步。但“最后实现和平,还需要蒋介石本人‘言必行,行必果’,不对西安进行报复性的军事讨伐”。“蒋介石虽然未放弃军事手段,但并不是重新发动内战”。张学良被扣留南京后,双方对峙,形势十分危险。但从蒋介石致张学良、刘峙、顾祝同、于学忠、胡宗南的函电中可以看出,他是“在尽量避免内战的爆发”。蒋介石既允许杨虎城在西安城内驻兵,又命令中央军进入西安,这样就有可能在两军之间发生冲突,蒋介石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为避免冲突采取了措施”。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 的诺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实行了的”。“蒋介石被释放后,对-党和红军的态度改变与否,是判断蒋是否真有反省之意和实行诺言的重要标志。”蒋介石回南京后,由国民政府下令撤销西北“剿匪” 司令部,改设西安行营。同时,“蒋介石还同意发给红军军费,实现在西安时所答应的经济上‘可经张手接济’的诺言”。“蒋介石还在-上准备与-党谈判,把实行三民主义,不作赤化宣传作为-原则。”“关于红军改编后的编制,蒋介石也有了较大的松动。”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中,还“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八项主张的精神”。当然,也应当承认,“蒋介石对和平解决事变的作用是被迫产生的。是在经过切肤之痛、生命之危以后的反省而产生的。他的主要作用又是经张、杨二将军作出了最大牺牲而产生的”。然而,“从全局和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内战没有爆发,中国人没有因此而再自相残杀,这无疑是进步的。”“三、中国-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经过冷静、严肃的分析,首先肯定了张、杨发动事变是为了实现其抗日救国的要求;接着对事变发展前途作了内战和和平两种估计。中国-党力争实现和平的前途,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 中共代表周恩来等抵西安后,立即和张、杨进行长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中共代表的到达,“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这是他们在事变后,首先得到的最强有力的支持”。当时在东北军、西北军军官中,许多感情冲动的少壮军人要处死蒋介石。“由于中共过去的特殊地位,与蒋介石有血海深仇的历史,中共代表做少壮派工作所收到的效果,是张、杨的命令所不能达到的”。另外,“中共不仅在-上给张、杨以有效的协助,而且在军事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宋子文、宋美龄到达西安后,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石被释后,为防止发生内战,使事变和平解决彻底实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四、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促进作用。”如孔祥熙在国民党中常委会和-会议上,力主“和平解决”。“并与何应钦、戴季陶展开了激烈争论。为了稳定局势,孔以代行政院长的身份,首先向全国各省军政长官、地方实力派致电安抚,以免造成动乱,影响事变的和平解决”。宋美龄极力反对处罚张学良和派兵进攻西安。“她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想炸死蒋介石而代之,这就使何应钦等人不敢执行讨伐西安的计划,对主战派的行为起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宋美龄请端纳到西安,“端纳之行,为和平解决事变带来了希望”。后来,宋美龄和宋子文飞往西安,“使和平解决的步伐大大加快”。“五、各地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广西,事变发生后,李、白通电反对内战,“建议和平解决事变”。“整个西南除广东被亲蒋势力控制外,其他主要实力派都反对南京武力解决西安的。”在北平方面,宋哲元主张事变“以求-妥协解决”,并要求“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在野名流,妥善办法合谋万全无遗之策”。在国民政府组织“讨逆军”时,李济深通电南京,“要求收回成命”。由此可见,“地方实力派的存在和向背,对事变和平解决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事变的解决过程表明,尽管他们先后通电拥护中央,但都坚决主张用-手段解决事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主战派是一个牵制,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有利的”。“六、强大的国民舆论推动着事变的和平解决。”如事变发生的当天,全国救国会代表团等十八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拥护张、杨的主张”。这些行动,“不仅坚定了张、杨实现八项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信心,也扩大了张、杨正义之举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且对那些诬蔑张、杨,拥护南京讨伐西安的舆论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另一方面,许多人因不明张、杨的意图而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愤恨,并支持南京处置张、杨。“这些反对、谴责和声讨张、杨的舆论,曾给张、杨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张、杨进一步认识到和平解决事变责任十分重大,并决定以自己的行动回答这些人。”“七、国际反映对事变和平解决的间接作用。”“英国为保护在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南京亲英美派的行动。”“英、美对孔、宋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给了一定的支持。”苏联虽指责张学良,但又坚决主张“迅速和平解决”。“苏联的态度直接影响中共中央的决策,而中共中央的决策又对和平解决事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可以说,苏联对事变的反映间接地促进了事变的和平解决。”总之,“在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各种不同-派别、军事实力和舆论工具,都被卷入到事变中来,他们的主张和行动,直接作用于当事人张、杨和蒋介石,他们之间又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导致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4.张、扬起主要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是张学君等。

    张学君认为:“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但张、杨的作用是主要的。”“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倡导者,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又是主要决策人。”主要根据是:一、张学良是“逼蒋抗日方针的倡导者”。张学良不但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而且“最早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使蒋介石联共抗日,是从1936年下半年,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张学良一直坚持奉行的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张学良本人的决策,不是来自别人的说服”。二、张学良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所处的地位与我党代表团不同,他“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既有决策权,又有行使权”。在当时,“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捷外与安内的矛盾,中央嫡系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剿共与联共的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张学良是矛盾的焦点”。这是因为,“我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必须通过张学良才能实现;国民党中亲英美派想解救蒋介石,也须满足张学良的条件;一些主张惩办蒋介石的人要达到目的,也必须取得张学良的同意”。总之,对于这个事件,究竟是和平解决还是其他,“主要取决于张学良”。“张、杨的举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和平商谈中,张学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和平商谈的内容来看,是以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和-党临时提的六项原则为基础的;从和谈的结果来看,‘蒋对协商的条件表示完全同意’,最后达成的协议与张、杨的八项主张基本吻合。” 释放蒋介石,这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据史料记载,“此事也是由张自己先决定的”。这就是说,“主张扣蒋的是他,主张放蒋的也是他,最后送蒋的还是他”。“在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起了决策人的作用。事实证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起了主要的作用。

    持此观点的还有常城、何健沙等。

    图画说明

    日军占领沈阳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后,一面以主力进攻北大营,一面调集军队进攻沈阳城,迫击炮厂、火药厂和兵工厂都遭到关东军的袭击。19日晨4时45分,日军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率部赶到沈阳,占领兵工厂和航空处。拂晓时,日军从沈阳西南角城墙豁口冲进城内,抢占无线电台、各银行及重要机关,把侵略旗插上沈阳城头,沈阳陷落。本图是日军在进攻沈阳城时的照片。

    伪满洲国执政溥仪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一群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簇拥下到长春,3月9日,举行“就职典礼”,参加典礼的有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满铁” 总裁内田康哉、参谋长三宅光治、参谋板垣等,还有清室的余孽郑孝胥、罗振玉等,汉奸张景惠、熙洽、臧式毅、张海鹏等。溥仪身穿西式大礼服正式就任伪满洲国“执政”。本图是溥仪任伪满洲国执政时的照片。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