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首页>>教案试题 >>教案资料
  • 第11课 北伐战争
  •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 活动课三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
  •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 活动课四 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 第17课 内战烽火
  • 活动课二 历史小辨论──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
  • 最新热门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 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此后,-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迫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本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

      由于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由于战场上的失败,还包括-原因、经济原因、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国民党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则是在军事斗争的结果。这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同充实内容的整合,并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这是本课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又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制作课件投影或声像资料等多媒体,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等影片,使学生直接感受战略决战这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历史过程。

      2.导入新课,教师可提问第17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3.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4.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讲淮海战役作用时,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一评价也是对渡江战役作的一个铺垫。

      6.讲平津战役即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党中央和平解放北平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7.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8.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四个层面(详见学法指导)。

      9.课堂小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三、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胜利的原因。

      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仅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作用。第四层看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四、问题和探究

      活动与探究

      这是课堂小结之前组织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先出示《解放战争初国共军事力量对比表》设问: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相差如此悬殊,为什么-党领导的人民-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除力量对比书上所列A、B、C、D四条以外,还要看战争的性质,人心背向(见书上原因D)军队士气,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国民党政权性质,阶级属性,所代表的集团利益,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经济上它是对中国人民进行搜刮掠夺的工具,-上对人民进行压迫和镇压的工具。对外,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代理人。它是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第四层面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走向失败和灭亡。而中国-党代表全国人民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进步的,正义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领导的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

      动脑筋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一、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获得深厚的兵源。二、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三、人民群众大力支前,课文中的“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就是一个例子。这就能保证人民-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练一练

      填表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150多万人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参考资料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最有利。第一,在兵力对比上-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第三,-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人民-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了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我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之11个师的兵力也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被我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0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 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我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10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14.9万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2万人,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和中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 的权力。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分三路南下,向黄发起总攻。黄从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我军的一路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维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贾汪、台儿庄之敌在-党领导下起义,-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n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 1日,徐州“剿总” 副总司令杜孝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华东-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陈官庄地区。敌一个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12月6日,中原-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全部歼灭,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孝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我军进行战场休整。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人最后阶段。l月6日,向杜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孝明。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是役共歼敌5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华北-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20兵团)包围了张家口的敌人,平津战役开始(另说开始于12月初)。12月8日,新保安之敌又被我军包围。这样,华北敌人的西窜之路被断绝。由山海关、喜峰口、冷口三路入关的东北-,动作神速,出敌意外,于12月12日至21日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这样,华北敌人已无南逃之路了。华北-和东北-合力完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部署后,就要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了。12月22日,一举歼灭新保安之敌。24日,解放张家口。这时,我军向平津守敌发动和平攻势。天津守敌陈长捷部负隅顽抗。1949年1月14日,我军发起猛攻,经29小时激战,次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13万余人,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上述四地的解放,北平已陷入我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经我方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我方条件,同意和平改编。l月31日,我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接收防务,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一次主力决战。四个多月内,共消灭了敌军154万多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国民党反动派已基本上被打败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有利于我军挺进江南,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任务。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路进军。20日晚,中路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我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先头部队上岸后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路军登渡首战告捷。西路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路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我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到江北接应-渡江。当晚,人民-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了武汉三镇。

    学术动态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时间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这是传统的提法,反映在多数教科书和革命史,党史论著中。如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张华腾、余方平、张小燕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教版),均采用此种说法。

      第二种,除三大战役外,济南战役也属于战略决战,即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论者认为:“华东野战军攻城兵团仅经8昼夜激战,便歼敌10余万人,攻克济南,开创了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对整个战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济南战役的胜利,证明我军具备了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能力。标志着国民党军“重点防御” 的计划已开始被击破。为敌坚守大城市的重兵集团指出了两条不同结果的道路。促进了战略决战的展开和发展。因此,济南战役实际上为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济南战役的意义具有了战略决战试战的性质,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有的论者指出:“济南战役胜利的影响带有全局性,战役本身具有战略决战的特点,是全国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形势突变的起点,故而把济南战役称为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刘玉田、李龚、许建国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简明辞典》等也持此说法。

      第三种,“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为战略决战阶段。”持此说的陈元考认为,战略决战是由全部军队参加的,是逐次进行的,是由很多次战役决战构成的。之所以把鲁西南战役作为战略决战的开始,是因为:(一)“从理论上来讲是站得住的。鲁西南战役的发起,标志着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由战略的内线转变为战略的外线;由战略的被动(形式上的)转变为战略的主动。这种转变,理所当然地应看成是战略决战的开始。”(二)当时的形势不但需要向敌发起战略进攻,实行战略决战,而且有把握在决战阶段的第一个战役取得胜利,但战争形势的发展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三)战略进攻阶段的第一个战役——鲁西南战役,构成了战略决战的标志。根据军语定义,观察某个战役是否属于战略决战范围,主要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是否使用了主力,是否达到歼敌重兵集团之目的?是否夺占或扼守战略要地?是否起到了战略的转变的作用?鲁西南战役正符合这四个条件。渡江战役也应列为战略决战阶段的重要战役,理由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历史的回顾一节里提到,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解放战争中的渡江作战和三大战役并列提出,所以,不应把它列为战略追击阶段的一个战役,而应视为战略决战阶段的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战役。

    图画说明

      三大战役示意图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11月2日结束。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民-攻占锦州,切断北宁线,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堵在关外。当东北-包围锦州后,国民党为了打通北宁线,蒋介石亲自飞到北平和沈阳,调华北山东烟台和锦西敌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从沈阳地区调新一、新六军等共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顽强阻击“东进兵团”,使其不能与锦州之敌靠拢,又在彰武、新立屯以东之黑山地区阻击“西进兵团”。10月15日,-解放锦州,俘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等9万多人。17日长春之敌一部起义、一部投诚。第二阶段是围歼“西进兵团”廖耀湘兵团。锦州解放后,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团继续西进,夺回锦州,打通北宁线,但遭到-英勇阻击,并将其包围在黑山、打虎山地区,至25日,全歼廖兵团5个军,包括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第三阶段是解放沈阳、营口。卫立煌逃脱。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结束。战役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11月7日,黄百韬兵团西撤向徐州靠拢。同日,徐州北的敌军在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2.3万余人在台儿庄起义。华东野战军立刻通过第三绥靖区南下直插徐州东陇海路,堵住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将其包围在碾庄地区,予以歼灭。第二阶段是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当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从平汉路调黄维兵团向宿县前进,企图救援黄百韬。11月25日,中原-将黄维兵团12万人在双堆集地区包围。蒋介石见黄维兵团被包围,决定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南下救援黄维兵团。12月1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西南逃跑。华东野战军分路追击,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地区予以包围。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俘黄维等人。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集团。1948年12月,为稳定北平傅作义部不南撤或西逃,中央军委曾命令淮海前线在歼灭黄维兵团后,暂不作歼灭杜聿明集团的行动。12月下旬,平津前线野战军已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包围后,1949年1月6日起华东野战军开始围歼杜聿明集团,至10日,战斗结束,歼灭敌人55万余人,俘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3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傅作义集团“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为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不使其南撤或西逃,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华北野战军停止围攻太原、归绥,又令淮海前线在歼灭黄维兵团后暂不歼灭杜聿明集团。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到12月20日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于平、津、张家口、新保安、唐沽,傅作义集团成瓮中之鳖。第二阶段是12月21日起围歼张家口、新保安和天津之敌。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第三阶段是和平解放北平。天津解放后,傅作义被迫接受和平解放北平条件。1月31日-接替北平城防。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参
    < 1 >   <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7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